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诗词赏析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遗产

古诗词赏析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遗产

xx赏析xx诗词是我国文学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占有一当代学生更要学习。

汲取古代智慧。

加强自身修养。

达到“正心。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的思想内涵。

担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重任。

古诗词鉴赏也成为一门必修的能力。

它直接或间接培养一个人的思想底蕴。

因此在语文科目中占有的比重比较大。

当然学习古诗词鉴赏更需要把握其核心的时代背景与表达感情。

循序渐进地学好古诗词鉴赏。

培养方法。

首先。

要善于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鉴赏方法。

正所谓授人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

语文教学中。

可以主要从以下五方面着手: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诗眼”或“题眼”。

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全词“诗眼”是“绿肥红瘦”。

极富表现力。

其表现力既体现在鲜明贴切。

如用“肥”字写叶。

不仅有多。

大之意。

还可以联想到润泽鲜亮之状。

非常准确。

凝练;又体现在感情溶注。

如用“瘦”字写花。

不仅有少。

小之状。

还可以感受到惋惜怜悯之情。

配合全词情调。

表达出感伤哀婉情调。

又如贾岛的《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

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

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

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

幽期不负言。

”题目中“幽”字就是“题眼”。

这是理解全诗的钥匙。

全诗每联紧扣“幽”字展开。

首联写居处的“幽”:闲居一隅。

阒寂无人。

草径清幽。

荒园寥落。

颔联与颈联写环境的“幽”:颔联以响衬静。

发掘典故及诗句在古诗词中的妙用。

如姜夔《扬州慢》中“过春风十里。

尽荠麦青青”。

即化用杜牧“春风十里扬州路”的诗句。

此处化用。

使扬州城昔日繁华与眼前萧条形成鲜明对比。

伤今怀古更深一层。

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

是准确领悟古诗词的基础。

体会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古诗词中。

因形象性与抒情性的需要。

常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

其中最主要的是比喻。

起兴。

拟人。

夸张。

对偶。

反复。

衬托等。

把握了这些手法的表达效果。

就能更好地体会诗词的形象。

领悟作者的感情。

如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作者摒弃简单直观的描写方法。

打破传统的咏物言志的思路。

以奇特的想象。

巧妙的比喻。

为我们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

首句以“碧玉”喻树。

使诗歌开篇即以崭新的形象引人入胜。

次句。

写柳树万千柔弱下垂的枝条。

恰似女郎身上条条绿色丝带在披拂。

以丝带喻柳条。

突出轻柔披拂的特征。

活画出春柳如丝的形象。

给人以生机盎然的美感。

末两句一问一答。

再次用巧妙的比喻赞美春柳。

一“细”一“裁”。

把新柳嫩叶的细长柔软。

清新可爱加以精心传神的描绘。

透露出作者惊喜赞美之情。

“二月春风似剪刀”。

把春风喻为碧玉巧手中的剪刀。

变虚为实。

想象奇特。

贺知章把柳树比作一个袅娜多姿的女郎。

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

流露了对春天生命力的赞美。

因此。

鉴赏古诗词。

必须弄清修辞手法及其所指的具体形象。

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诗句的深刻内涵。

领悟古诗词的意境。

意境是作品达到的艺术境界。

是作者思想感情和生活图景的和谐统一。

领悟古诗词的意境是鉴赏的最高层级。

可使鉴赏者得到美的享受。

情感的熏陶。

心灵的净化。

从而主动自觉地去创造。

拓宽古诗词的艺术境界。

领悟意境要注重比较。

