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逻辑学第二章教案

逻辑学第二章教案

一、课程名称: 《逻辑学》第二章二、教学目的:明确概念是判断、推理的组成要素;概念与语词的关系;概念的种类及概念间的关系;概念的内涵、外延;掌握定义、划分、限制和概括等明确概念的逻辑方法。

三、教学重点:概念的划分四、教学难点:概念的限制和概括概念的种类五、教学时数: 1 学时,其中实践性教学 1 学时。

六、教学内容(上课内容、步骤、方法):*概念与感觉、知觉、表象有着质的区别。

感觉、知觉、表象是反映对象的具体形象的。

在具体形象中,对象的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是混合在一起没有分开的。

概念不是反映对象的具体形象,而是抽象地反映对象的本质属性,舍弃了对象的非本质属性。

所以,概念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说:“概念这种东西已经不是事物的现象,不是事物的各个片面,不是它们的外部联系,而是抓着了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部联系了。

概念同感觉,不但是数量上的差别,而且有了性质上的差别。

”第一节概念的概述*一、什么是概念*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或特有属性的思维形式。

*在客观世界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事物,任何事物都具有这样或那样的性质。

例如,质、量、色、味、时空、性能、功用等性质,以及和其他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这些性质和关系,我们通称为事物的属性。

可以说一切事物都是由属性组成的,任何属性都属于一定的事物。

*在事物的属性中,有些是特有属性,有些是非特有属性。

所谓特有属性,是指为一类事物所独有而其他类事物都不具有的那些属性。

如“犯有罪行并受到刑罚处罚”就是罪犯的特有属性,而“有眼睛”、“有脚”却不只为罪犯所特有,因此,“有眼睛”、“有脚”就是罪犯的非特有属性。

二、概念与语词*概念与语词有着密切的联系。

人们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认识所形成的概念,还只是头脑中的思想。

它必须借助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以传达给别人。

语词是表达概念的声音与符号,是概念的语言形式,概念是语词的思想内容。

*概念与语词又是有区别的。

主要表现为:*第一,所有的概念都要用语词来表达,但并非所有的语词都表达概念。

*第二,不同的语词可以表达同一个概念。

*第三,同一个语词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

三、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特征*概念反映对象的本质属性,同时也就反映了具有这种本质属性的对象,因而概念有客观的内容和确定的范围,这两方面分别构成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概念的内涵就是指反映在概念中的对象的本质属性或特有属性。

例如,“秘书”这个概念的内涵,就是指处于枢纽地位,主要以办文、办会、办事来辅助决策并服务于领导的人员。

*概念的外延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或特有属性的对象,通常称为概念的适用范围。

例如,“秘书”这个概念的外延,就是指凡是处于枢纽地位,主要以办文、办会、办事来辅助决策并服务于领导的那些人,包括机要秘书、文字秘书、生活秘书、外事秘书,等等。

(二)概念内涵和外延的确定性与灵活性*确定某一概念的内涵,也就相应地确定了这个概念的外延。

例如“人”这个概念,当我们确定其内涵为“能制造和使用劳动工具的动物”时,那么其相应的外延“所有的能制造和使用劳动工具的动物”也就确定了下来。

因为“人”这个概念是人们在实践中反复认识客观事物的基础上,经过质变而形成的。

从这方面来说,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具有相对确定性,即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总是确定的、不变的。

*但另一方面,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又具有灵活性。

因为概念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认识,而认识具有发展性和不完整性,所以,随着客观事物的发展和人们在实践中对客观事物认识的不断深入,某些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也会发生变化。

例如“人民”这个概念,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四化”建设这三个时期的内涵和外延都不相同。

第二节概念的种类*一、单独概念和普遍概念*(一)单独概念*单独概念是指反映一个特定对象的概念,它的外延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事物。

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杭州市”、“鲁迅”等都是单独概念,它们反映的对象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

*(二)普遍概念*普遍概念是指反映由两个以上的对象所组成的概念。

它的外延不是一个单独的个体,而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对象组成的类。

例如,“法律”、“城市”、“人”、“国家”等,它们所反映的对象都不是单一的,而是由许多属性相同的事物组成的类。

二、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一)集合概念*集合概念是反映事物集合体的概念。

集合体就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经过组合构成的一个统一整体,这个整体所具有的本质属性不为组成它的个体所具有。

例如,“森林”是一个集合体。

*(二)非集合概念*非集合概念是反映非集合体的概念。

非集合概念是相对于集合概念来说的,凡不属于反映集合体的概念都是非集合概念。

例如,“民族”、“工人”、“书”、“树”等。

三、正概念和负概念*正概念是反映对象具有某种属性的概念。

例如,“合法”、“公务员”、“伟大”等,都是正概念,也叫做肯定概念。

*负概念是反映对象不具有某种属性的概念。

例如,“不合法”、“非公务员”、“未成年人”、“无罪”等,都是负概念,也叫做否定概念。

第三节概念间的关系*概念是人们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一种思维形式,客观事物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联系,因而概念之间的关系也是各种各样的。

