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师讲解单反相机摄影技巧1、阳光法则对于风景摄影而言,过分依靠相机的测光结果往往不能得到最佳的拍摄效果。
比如场景中存在大面积暗色景物时,相机的测光系统会增加曝光量,得到的照片效果呈现过曝的效果,天空变成惨白一片,没有任何细节。
这时如果采用“阳光十六法则”,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阳光的照射强度是相对固定的,在阳光照射充足的室外,将相机的光圈设定为f16、快门速度为1/125秒(iso为100的前提下)就可以拍出色彩浓烈,曝光正常的风景照片了。
根据这个法则,碰到反光较为强烈的环境,比如在海滩上摄影时,应该使用f/22光圈,在光线受到减弱时,比如多云情况下应使用f/11光圈。
2、月光法则月球是离我们最近的天体,它有规律地发生着变化,从古至今那些美丽的传说无时不刻使人们对天体产生着遐想,而在夜晚当你面对天空时,月亮又是第一个走入我们的视野。
古代,诗人们对月饮酒赋诗,当今在人们享受着现代文明的时候,都喜欢把月亮拍进自己的画册。
根据专业人士的测量,满月时的亮度值为ev15,相机iso设定在100时,采用1/125秒的快门速度,采用光圈f11拍摄可获得正常的视觉效果。
半月时需要增加4倍曝光量,曝光组合可设定为iso100、快门1/60秒、光圈f5.6。
而在拍摄月芽时甚至需近1秒长的曝光。
细分析起来并不是因为它们大小的变化引起亮度的下降,而是月亮在盈亏变化时所受到阳光照射的角度起着变化。
拍摄月亮忌曝光过度,多曝光会成为一个白圈,毫无月亮的感觉,所以称为月球,是因为它有立体感。
3、相机抖动法则当你手持相机拍摄时,快门的速度不能小于镜头焦距的倒数。
如果快门速度越慢,那么拍摄抖动时就越可能降低锐度。
如果用50mm焦距的话,快门就要达到1/50秒以上为宜,只有当环境实在昏暗时,用闪光灯、脚架或者把相机放在硬物上防止抖动。
不过如今的数码相机很多都具备防抖功能,以镜身防抖技术为代表的佳能和尼康而言,优势主要体现在长焦摄影能力上,在135mm毫米以上的焦段采用镜身防抖,效果非常明显,完全可以替代3档安全快门(举个例子,也就是说在200mm端开启防抖后手持拍摄快门速度可以达到1/30秒)。
采用机身防抖功能的机型的防抖优势主要体现在50-100mm这段中焦上,以刚发布奥林巴斯e3为例,它在这个焦段可以实现替代4档安全快门,也就是说在100mm的焦段下,快门速度1/8秒拍摄的照片也不虚。
4、灰板法则18%中灰版灰板是拍摄的利器。
可是如果身上没有灰度板怎么办呢?可以将手背(手心太白,手背颜色接近脸部)摊开面向阳光,对手背入行测光,然后加一档曝光。
景深法则后景深是前景深的2倍当被摄物体比较深的时候,应该对焦点选择在景深的前1/3处,因为这样,对焦点后的景深是之前的2倍。
各种光圈和焦段组合都可以使用这个法则。
记住,光圈越小,焦距越短,距离被摄物体越遥,景深就越大。
5、快速闪光输出法则对于普通用户而言,专用热靴ttl闪光灯价格昂贵,很多人用售价仅有100多元的通用接口的热靴闪光等替代。
以国产的银燕闪光灯为例,by28a的售价在160元左右,不过它确是一款具备灯身自动测量闪光的自动闪光灯。
当我们需要在室外拍摄逆光人像照片时候,为了保证天空的细节和逆光条件下较暗的人脸光比均匀,我们需要用闪光灯对人脸入行补光。
以by28a为例,我们将闪光灯的感光度设为相机iso的两倍(比如相机iso100、闪光灯iso400)。
相机采用光圈优先曝光,相机选择的光圈要和闪光灯上设置的光圈一致。
按照天空的亮度入行曝光,经过闪光的照明阴影区的人脸亮度通常比天空的亮度低一档,照片整体的光比非常合适。
6、捕捉动态法则这条法则是根据角度与速度的经验公式而来的。
如果物体沿着镜头的轴线运动你能够用1/125的快门捕获下,那么它追至于镜头轴线的运动能用1/500秒捕获下来。
也就是说,如果物体沿镜头轴线称45度运动,只需要1/250的快门速度。
7、日落法则拍摄落日时,要对落日上部测光,但是不能让太阳出现在你的取景器中。
如果想让日落看上去比实际晚一小时,可以在曝光补偿中减一档。
合理曝光,看懂直方图直方图是通过在LCD上显示出来的波形参数以确定照片曝光精度的工具,现在许多数码相机在取景的时候就能够看见实时直方图,这样我们就可以清楚地判断拍摄的照片或者正在取景的照片曝光的情况。