挖掘求新。

联想创新。

如:陆游《卜算子·咏梅》与范成大《霜天晓角·梅》两首咏梅都偏重于虚写。

以梅喻人。

借梅抒怀。

但意境不同。

从环境看。

陆词选了一个风雨黄昏。

突出环境的凄苦。

奠定了梅花的“寂寞”形象;范词为笔下的梅花选择了一个雪后月夜的环境。

烘托了梅花的幽独形象。

从作者的感情寄托来看。

陆词写了梅花的“寂寞”形象之后。

以“独自”。

“如故”两层含义深化梅花不邀宠。

不取媚。

独自承受风雨打击。

独自承受狐独凄苦的主观精神。

“无意苦争春。

一任群芳妒”。

作者依据梅花开于百花之先的特点。

生发为梅花的精神境界。

她并不追求在春天开放。

为的是不与百花争宠斗艳。

任随百花妒忌。

甘愿独受凄寒。

赋予梅花不求荣华的高尚情操。

“如故”进一步赞美了梅花高洁刚强。

永葆节操的可贵的品格。

“零落”。

“成泥”。

“碾作尘”逐层强化地假设出梅花的惨烈命运。

反跌出“只有香如故”的可贵。

作者以咏梅言志。

花品人格融汇一体。

范词中的梅花没有陆词梅花的多层次品格。

诗人用“胜绝”。

愁亦绝”来表现梅花的神韵:美到极点。

而忧愁也到极点。

并以独倚画楼之人的形象来与梅花互相映衬。

渲染了愁思。

梅花的形象是幽怨动人的。

一经比较。

两词意境深浅尽出。

古诗词鉴赏是富于创造性的复杂的精神活动。

“不仅作家在创作。

读者也在创作。

他们是创作中的伙伴。

而且往往读者比诗人更象诗人。

”所以。

真正的领悟。

必须建立在对古诗词透彻理解的基础上。

如: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一般人对这首诗的理解。

只停留在成功地描画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上。

这当然谈不上鉴赏。

有的读者能进一步看到这首诗不限于壮丽景色的描绘。

而是注进了诗人昂扬向上的激情。

然而。

这也还是没有品出本诗的“诗昧”与意蕴。

鉴赏能力强的读者能透过壮丽的画面。

开阔的意境。

看到这首诗由感性到理性的升华。

领悟这首诗所蕴含的耐人寻味的哲理:登高才能望远。

成功在于追求。

事业永无止境。

这说明。

如果没有对作品的透彻领悟。

便不可能有真正的鉴赏。

“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

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

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面。

”歌德的名言一语道破了古诗词鉴赏的真谛。

学习方法。

刘勰说得好:“观千剑而后识器。

操千曲而后晓声。

”一个古诗词读得很少的人。

是谈不上有鉴赏能力的。

鉴赏古诗词需要具备多方面的知识。

诸如语言文字知识。

古诗词技巧知识。

作家作品知识以及必备的社会科学知识等等。

所有这些。

只有靠广泛阅读才能获得。

古人也说:“好诗不厌百回读”。

“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

都强调了多读的重要性。

当然。

培养和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笼统地提“多读”是不够的。

因为“鉴赏力不是靠观赏中等作品而是要靠观赏最好作品才能培育的”。

车尔尼雪夫斯基也曾经说过:“凡是好书。

必定会在读者心中唤起对真。

善。

美的向往。

这是一切好书所具有的共性。

”可见。

通过多读好的作品。

培养自己的想象力。

并在情感的介入中陶冶自己的情操。

对于提高鉴赏能力是大有好处的。

要指导学生多看名家赏析的文章。

或向学生推介优秀的鉴赏名篇。

可以说。

名家赏析的文章是比较典范的。

而且很多东西是可供学生借鉴的范例。

只要引导学生带着分析的。

扬弃的眼光去看。

对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是大有帮助的。

清代的唐彪曾经说过:“读书而无评注。

即偶能窥其微妙。

日后终至茫然。

故评注不可以已也。

”因此。

每次阅读古诗词时。

若能坚持让学生写点眉批。

夹批和总评之类。

对于训练思维。

提高鉴赏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特殊之处。

古诗词有不少特殊之处。

了解这些特殊之处。

可以帮助我们读懂并进而鉴赏它们。

语法方面。

倒装是一种常见的现象。

王维《山居秋暝》一诗中的“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

这是“浣女归而竹喧。

渔舟下而莲动”的倒置。

其目的。

前一句让人先闻其声。

后见其人。

后一句让人先见其动。

后睹其物。

先果后因。

隐显结合。

写得十分生动优美。

格律方面。

近体诗要求颔联和颈联对仗。

同样拿王维的《山居秋暝》来说。

其颔联“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形容词对形容词。

名词对名词。

动词对动词。

