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正面战场PPT
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之
二、忻口会战 1937年10月,忻口会 战是华北战场最大最激烈 的一次战役,历时23天, 大小战斗40余次,日军伤 亡2万人。点评:牵制了 日军沿平汉路南下的作战 行动,造成了华北有利局 势 。
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之
三、徐州会战 3月中旬,日军逼进台儿庄,企 图从东北越过运河袭占徐州。国 民党军一部在台儿庄拼死抵抗, 迫使日军放弃对台儿庄的攻击。4 月中旬,日军采取南北对进战法, 对徐州展开猛攻。国民党军进行 了顽强的抗击,在伤亡近20万人、 力量不济的情况下,最终放弃了 徐州。点评:徐州会战中台儿庄 大捷,大大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 李宗仁在台儿庄车站 战意志。
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
日本帝国主义为了 占领中国,发动了蓄谋 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 从1937年6月起,驻丰台 日军连续举行挑衅性的 军事演习。 1937年7月7 日驻华日军悍然发动 “七七事变”(又称“卢 沟桥事变”),日本开始 全面侵华,抗日战争爆 发。
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
国民党正面战场 两阶段: 战略防御阶段 战略相持阶段 战略反攻阶段
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
1941年12月,日军发动太平洋战争,美、 英对日宣战。 中国设立战区,为了配合英、美打击日军, 中国发起反击。 1942年元旦发起的第三次长沙会战,共毙 伤日军5万余人,俘日军139人,为历次会战所 罕见。 1942年2月中国远征军进入缅甸对日作战, 第二00师师长戴安澜在缅甸殉国。
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 国民党正面战场虽进行了战略反攻,国民党正 面战场的战略反攻有很大的局限性。
• 对美国过分依赖并由此滋生的消极性。国民政府在抗 日战争中对西方大国的依赖由来已久。从九一八事变依靠国联 裁决、一二八事变企盼欧美调停,到太平洋战争爆发指望美日 作战,国民党政府可喘息一口气,此消极观望方针一直延续到 1945年,这必然影响其在对日反攻中弃分发挥军力。 • 仓促反攻,计划不周密。1945年5月,日军在广州 地区的第四十、二十七、一三一师团北调转用于华中、华北, 第四十、二十七师团从南雄出发,纵贯全江西,8月中旬到达 南昌。国民党第三、九、七战区竟无任何设防,致使2万余日 军长驱600余公里而逃窜。 • 反攻与反共并存。
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
从整个抗战过程看,尽管国民党在后期消极抗战, 积极反共,但国民党政府的基本利益和民族利益总体 来说是一致的,而保证了抗战的最后胜利。8年抗战, 国民党正面战场共举行过22次重大战役,歼灭日军100 余万,国民党军队伤亡321万。国民党军队的它始终坚 持抗日的方针,没有妥协投降,从广大爱国官兵曾经 在前线与日本侵略者奋勇作战,不怕流血牺牲,表现 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一切与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 的爱国官兵,都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贡献了力量, 都是值得全民族尊敬与纪念的。
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
淞沪会战:淞沪抗战前后阻敌达3个月之久,毙伤日军6 万余人,给日军以沉重打击,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 速战速决的企图。 忻口之战:国民党共约28万余人的兵力,在八路军的密 切配合下,依托山地有利地形,与日军展开激战, 歼敌2万余人,迟滞了日军沿同蒲路南犯,造成了华 北有利局势。 徐州会战:取得了抗日战争以来的最大胜利——台儿庄大 捷.虽最终放弃了徐州,但也取得了消灭日军3万多人 的重大战果。 武汉会战:武汉会战,不仅使日军又遭到一次战略性的 失败,而且成为日本由战略进攻走向战略保守的转 折点。“速战速决”的战略方针被彻底粉碎
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日战争是比较积 极的,但除了台儿庄战役外,其他战役几 乎都是以退却、失败结束了。 客观原因:敌强我弱。 日本是东方强国,又作了长时间准备; 中国是弱国,加上国民党政府没有进 行认真备战,所以在军力、经济力和组织 力的对比上,日本都占有较大的优势。
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
主观原因: 第一,国民党片面抗战路线造成的; 第二,战略指导方针失误。 国民党军事当局没有采取积极防御的方针,而是进行单 纯的阵地防御的方针战,由于兵力分散,又缺少强大的 预备队,一旦被敌突破一道防线,就会引起全线动摇和 崩溃。 第三,派系林立,各为已谋。 在战斗中往往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不能协内作战,甚 至互相倾轧,不能协同作战而贻误战机; 加上国民党军队纪律松弛,内部腐败,部分高级将领畏 敌如虎,闻敌即溃,弃职而逃。
抗战相持与反攻阶段的正面战场
尽管国民党抗战的态度较初期消极, 但还是坚持了抗战。在此时期钳制了 大量的日军,并使敌人受到一定的消 耗,在客观上配合了敌后战场的坚持 和发展,减轻了敌后战场的压力。从 战略上讲,正面战场起到了战略配合 的作用。
