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徐灵胎评黄元御篇一:中医经典诠释中医难学,古有《此事难知》一书,尽谈学中医之难。
但又有《医学实在易》一书,反而谈中医如何容易学。
后人岂不是被搞糊涂了,到底中医好不好学呀。
我认为,中医不容易学好,但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如果学者能有志向,有方法,循序渐进,则必能有所成就。
朱子曾说过:居敬持志,读书之本;循序致精,读书之法。
读书如此,学医何尝不是如此。
心中执着一份信念,加上心思聪颖,配合切实的功夫,假以时日,必可医理贯通无碍。
近年来,经常有中医爱好者以及一些年轻学子问我学中医要看什么书,我曾经在博客里写过几篇关于如何学习中医的一些文章,并且也曾提供了三本可以读的中医书。
但对于志在专精医术的同道看来,原来的答复有些粗糙了。
因此我想再详细地把这个问题回答一下,并提供一份学中医的书单。
或许挂一漏万,或许被他医所不解,但只求一心积善,罪我怨我,一切不计。
如果能帮助大家因此而走上中医之路,继而精通医术,则自觉善莫大焉。
因此,此文是给将来的大医作个引路指南的。
要学中医,就要学最上乘的中医学。
有了这个目标,才算是有了入门的动力。
中医入门极为不容易,登堂入室则更是难上加难。
因此,既要求学者吃苦肯学,还需要不错的天赋,那就是悟性。
现在的中医情况堪忧,后继乏人,是因为真正领悟中医的人太少,反而靠中医吃饭的人越来越多了。
当前,社会上处处可见那些学了几天理论,背了几张方子,连混带骗地弄来一纸文凭,就开始打着中医的旗号去吆喝的庸医之辈。
这般庸医行世,直接就败坏了中医的声誉,况且因此而害人无数,更数可憎。
所以说,如果只想着抄几个秘方,会治几个小病,那不能算是学医,不过是浅尝辄止而已。
只有学到第一流的中医学,才能真正走进中医、理解中医、相信中医,并能应用中医治疗一些大病重病危病疑难杂病。
我建议未学医时,可先从周凤梧的《名老中医之路》、李可的《人体阳气与疾病》以及刘力红的《思考中医》看起,既增兴趣,又增动力和信心。
以后学医过程中,也可反复研读此三书,则其收获更多。
1. 修德为先。
我认为,医德大于医术。
德不修,徒论医术,不过是个普通的医生。
如果医德败坏,则根本就是含灵巨贼,也谈不上医术如何了。
修德之本,在于诚意正心。
这是居敬持志的功夫,也是最必要的功夫。
儒家在这方面达到了极致。
古人云:“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
这是为人与治学的至境,是学医的最终理想。
学问的修得以至诚的德行为本,而德性的养成则以求知问学为途。
学医先“尊德性”,在这个信念的基础上,然后始能“道问学”而通医理。
我强烈建议读一下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这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对于为人和为医教极有意义。
我曾在当当网的书评中写过这样的话:“极品中的极品,中国人必读。
这是国学入门的书,也是可以读一辈子的书。
从初学者到饱学之士,皆需时时读几段这本书,可以提供无穷的儒家思想与智慧。
没有读的,抓紧读。
作为中国人,不管是哪个行当的,都要一读此书。
而且,此书不难,慢慢地就入手了。
”另外,学医还可以读读佛教方面的书,锤炼心性,修养佛性。
配合静坐,可以体悟许多与佛与医相关的东西出来。
再者,王凤仪老善人的嘉言录极有利于养心养性,不可不读。
之后,你就知道怎样学医,怎样行医,怎样做人了我曾经写过一篇《医德与医术》的文章,专门讲医德这个问题,可以找来参考一下。
强调一下,修德不是只管读书和背书,读书只是明了其中的道理,关键还得去做,去实践。
王凤仪老善人讲过:“道是行的,不行就没有道。
”认真体会一下这句话,把它永远地刻在心里去。
2. 首重经典。
一般来说,学中医有两个途径,一则自后世之书入手,渐而读到经典;二则自经典入手,渐及后世诸家。
前者易,后者难。
前者容易上手,似可快速小成,但后者根基稳固,一旦掌握了医学经典,则如手执利刃,而难病大病心中了然。
因此,我主张自经典入手,既省时间和精力,又可掌握最正宗的医术。
经典者何?一般认为是《黄帝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神农本草经》、《难经》和《伤寒杂病论》。
这几本书都是古文,不太容易读懂。
手边可以备一本《古汉语常用字字典》,随时翻阅,极有帮助。
我认为可以先看《黄帝内经》,就当成故事来看。
你看黄帝坐在那里,与他的臣子岐伯一问一答,多么逍遥自在。
且这本书是压韵的,其中大多数的句子都有韵脚,读来朗朗上口,极富诗意。
如果实在畏难,可以看后世的翻译。
市面上有不少这样的书,都差不多,可以找来读一读,关键是读懂书中的道理。
这本书是中医的最核心的基础,是需要经常读的书。
我建议可以放在床头,每天睡前读一读。
如果能配合临床,则更有妙味。
坚持每天学一点,渐而可通。
读时可以不求甚解,但理解其意思即可。
但遇到好的句子,不妨多多地背诵。
读《黄帝内经》的同时,可以参考清代黄元御的《四圣心源》。
这是一本需要反复读,反复琢磨,一直到背诵的书。
我认为黄元御是后世真正理解了《黄帝内经》的极少数医家之一,其妙悟岐黄,临证如神。
