学习名师,催人进步
最近,我再次捧起了《吴正宪与小学数学》一书,吴老师在书中用简明
的语言,具体的事例,以“我的成长之路”、“我的教育观”、“走进课堂”几个版块,深入浅出地将她一路走来的思索和心声娓娓道来。
尽管在这之前对她的教学艺术和人生经历已经略知一二,但仍然觉得这本书常读常新、爱不释手。
反思起来,我之所以爱读这本书,可能有这样的三个原因:首先,让我惊叹的是她的教学艺术,吴正宪老师在课堂上,不仅是用数学的真谛来拨亮孩子们的心灵,更是用自己的爱心真情来感染孩子,用自己人格的魅力来塑造孩子。
她的课,知情交融,师生互动,充满了童趣、乐趣。
课伊始,趣已生,课继续,情更深,课已完,意未尽。
40分钟的数学课,像磁石把每一个孩子的心紧紧地吸在一起,把时空有限的课堂变为人人参与、个个思考的无限空间。
其次,让我仰慕的是吴正宪老师的成功。
多本书籍出版,教改文章常见于教育教学报刊上;不断应邀讲学、作报告,每场报告都引起强烈反响;曾登上国际数学研讨会的讲台宣读论文……这些成就都是教师的最高荣誉,其中任何一点都让我钦佩。
最后,让我深思的是吴正宪的经历。
她从名师到教研员,多年如一日地躬身而行,工作仅仅十年就取得了巨大成绩。
但是她1 6岁就开始教书,仅仅中学毕业,更没有受过正规的师范教育,只是通过自己默默地耕耘,虚心地讨教,才换来了今天的丰硕的成果。
她的经历激发了我,使我产生了奋斗的激情。
作为一名教师,热爱是前提。
吴正宪说:“我一上讲台,就融入了学生世界,全身心地投入数学教学之中,其他一切便都忘记了。
只有教数学的人被数学的魅力打动了,学习数学的人才能被数学所深深吸引。
”正是这份热
爱,让吴老师以情激情,用智慧创造了唯美的课堂,让吴老师从心底欣赏学生、赞扬学生,使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吴老师的成长历程也告诉我们,要成为一个优秀教师,首先取决于他对教育事业、对所教学科的热爱。
所有优秀教师的成功,无一例外地来自长期、扎实的教育实践。
她有丰富的教研实践经验,为了提高教研工作质量,优质为基层服务,她做了大量工作。
她创造了多种教研活动形式,还亲自为老师们上研究课,她的教研活动深受教师们的欢迎,老师们称她是实践型、研究型、学者型、服务型的教研员。
正是这些实践,成就了她的理想,人们都说,在学校,吴正宪是一个受学生和家长喜爱的教师;在教研室吴正宪是一个受学校和教师们欢迎的教研员。
吴老师的成长历程也告诉我们,要成为一个优秀教师,必须植根于多年的教学实践。
大量的阅读,勤奋的学习,为成就今天的一代小学数学名师吴正宪打下了厚重的伏笔。
多年来,吴正宪几十年如一日,向同行学习,向学生学习,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正是这些,为她提高数学素养奠定了基础。
吴老师的成长历程也告诉我们,要成为一个优秀教师,不能只满足课堂教学技能技巧的提高,不能只做一辈子教书匠,善于学习,才能成为学者型、专家型的教师。
吴正宪在顽强、自觉学习的基础上,十分重视反思,通过思考,她对教育理念的理解更加深刻。
我很欣赏吴老师有关思考的论述,她说“多年的教改实践我有一个深刻的体会,在教学工作中人人都会产生点点滴滴的体会,或深刻,或肤浅,如果放松,则稍纵即逝;如果稍稍留心,把它记下来,哪怕是肤浅的感悟或缺乏理性的直觉思维,都会带来日后冷静的思考。
点点滴滴,积少成多”。
她还说“在众多学术研究成果面前,在繁杂的教育信息面前,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汲取过滤。
学习百家之长,博众家之采,结合自己实际创出特色”。
这就是名师的反思,既要勤思、还要具有理性的批判精神,做到善思。
人类文明史本身就是一部批判史,在批判中否定,在批判中更新,在批判中进步。
吴老师的成长历程也告诉我们,要成为一个优秀教师,就要
做一部时时处于反思状态的发动机,成就自己,启发别人,这就是名师的价值。
人们常说,“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我想任何老师都不想在教学中只做一名匆匆的过客,任何一名教研员都不希望本区域的教师甘于平凡,掩卷而思,我想对自己说,也想对教师说:请为热爱工作的火焰加柴,请对你工作的环境心存感激,因为是它造就了你或即将造就你;请为教学实践辛勤付出,请你珍惜每节课、每次活动,因为它是你事业的出发点也是目的地所在;请为学习的脚步搭台,请你利用环境、把握机遇,向专家学习、向同行学习、向学生学习、向书本学习,因为是它让你战胜自我,超越别人;请为反思喝彩,请你永远不要无视属于你的思考的权利,因为教育的真谛是发展与生成,没有可以再现的同一课堂,没有可以重复的生命历程,没有可以简单模仿的一招一式,只有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思想和风格,才能缔造有生命力的课堂,才能成就自己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