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

方位结构对方位结构。

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

上下词性一样。

结构相同。

对得非常工整。

抒情方法。

古诗词大都是抒情诗。

抒情方法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之分。

古诗词的抒情方法以间接抒情为主。

即通过“借景抒情”。

“托物言志”等方法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

以情景交融为最高境界。

例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上片描写赤壁古战场的“如画”景色。

下片由景而人。

想到在此建功立业。

年轻有为的儒将周瑜。

又由周瑜想到自己被贬谪的处境。

从而抒发了诗人理想不能实现的无限感慨。

所以我们鉴赏古诗词的时候。

一定要弄清楚:1。

这首诗写了什么———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在什么时候?写了什么“物”“景”?抒发了什么“志”“情”?2。

怎样写———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写这些“物”“景”?3。

为什么这样写———运用这种手法写这些“物”“景”。

对抒发这种“情”“志”有什么作用?。

赏析转化。

写赏析文章就是把我们对古诗词的鉴赏成果用文字表达出来。

这种题型。

既考阅读。

又考写作。

因此很为命题者所青睐。

写赏析文章。

首先遇到的一个问题是从哪里切入。

这要看试题的指向。

如果试题有明确的要求。

就按照它的要求去写。

例如。

上海高考语文试卷。

要求就明朝诗人杜庠《赤壁》一诗中“荒矶鸥鸟满烟芜”这一句。

结合全诗写一段鉴赏文字。

命题者提示考生按“情与景”的关系方面去鉴赏。

照此切入就是。

如果试题对切入点没有明确的要求。

那考生得在理解全诗的基础上。

自己选择一个觉得有把握的角度。

一般来说。

考生可从诗歌的思想内容。

表现技巧。

语言风格等方面去考虑。

每一方面又可以结合具体作品选择某一个切入“点”。

譬如思想内容方面的“悲”与“欢”。

表达技巧方面的“显”与“隐”。

语言风格方面的“阴柔”与“阳刚”。

等等。

角度宜小不宜大。

最好抓住作品比较突出的某一点。

深入开掘下去。

这样可以说得细一点。

透一点。

知识体系。

1。

古诗分类:绝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律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律诗: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2。

方法指导:从作者入手。

联系已知作者的生活经历。

风格知识理解内容;借助于诗词的标题。

注释。

写作背景。

理解诗人写作意图;从语言入手。

抓住诗词中关键词句词表现手法的赏析。

3。

诗词题材和作者的风格特点:田园: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热爱之情。

归隐田园的渴望。

边塞:反映边塞的苦寒。

寂寞生活和思念家乡亲人。

渴望国家安宁和报效祖国。

为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怀。

忧国:表达强烈的爱国之情;或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对*的担忧。

不满。

辛弃疾。

文天祥。

)咏史:感慨历史,希望*以史为鉴。

吸取教训.送别:诉说友情,表达依依不舍的思念之情和对友人的劝慰。

祝愿.思乡:抒发自己在他乡的孤独。

寂寞。

凄凉。

对家乡。

亲人的思念之情。

咏志:借歌咏自然事物来表达。

志向。

心愿。

抒发对。

愤慨。

不满。

写景:对大自然。

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叙事:通过所见闻的事情来抒发自己的喜悦。

爱情: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

抒发一种相思。

离别之苦。

怀古:对古人。

物。

事发出感慨。

抒发自己的怀才不遇。

对。

的不满。

或对。

寄予。

的愿望。

分析:题材不同,表达的思想感情就不同,而且在表现手法。

抒情方式上。

也会有所不同。

因此。

要很好地鉴赏古诗词。

就必须对题材分类有清楚的了解。

并能对具体的诗词作出准确地判断。

常见的题材如下:1。

爱情诗这是以爱情为题材的诗。

也称“情歌”。

“闺怨诗”。

爱情诗自《诗经》起。

源远流长。

主要描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

或抒发离别相思之情。

如《兼葭》。

《迢迢牵牛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