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课内阅读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课内阅读

一、《桂林山水》
(一)
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

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

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1、解词。

波澜壮阔:
水平如镜:
危峰兀立:
怪石嶙峋:
连绵不断:
峰峦雄伟:
2、填空。

(1)漓江的水的特点是: 、、;桂林的山的特点是: 、、。

用“感觉不到流动”突现;用“能看见江底的沙石”体现;用“一块无瑕的翡翠”形容。

(2)这两段话都运用了、这两种修辞手法。

第一段运用这两种修辞方法的好处是:
第二段运用这两种修辞方法的好处是:
3、在是比喻句的后面打“√”
(1)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
(2)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
(3)桂花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

()
4、照样子,用加点词语写句子。

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

……像……像……像……
5、作者既然是写漓江水,为什么开始写大海和西湖?这样写能让你产生什么感觉?
6、作者既然是写桂林的山,为什么开始写泰山和香山?
7、“无瑕的翡翠”是说。

“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为什么把漓江水比作是“无瑕的翡翠”呢?。

这句话抒发了。

8、“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中的“甲”字高度概括了
,此句为。

9、这篇课文开头用“人们都说:‘。

’”来赞颂桂林山水的美,然后围绕着山和水来具体描绘,结尾以“”的诗句收尾,全篇文章的结构是先,再,最后。

10、“漓江的水真静啊
..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
...,清得
...,静得
..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
水真绿啊
..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仿照带点的词说一段话。

...,绿得
11、在文中找出下列词的反义词,前进——()水平如镜——()
12、用“”画出文中的比喻句,用“”画出文中的排比句。

13、一、二自然段在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之处?
14、“桂林的山真秀啊”是感叹句,可为什么不用感叹号而用逗号呢?
(二)
这样的山(围绕环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倒立)着这样的山,(在再)加上空中云雾迷(濛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棉)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1.选出括号中恰当的词语,用“”标出。

2.“这样的山”指的是的山,特点是、、;“这样的水”指的是的水,特点是、、。

3.“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是说作者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的感受和乐趣,说明桂林山水真的如人们所说:。

二、《记金华的双龙洞》
(一)
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

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

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拉绳子,船就进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

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

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

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大约行了二三丈的水程吧,就登陆了,这就到了内洞。

内洞一团漆黑,什么都看不见。

工人提着汽油灯,也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余外全是昏暗,不知道有多么宽广。

工人高高举起汽油灯,逐一指点洞内的景物。

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

我顺着他的指点看,有点儿像。

其次是些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1、这段话选自()写的《》,文章是一篇()。

2、我们可以这样理清文章的顺序:路上→()→()→()→()
3、这两段话分别写的是,。

4、由外洞进入内洞的唯一的通道是。

5、这段话中画“”句子写了什么?,这个句子一开始就直
接告诉我们“我”仰卧在小船里进内洞,“自以为……贴着船底了”的描写是不是多余的?为什么?。

6、“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这句话写出作者,“()”,“()”这两个词告诉我们,说明
运用了“要是……准”的假设句式,准确表达了作者
7、文中既点明双龙洞名称的来历,又照应了课题的一句话是:
作者在洞内看到的景物有:(),把描写这些景物的句子用“”划出来
8、内洞的特点是:
9、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蜿蜒:。

变化多端:。

10”处加上标点。

11、“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这句话的意思是,“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说明:。

(二)
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店,过了罗店就渐渐入上。

公路盘曲而上,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长得有精神。

油桐也正开花,这一丛,那一簇,很不少。

上山沙土呈粉红色,在别处似乎没有见过。

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在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一路上迎着溪流。

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入上大概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门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在空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

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

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

这就是外洞。

1、这段文字选自《》。

2、“那一簇”的“簇”字用音序查字法应查()。

它在短文中的意思是():①聚集,丛凑,或丛聚成的堆或团。

②极新,常用来形容衣服。

③量词,用于聚集成团的东西。

3、找出短文的两对反义词,写在下面的括号里。

()-------()()-------()
4、仿照“或浓或淡”这种结构写词语:、
5、“一路上迎着溪流。

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一个“迎”字,点名作者是()。

“时而……时而……”说明
,作者巧妙地运用了()——()、()——()两对反义词,准确表达了()。

这句话烘托了作者。

这句话用()手法,写出了()。

用“……时而……时而……时而……时而……”造个句子。

6、作者在介绍洞口的时候,用“在那里聚集一千或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来说明,你觉得这样介绍有什么好处?
7、从“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这句话,你体会到作者当时怎样的心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