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湿地公园现状与问题1

湿地公园现状与问题1


1、管理体制的问题
湿地公园运营之难:公园下拨经费不足,或者完全企业化运作。
福州闽江公园管理方:该公园被定为生态自然公园,园林局每年只下 拨芦苇维护经费。园内环卫保洁等都没有经费维护,目前只能从别的 公园抽调人手来帮忙。
1、管理体制的问题
水系运行调度问题:湿地水位运行高程与城市水系统运行、农田灌排 水运行相矛盾。
南海子公园是北京四大郊野公园之一,也是北京市最大的湿地公园,其 选址综合了历史文化、生态基底条件、现状城市环境整治等多因素。
南海子原为清代皇家狩猎场所。现区域内皇家文化和湿地特征逐渐消失非法挖 沙现象仍存在,麋鹿苑地势仍在不断抬升,适宜麋鹿生活的湿地更加难以维持 ,麋鹿的生存环境受到严重挑战 。现状坑塘水面大部分被垃圾填平,迫切需要 对该地区进行整治。
6、湿地系统设计缺少科学性
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生态安全格局理论以及其它科学理论在湿地 公园的规划设计中利用不够。 湿地现状评价与退化驱动因子分析、湿地保育和恢复的技术措施、湿地 服务功能指标和测算等科学研究有待深入。
四、湿地公园管理和维护的问题
1、管理体制呈多头(重叠)管理局面 2、湿地公园用地类型和权属复杂,利益有待平衡 3、湿地公园建设的法规、制度不完善 4、建设后期运营管理和维护不到位
120 100 80 60 40 20 0 2004
99
99
62