黄元御勤于笔耕,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医学著作,实在是后世苍生之福。
同时还可参考张景岳的《类经》、李中梓的《内经知要》以及汪机的《读素问钞》。
读完《黄帝内经》,紧接着就读《难经》,这本书是就《黄帝内经》的几个问题进行问难。
问题比较简单,读起来也不难,很薄,一两个月就可以读完。
可以配合读滑寿的《难经本义》。
中药是临床医生的手中利剑,必要精通。
所以学了理论后,紧接着要学《神农本草经》。
可以参考黄杰熙评释的《本草三家合注》,唐容川的《本草问答》以及周岩的《本草思辩录》,另外中医大学教育的本科教材《中药学》亦可一参,但当以《神农本草经》的观点为本,勿受后世过多影响。
继而精研《伤寒杂病论》。
这是医圣张仲景的大作,也是后世最受推崇的一本书,历来其注释近千家。
目前大学教材以宋本为主,我比较重视桂林古本伤寒论,因为其内容更为充实,且纠正了宋版的许多错误与矛盾之处。
研读《伤寒杂病论》,可参考人民卫生出版社的《伤寒论讲义》(中医规划教材,梅国强主编)、曹穎甫的《经方实验录》、舒馳遠的《新增傷寒集註》,以及黄元御和郑钦安的书。
如果坚持不懈,就可在三年至五年的时间里完成上面的任务,如此就奠定了一个深厚宽广的中医基础,以后再起万丈高楼不过是时日问题了。
3. 传统文化。
我们知道,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医的根。
其中太极、阴阳、五行、八卦等概念既是文化,也是中医的基础。
所以,学医要先学传统文化。
唐代药王孙思邈说过,“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黄帝经》、明堂流注、十二经脉、三部九候、五藏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药对、张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东阳、张苗、靳邵等诸部经方。
又须妙解阴阳禄命、诸家相法,及灼龟五兆、《周易》六壬,并须精熟。
如此乃得为大医。
若不尔者,如无目夜游,动致颠殒。
次须熟读此方,寻思妙理,留意钻研,始可与言於医道者矣。
又须涉猎群书,何者?若不读五经,不知有仁义之道,不读三史,不知有古今之事,不读诸子,睹事则不能默而识之,不读《内经》,则不知有慈悲喜舍之德,不读《庄》、《老》,不能任真体运,则吉凶拘忌触涂而生。
至於五行休王,七耀天文,并须探赜。
若能具而学之,则於医道无所滞碍,尽善尽美矣。
”(《备急千金要方》卷第一)这是把几乎所有的古代文化给包括进去了。
现代人要象药王这样博极群书,相信也很难做到,但《易经》要学,因为包含的学问极大极深,整个就是中医的根基。
弄通了易理,建立起来象与数的概念,玩味文王易图以及十二消息卦,则《黄帝内经》的很多道理自然就贯通无碍了。
可以参考李阳波的《运气学导论》、唐容川的《医易通说》、鄒ju學熹的《醫易滙”hui四声”通》以及南怀瑾的《易经杂说》。
另一本是《道德经》,是道家的精华。
幸好这本书也不厚,仅五千字,来来回回疏理几遍,也就慢慢地通了。
如此可以建立一气流行的概念,则庞杂的中医顿时有序简单起来。
就参考南怀瑾的《老子他说》即可。
要精通中医,这两本书就必需读,而且要精读,反复读。
可以与前面的中医经典一起读,坚持不懈,一两年也就读透了。
配合着还要读一些历史以及文学诗词书,借以陶冶情操,扩大知识面。
中医理论要想精,必需要有广博的传统文化基础,即要有广度,而后方可有厚度和高度。
而且,学中医要善于背诵。
民国时秦伯未受业上海丁甘仁时,丁师要求背诵《古文观止》,当时他很不理解,但临证十数年后,才体会老师的用心之苦。
现在的中学课本中有近百篇古人,这些都是两千年来的文化精华,建议全部背诵。
背古文,不仅仅是学文化,同时也提高人生修养。
要建立深厚的传统文化基础,首先就是要多读书。
需知有读医书而不为医者,没有不读书而为医者。
但读书要思考,要自悟。
读书破万卷,如果不思考,就等于白费。
不知观天查地以比象于人,亦不是学医之道。
为医者读书,就是要学以至用。
如此读书,则可打下深厚的国学基础,临床时自然能贯通医理,左右逢源。
另外,任选一个版本的中医大学课本《医古文》,反复研读,这是读古书的基础。
或者用王力的《古代汉语》(校订重排本),亦是不错的选择。
4. 后世精华。
唐宋之后,名医辈出,医书汗牛充栋,一个人精力有限,不可能读得完,所以就要有所筛选。
中医门派众多,观点各异,越到后世越是明显。
可先从一家学起,先宗一家之言,次而及其他家。
我认为可以先从黄元御学起,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的《明清名医全书大成黄元御医学全书》不失为一个极好的版本。
以黄元御的理论为基础搭个医学流派的骨架,将《四圣心源》融会贯通其中,如此见病知源,立方有据,可立于不败之地。
然后可以读郑钦安三书:《医理真传》、《医法圆通》和《伤寒恒论》,建立一阳盈缩的观点,奠定扶阳的基石。
其它医书,可读可阅者亦很多。
但如果为了临床技术,我只就自己所读过的,精选出一份书单,由读者自己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