普通逻辑不研究概念之间的一切关系,只研究两个概念的外延之间的关系。

根据概念外延之间是否重合,可以把概念分成相容关系和不相容关系两大类。

一、相容关系*相容关系是指两个概念的外延至少有一部分重合的关系。

根据外延重合的多少,相容关系又可以分为同一关系、真包含关系、真包含于关系和交叉关系四种。

*(一)同一关系*(二)真包含关系*(三)真包含于关系*(四)交叉关系二、不相容关系*不相容关系是指两个概念的外延没有任何一部分重合的关系。

例如,“金属”和“非金属”、“红色”和“黄色”,它们之间没有任何外延重合,所以这两组概念之间的关系就是不相容关系。

不相容关系也可以称为全异关系,它可分为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两种。

*(一)矛盾关系图*(二)反对关系图第四节概念的限制和概括*一、概念内涵与外延之间的反变关系*一个概念的内涵越多,则外延越小;一个概念的内涵越少,则外延越大。

这就是概念内涵与外延之间的反变关系。

凡具有属种关系的两个概念在内涵和外延之间都具有反变关系,即种概念的内涵比属概念的内涵多,而外延小;属概念的内涵比种概念的内涵少,而外延大。

反变关系是概念进行限制和概括的逻辑依据。

二、概念的限制*概念的限制,就是通过增加概念的内涵以减少概念外延的逻辑方法,它使一个外延较大的属概念过渡到一个外延较小的种概念。

*例如,对“学生”这个概念,增加“高等学校”这一内涵,其外延就缩小了,变成了“高等学校学生”这个概念。

对“高等学校学生”这个概念再增加“浙江”这一内涵,其外延又缩小了,过渡到了“浙江高等学校学生”这一概念,这就是概念的限制过程。

第五节定义*一、什么是定义*定义就是明确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即揭示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或特有属性的逻辑方法。

例如:*①法律是由立法机关制定,国家政权保证执行的行为规范。

*②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③名词是用来表示人和事物名称的词。

二、下定义的方法*给概念下定义,首先必须了解掌握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

逻辑学只是在人们了解掌握了事物的本质属性的基础上,提供给人们一种下定义的方法。

*(一)属加种差定义*用属加种差定义的方法给概念下定义时,首先找出被定义项最邻近的属概念,然后找出被定义项与其他同级种概念之间的差别——种差,最后把最邻近的属与种差加在一起,组成定义。

*(二)发生定义*发生定义是以事物产生或形成的情况作为种差而作出的定义。

例如,我国刑法第十四条关于“故意犯罪”的定义,“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

第二十六条关于“犯罪集团”的定义,“三人以上共同实施犯罪而组成的较为固定的犯罪组织,是犯罪集团”。

前一个定义是把“故意犯罪”的产生情况作为种差而下的定义,而后一个定义是把“犯罪集团”如何形成的情况作为种差来下的定义。

*(三)语词定义*语词定义是说明或规定语词含义的定义。

语词定义主要是用来对一些比较难理解的语词进行说明或注释,或者对不十分明确的语词含义加以规定,而不一定是对事物本质属性的揭示。

*语词定义有两种,即规定的语词定义和说明的语词定义。

三、下定义的规则*(一)定义必须相应相称*这条规则要求定义项的外延必须与被定义项的外延是全同关系。

定义项的外延既不能大于被定义项的外延,也不能小于被定义项的外延,两者应当相等。

违反了这条规则,就要犯“定义过宽”或“定义过窄”的逻辑错误。

*(二)定义项中不能直接或间接地包含被定义项*这条规则要求既不能在定义项中直接引用被定义项,又不能用被定义项来解释定义项。

我们给概念下定义的目的,就是要用定义项去揭示被定义项的内涵,如果定义项中包含了被定义项,那就达不到明确被定义项内涵的目的。

*(三)定义项一般不能用否定句形式或负概念*这条规则要求不能使用否定语句或否定概念来下定义。

因为,定义应当直接揭示被定义项的内涵,但否定句和否定概念不能反映被定义项具有何种本质属性,只能说明被定义项指称的对象不具有某种属性,这样就不能达到下定义的目的。

*(四)定义项必须用清楚确切的科学术语*定义要揭示被定义项的内涵,所以要求定义项必须用明确的科学术语表达,不能用晦涩含混的语言,也不得用比喻。

第六节划分*一、划分的特征*划分是通过把一个概念所反映的对象,分为若干个小类,来揭示这个概念外延的逻辑方法。

例如:*①法律可分为成文法和不成文法。

*②人可分为老年人、中年人、青年人、少年儿童和婴儿。

二、划分的方法*划分的方法有一次划分和连续划分两种。

*一次划分就是根据划分标准把母项的外延一次划分完毕,这种划分只有母项和子项两层。

*连续划分是把第一次划分以后的子项作为母项,继续划分出子项,直到满足实践需要为止。

*此外,在实际划分中还有一种特殊的划分方法:二分法。

*二分法是以对象有无某种属性作为划分标准,将一个属概念划分为一个正概念和一个负概念。

如把“死亡”分为“正常死亡”和“非正常死亡”;把“考试成绩”分为“及格”和“不及格”。

三、划分的规则*(一)划分必须相应相称*划分必须相应相称,是指划分后的子项外延之和必须与母项的外延相等。

如果违反这条规则,就会犯“划分过宽”或“划分不全”的逻辑错误。

例如:*①文学作品包括小说、诗歌、散文、戏剧、音乐、雕塑。

*②刑罚的主刑可分为管制、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

(二)划分的标准必须同一*事物有许多属性,按不同的属性可以划分出不同的种类。

划分的标准必须同一,这条规则要求我们在同一次划分中,全部子项都必须依据某一标准列出,不允许一部分子项依据这一标准列出,另一部分子项则依据另一标准列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