18
2005 2006 2007
20
2008 年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国家湿地公园(试点)情况统计
资料来源:王立龙,2010年
2、湿地公园成为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湿地在调节气候、调蓄洪水、提供水源、降解污染、保护生物多样性 、保持生态平衡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规范,国家林业局,2008 国家湿地公园评估标准,国家林业局,2008年
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导则,国家林业局,2010年
全国湿地资源调查技术规程(试行),国家林业局,2008 公园设计规范,住建部,1993
4、建设后期运营管理和维护不到位
湿地公园设施陈旧、垃圾遍布
3、湿地公园成为市民生态教育的重要基地
湿地公园成为国家湿地保护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承担着科普宣 教、游览体验等功能。
4、湿地公园的建设水平参差不齐,缺少统一标准
调研后发现湿地公园的建设水平差异性比较大,服务、管理、科研设 施建设水平参差不齐。 湿地公园缺少评价标准,造成有水则为湿地公园的局面。
随着利用湿地开展生态旅游和居民生产生活的需要,湿地周边不断开发 建设。湿地公园存在保护过度利用不足以及过度开发两种情况,需要在 保护与利用之间寻找平衡点
4、湿地保护与开发之间失衡
湿地公园既不是自然保护区,也不同于一般意义的城市公园,它是兼有 物种及其栖息地保护、生态旅游和生态教育功能的湿地景观区域,体现 “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的综合体系,是湿地与公园的复合体。
湿地水体富营养化
天津北大港湿地发现中毒鸟类及死鱼
关于湿地公园的思考
我国湿地公园规划、建设和管理中存在的无序性、简单化 、园林化以及建设和管理体制不明确等问题是阶段性的。
湿地公园是天然或人工形成的,具有湿地的生态功能和典 型特征,以生态保护、科普教育和休闲游憩为主要内容的 公园。湿地公园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将突破水利、园林 、城规、生态单一专业局限,实现湿地的综合生态之美。
一、湿地公园的建设背景
究其热门背后的原因表现在:
1、湿地资源保护与城市绿地多样性建设的契合。
一方面过度围垦和城市建设造成湿地资源逐步消失退化,另一方面城市有建设湿地专 类公园的需要。
2、湿地固碳蓄水功能与城市生态建设的契合。
3、湿地生态教育功能与城市游憩功能的契合。
二、湿地公园建设的现状
三、湿地公园建设的基本问题
1、湿地概念泛化,导致湿地公园缺少核心湿地景观特征 2、仅把湿地公园作为一个独立的公园项目建设 3、湿地公园选址过于随意,与城市水系统衔接不紧密 4、湿地公园在保护与开发之间失衡
5、湿地资源的保护过于强调用地的保护。
6、湿地系统设计缺少科学性
1、湿地概念泛化,湿地公园缺少核心湿地景观特征
1、管理体制的问题
多头(重叠)管理:湿地公园建设与管理涉及农业、林业、水利和环保 等多个政府部门,呈多部门管理的状态,缺乏具有权威性和有效性的 管理协调主体机构,以致这种矛盾很难协调,需要建立有效的湿地保 护管理协调机制,完善各级湿地保护管理机构。
银川市成立了统一的湿地保护管理办公室 银川市湿地保护办公室于2002年9月经银川市编办批准成立,为独立 法人事业单位,主要职责是组织审查、论证全市湿地保护、综合治理 、合理利用规划及实施方案;协调全市各有关部门保护和合理利用湿 地;建立健全部门、单位分工负责和工作联系协调制度等。
自2005年西溪湿地公园正式成为国家林业局国家湿地公园试点。
自2005年荣成市桑沟湾城市湿地公园正式成为国家住建部国家城市湿地 公园以来,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总数已达45个。 中国国家城市湿地公园(45个) 中国国家湿地公园(298个)
自2005年第一个国家湿地公园诞生以来,我国已建立国家湿地公园试点298处。 国家湿地公园建设数量在快速增加。
3、湿地公园选址过于随意
国家林业局提出了四个鼓励: 第一即是鼓励在自然特性的生态下 建立湿地公园。 第二鼓励在湿地规划区采取有利措 施建立生态湿地公园 第三鼓励在典型的地理地带特征规 划建立生态湿地公园。 第四鼓励在保证生物多样性的区域 加强规划和建立生态湿地公园。
4、湿地保护与开发之间失衡
湿地生境是湿地建设的核心,湿地公园建设不能违背自然科学和规律。 建成的湿地公园必须是高于自然湿地的景观而又不违背湿地动植物的活 动和生长规律的场所。
6、湿地系统设计缺少科学性
三门峡2007年冬——2008年初天鹅湖里的天鹅大批量迁移的现象原因: 今年天鹅湖里的水太深,把滩涂湿地和野生植物都给淹没了,白天鹅找 不到食物吃,所以不来了。(国家林业局网站)
杭 州 西 溪 湿 地
5、湿地资源的保护过于强调用地的保护
湿地保护不同于自然保护区,不仅仅是用地范围的保护。 从湿地特性来说,与森林等生态系统相比,湿地系统存在生物多样性不 高、生境多样性简单、生态性和景观性较差等问题,因此湿地生态系统 要保护的是典型生境和水湿条件。
6、湿地系统设计缺少科学性
湿地公园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在现有湿 地基础上的修复保育类,另一类是新建湿 地及其公园设施。对于后一类来说,首先 要满足上位城市规划的绿地用地性质,在 选址上更多的考虑城市需求,而忽略了自 然条件。 湿地公园的选址与其所承担的功能相关, 要综合城市规划、水系规划等多因素综合 选址确定。
2012年黄河银滩湿地公园被淹没。2012年黄河兰州段流量达3780立方米/秒, ,湿 地公园设防流量2000立方米/秒。暴雨袭击,上游水库因持续降雨加大泄洪,次日 黄河兰州段水位迅速上涨,紧靠黄河主河道而建的银滩湿地公园被洪水尽数淹没。
湿地
2、仅把湿地公园作为一个独立项目建设
湿地公园的建设要因地制宜,反对在缺水地区盲目建设湿地公园,需 要评估缺水原因及湿地公园建设可行性。对一些水文条件较好的城市, 要注重湿地保护与再利用。 同时,湿地公园的定位要从城市总体发展的高度来考虑其功能定位和 系统性联通。
3、湿地公园选址公园用地类型和权属复杂,利益有待平衡
3、湿地公园建设的法规、标准不完善
现行相关规范、标准以国家林业局的国家湿地公园体系为主,其 他类型的湿地公园存在规划、设计、管理标准的盲区。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导则(试行),住建部,2005
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管理办法,住建部,2005
我国湿地公园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端木山 殷柏慧 2013.10
目录
一、湿地公园建设的背景 二、湿地公园建设的现状 三、湿地公园建设的基本问题 四、湿地公园管理和维护的问题
一、湿地公园的建设背景
湿地公园作为当前主要的绿地建设模式之一,是当前的建设热点。以“湿地公园”为搜索地图搜索“湿地公园”的相关新闻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 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李清照
湿地公园和水景公园、湿地自然保护区都有区别,一些湿地公园在建 设上没有遵照湿地生态系统的特点,缺少对湿地水文、土壤、生境等 湿地主导因素的研究,公园活动也没有围绕湿地展开。
2、仅把湿地公园作为一个独立项目建设
湿地不是独立存在,水是湿地公园的核心要素,参与城市立体的水循环。 湿地公园连通性大于一般城市公园,是城市可持续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
1、湿地公园建设起步晚,发展速度快。 2、湿地公园成为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3、成为市民生态教育的重要基地。 4、湿地公园的建设水平参差不齐,缺少统一标准。
1、湿地公园建设起步晚,发展速度快。
湿地公园包括国家湿地公园、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城市湿地公园等不同等级 和类型。湿地公园的建设体系正在逐步形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