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
这期间,国民党军进行了南 昌会战、随枣会战、第一次长 沙会战、桂南会战、枣宜会战、 豫南会战、上高会战、中条山 会战、第二次长沙会战、第三 次长沙会战、浙赣会战、鄂西 会战、常德会战。 其中中条山会战中国军队阵 亡4.2万人,被俘3.5万人,是抗 战相持阶段正面战场中损失最 大的一次会战。
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之
四、武汉会战 1938年6月l8日,日军大本营 下达了“以初秋为期攻占武汉” 的预备命令, 同时集中了11个 师团25万余人的兵力及300架飞 机、 120舰艇,发动了对当时 国民党军指挥中心——武汉的 进攻,企图逼迫国民党政府投 降。为保卫武汉这个华中腹地 及水陆交通枢纽的大城市,国 民党以第5战区、第9战区的部 队共约14个集团军,124个步兵 师,49艘舰艇,700余架飞机, 并在苏联援华志愿飞行大队的 支援下,进行了武汉保卫战 。
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
1944年4月到1945年1月,日军发动打通中国大 陆交通线的作战(即豫湘桂战役)。 此次的豫湘桂战役,国民党军一败涂地,八个 月丢失146座城市、20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 国民党在军事上的溃败和统治区内政治经济危 机的加深,激起各阶层人士的强烈不满。国民党统 治区民主运动迅速高涨。
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
二、战略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对国民党政府采取以 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方针。 国民党在重申抗战的同时,其对内对外政策也发生了 重大变化。 1939年1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确定“防共、限 共、溶共、反共”的方针; 蒋介石将抗战到底的涵义解释为“恢复到卢沟桥事变 前的状态”; 这标志着国民党由比较积极抗战逐步转变为消极 抗战。
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
在抗日战争中,为保卫国家、民族,在正面战场英勇 作战而捐躯的军人不知其数。 其中高级将领也有一大批,如赵登禹、佟麟阁、张自忠、 郝梦麟、刘家麒等等。
张自忠
赵登禹
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之
结束语
读史明智,使我们能记住前辈的错误, 避免重蹈覆辙。其次,我们通过对历史的 深入剖析 ,认识历史规律,可以明白历史 发展的基本原理,更准确、迅速的使自己 进入发展快车道。读历史是一件使人激发 爱国,爱民族热情的事。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国共两党 西安事变 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 序幕,它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
张 学 良
杨 虎 城
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地位与作用
要评价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作用,首先 要了解清楚“正面战场”的概念。“正面 战场”是中国人控制的连片国土与日军侵 华推进线上日控区对峙交战而形成的战场。 由于在这个战场上作战的中国军队主要是 国民党的军队,因此一般也称其为国民党 正面战场。
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之
一、淞沪会战 “八一三”开始的淞沪抗战, 国民党先后调集64个师70余万 人的重兵,顽强坚守阵地,抗 击日军22万余人对上海的进攻。 国民党军对日军各据点发动多 次围攻,战役中期坚决抗击日 军以重兵切断宁沪铁路,从西 南方向封闭上海的企图,并以 6个师(旅)对日军实施了大 规模的反击,淞沪抗战前后阻 敌达3个月之久,毙伤日军6万 余人,给日军以沉重打击,粉 碎了日本帝国主义速战速决的 企图。
一、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
从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 中国抗日战争处于战略防御阶段。在此阶段,以国民 党军队为主体的正面战场,担负了抗击日军战略进攻 的主要任务。 在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正面战场先后进行了忻口、 淞沪、徐州和武汉4次大规模的战略性防御战役,对于 打破日本帝国主义“3个月灭亡中国”的“速战速决” 战略企图、消耗日军兵力和战争资财、迫使日军由战 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
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的积极作用
•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企图 •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促进了民族团结,扩 大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国际影响 •牵制了敌人的主力部队,客观上有利于敌后战 场的抗战 •正面战场是防御阶段的主战场,为抗战做出了 巨大的牺牲和贡献
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