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阳光技工学校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12级《语文》高考模拟考试卷一(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成绩:___________第I卷(选择题共45分)一、(24分,每小题3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A、参劾.(hé) 熟稔.(rěn) 赝.(yàn)品镌.(jùn)刻B、罹.(lí)难菜畦.(qí) 狡黠.(xiá) 宝藏.(zàng)C、痉.(jìng)挛翌.(yì)日采撷.(xié) 擢.(zhuó)升D、肄.(yì)业罅.(xià)隙蜷.(quán)曲戏谑.(xuè)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谗言要言不烦金璧辉煌放下屠刀,立地成佛B、精练戛然而止一笔勾消高岸为谷,深谷为陵C、撕杀穷形尽相食不果腹日月经天,江河行地D、装潢水泄不通姗姗来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A、因为冯小刚和前期如火如荼....的宣传,《一九四二》毫无争议地成为2012贺岁档最不能忽视的华语电影。
B、天津的小吃风味独特,耐人寻味....,每到此地,我必品尝。
C、他们都是二十多岁的小伙子,风华正茂,豆蔻年华....。
D、素质教育的研讨会上,师生代表就品德、知识、能力等问题都络绎不绝....的发表个人意见。
4、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是A、从今年1月1日起,建筑企业必须“两证”齐全(安全许可证和企业资质证书),方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B、美国科学家最近在实验中发现,若物体距离人约四、五十米以内发出声音,人脑就会视听混淆。
C、避讳,不仅是语言艺术问题,更是对待别人的态度问题。
常言道“打人不打脸,骂人不揭短”,说话时,不能口无遮拦。
D、作为一家拥有近60年历史的国际电子产业巨头,日本索尼公司不可能不知道侵犯其他企业专利权将意味着什么?5、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是_______,飘逸着沁脾的清香;__________,散发着浓烈的祝福;________,只有细细品尝,才能体味着这淡淡的苦涩中所蕴含的真谛。
①生命是酒②生命是咖啡③生命是茶A、②③①B、①②③C、③②①D、③①②6、下列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不正确的一组A、烟囱发出呜呜的声响,犹如在黑夜中哽咽。
(拟人)B、一片蓝,那是墙;一片白,那是窗。
(对偶)C、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的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比喻)D、几个女人有点失望,个人心里在骂着自己的狠心贼。
(比喻)7、下列口语交际中,敬谦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问长者年龄——“王老伯,您芳龄几何?”B、请人帮忙——“劳驾您帮我捎封信给李老师。
”C、请人原谅——“照顾不周,请您虚怀若谷,大人大量。
”D、初次见面——“久违大名,今日相见,果然不虚。
”8、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A、现代著名作家巴金,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散文集《随想录》。
B、《装在套子里的人》是19世纪末期俄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契诃夫的短篇小说。
C、诗歌分古体诗和近体诗。
近体诗严格讲究韵律,又称律诗,在唐代才成熟起来。
《琵琶行》属于近体诗。
D、《赤壁赋》又称《前赤壁赋》。
是古代兼具诗歌和散文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结尾往往发一点议论。
二、(6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诗,完成9——10题。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9、对这首诗的语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点明时间、氛围,山雨初霁,万物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空山”之“空”,含有宁静之意。
B、第二联描画了幽清明净的自然雨景。
诗人是心志高洁的人,这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C、第三联描画了一幅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
浣衣女子,结伴归来,竹林中传出一阵喧笑,溪中莲动花荡,那是渔船在沿水下行。
D、《楚辞·招隐士》说:“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诗人尾联反用其意,觉得“山中”比“朝中”好,春暖花开,春意正浓,景色可人,王孙们可随意停歇,自可留在清净纯朴的山中。
10、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的中间两联同是写景,但各有侧重。
第二联侧重写人,以人和而望政通;第三联侧重写物,以物芳而明志洁。
B、诗中,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都是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C、这首诗一个重要的艺术手法,是以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之美。
诗人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情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D、“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这两句写得很有技巧,而用笔不露痕迹,使人不觉其巧,先写“竹喧”“莲动”,再写浣女、渔舟,这样写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意。
三、(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3题。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1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履至尊..而制六合最尊贵的位置,此处指帝位。
B、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言论,这里指著作C、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兵器D、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水池,池塘1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外连衡而斗.诸侯B、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C、宁许以负.秦曲D、常以身翼.蔽沛公13、选出对下面句子翻译准确的一项是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A、可靠的官员、精锐的士兵拿着锋利的兵器,谁能奈何得了?B、讲信用的官员、精锐的士卒拿着锋利的兵器,盘问你是谁C、可靠的官员、精锐的士卒拿着锋利的兵器,盘问过往行人D、讲信用的官员带领着精锐的部队拿着锋利的兵器,盘问过往行人14、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例句:铸以为金人十二A、既而得其尸于井B、沛公安在?C、人马烧溺死者甚众D、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15、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A、秦始皇不仅消灭了各国诸侯,而且继续扩大版图,创建了史无前例的大帝国。
B、“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这就意味着秦从此转入攻势。
C、秦始皇愚民、弱民、防民的目的是以“关中之固,金城千里”来确保“子孙帝王万世之业”。
D、这段文字义正词严,充分揭露了秦始皇的暴虐无道,为本文结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张本。
第II卷(非选择题共105分)四、(5分)16、补写出下列诗文中的空缺部分。
(5分,每空1分)①,,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劝学》)②,相逢何必曾相识。
(白居易《琵琶行》③,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④寄蜉蝣于天地,。
(苏轼《赤壁赋》)五、(3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7——19题。
(13分)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17、第一段主要写作者怎样的感受?(2分)18、北国之秋有怎样的特点?这样写在全文中有何作用?(4分)19、第二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为什么宕开一笔,先写江南之秋?(4分)20、“混混沌沌”、“半开半醉”在文中指怎样的状态?(3分)(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21——24题。
(17分)母亲莫言①我5岁的时候,正处于中国历史上一个艰难的岁月。
生活留给我最初的记忆是母亲坐在一棵白花盛开的梨树下,用一根洗衣用的紫红色的棒槌,在一块白色的石头上,捶打野菜的情景。
绿色的汁液流到地上,溅到母亲的胸前,空气中弥漫着野菜汁液苦涩的气味。
那棒槌敲打野菜发出的声音,沉闷而潮湿,让我的心感到一阵阵地紧缩。
②这是一个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的画面,是我人生记忆的起点,也是我文学道路的起点。
这个记忆的画面中更让我难以忘却的是,愁容满面的母亲,在辛苦地劳作时,嘴里竟然哼唱着一支小曲!我母亲她一生中遭受的苦难,真是难以尽述。
战争、饥饿、疾病,在那样的苦难中,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撑她活下来,是什么样的力量使她在饥肠辘辘、疾病缠身时还能歌唱?我在母亲生前,一直想跟她谈谈这个问题,但每次我都感到没有资格向母亲提问。
③有一段时间,村子里连续自杀了几个女人,我莫名其妙地感到了一种巨大的恐惧。
那时候我们家正是最艰难的时刻,父亲被人诬陷,家里存粮无多,母亲旧病复发,无钱医治。
我总是担心母亲走上自寻短见的绝路。
每当我下工归来时,一进门就要大声喊叫,只有听到母亲的回答时,心中才感到一块石头落了地。
有一次下工回来已是傍晚,母亲没有回答我的呼喊,我急忙跑到牛栏、磨房、厕所里去寻找,都没有母亲的踪影。
我感到最可怕的事情发生了,不由地大声哭起来。
这时,母亲从外边走了进来。
母亲对我的哭泣非常不满,她认为一个人尤其是男人不应该随便哭泣。
她追问我为什么哭。
我含糊其词,不敢对她说出我的担忧。
母亲理解了我的意思,她对我说:“孩子,放心吧,阎王爷不叫我是不会去的!”这是一个母亲对她的忧心忡忡的儿子做出的庄严承诺。
现在,尽管母亲已经被阎王爷叫去了,但母亲这句话里所包含着的面对苦难挣扎着活下去的勇气,将永远伴随着我,激励着我。
④在那些饥饿的岁月里,我看到了许多因为饥饿而丧失了人格尊严的情景,譬如为了得到一块豆饼,一群孩子围着村里的粮食保管员学狗叫。
保管员说,谁学得最像,豆饼就赏赐给谁。
我也是那些学狗叫的孩子中的一个。
大家都学得很像。
保管员便把那块豆饼远远地掷了出去,孩子们蜂拥而上抢夺那块豆饼。
这情景被我父亲看到眼里。
回家后,父亲严厉地批评了我,爷爷也严厉地批评了我。
爷爷对我说:嘴巴就是一个过道,无论是山珍海味,还是草根树皮,吃到肚子里都是一样的,何必为了一块豆饼而学狗叫呢?人应该有骨气!他们的话,当时并不能说服我,因为我知道山珍海味和草根树皮吃到肚子里并不一样!但我也感到了他们的话里有一种尊严,这是人的尊严,也是人的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