直方图直方图的横轴从左到右代表照片中从黑(暗部)到白(亮部)的像素数量。
下面来看两个例子:直方图显示的波纹偏左,说明画面整体偏暗,可能曝光不足波纹贯穿横轴,没有峰值,同时明暗两端又溢出,照片可能明暗细节损失严重用好白平衡很多人可能都有这样的同感:本来在正常光线下观起来是白颜色的东西,在较暗的光线下观起来可能就不是白色,另外在一些特殊光源下(如荧光灯)的白色观上去也不是白色。
一般来说,CCD并没有办法像人眼一样会自动修正光线的改变,而只能以不同场合下默认的“白色”平衡其他颜色在有色光线下的色调。
如果数码照片会有偏色的现象,就是因为没有正确调整白平衡。
白平衡有多种模式,适应不同的场景拍摄,如:自动白平衡、钨光白平衡、荧光白平衡、室内白平衡、手动白平衡。
自动白平衡通常为数码相机的默认设置,这种自动白平衡在光线接近正常时的准确率是很高的,如果在室外拍,就可以用它,但在有色光线下拍摄时效果却较差。
另外对于大气中的漫射光也无法纠正,在多云天气下许多自动白平衡系统的效果极差,它可能会导致照片偏蓝。
钨光白平衡就是灯泡(白炽灯)光线下的白平衡,这个容易理解;荧光白平衡因为荧光灯类型有很多种(如意气消沉白和暖白)而最难处理,需要试拍决定;室内白平衡也鸣多云、阴天白平衡,适合把昏暗处的光线调至原色状态。
手动白平衡是对准拍摄现场光线中的白色(如白纸)取样设置的,理论上手动白平衡是最准确的,除非取样用的白色不够白。
在某些场合下往往偏色也是很奇特的效果,不信你在拍夜景时选用日光效果试一下,其实也很好观。
当然,初学者还是循序渐入比较好,但也不必为白平衡有太多困扰,如果发生偏色,多数情况下可以用后期PS色彩平衡校正。
侧光拍摄技巧侧光是指从被摄物体侧面照射过来的光线,它能使被摄体表面由于凹凸不平而呈现出部分阴影,使物体受光面与明暗面各自有明显的表现,既能勾勒出被摄体的轮廓,又能体现立体感,这种光线的表现力最强,因此侧光是摄影用光时最为常用的光线。
但在运用时,要注重受光面与暗面在画面造型中所占比例。
通常斜射光的角度是最好的,当光线的方向与景物平面呈45度左右的角度时,这种角度的光线使被摄物体受光面与阴暗面的比例大致相当,比较符合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视觉习惯。
侧面光会使物体产生阴影,便加强了立体感。
逆光拍摄技巧逆光是指从被摄体背后照射过来的光线。
逆光拍摄时很容易使被摄物体变成剪影,因此对于曝光的把握相对困难一些,对于初学者往往不推荐逆光摄影。
但是逆光的艺术效果也是独特的——逆光能给被摄物体外缘镶上一条动人的轮廓光边(如果是阳光,就是金边)。
如果处理适当,便可创作出独特的美感,拍出艺术味十足的光影感觉。
在拍摄逆光照片时需要注重的是,逆光时前景与背景的光比过大,往往会造成背景曝光过度或者前景曝光不足,为了缩小光比,一定要注重为前景补光,可以用反光板或是闪光灯——如果你观到谁逆着阳光拍摄时用了闪光灯,你要对他充满敬意,因为那是一个行家,他在缩小前景与背景的光比。
逆光人像会照亮人物轮廓,但要注意正面补光,避免曝光不足。
照片构图技巧一张好的照片,除了要运用好光线以外,框架的搭建也相当重要。
而这种框架就是照片的构图。
摄影照片的构图其实并不需要太过局限于某种框架,主要是要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
不过对于一些欠缺经验的初学者来说,要想立刻达到这个地步还是比较困难,因此现在就给大家介绍一些照片构图的基本规则。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规则也并不总是一成不变的,虽然摄影构图中有一些应当遵循的要点,但这仅仅是为避免一些典型的弊病。
构图的几种方式构图的方式上主要分成以下几种:(1)井字形构图这种构图形式,是假设把画面的长宽各分为三等分,把相交的各点用直线连接,形成“井”字形。
被摄主体不是位于画面的正中,而是被安置在组成井字的纵横线条的交叉点上,整幅画面显得既庄重,又不拘谨,而且主体形象格外醒目。
(2)正三角形构图构图中三角形一向是比较稳重的形式,而采用正三角形构图,除了画面上给人以坚强、镇静的感觉外,在表现力上也具有很好的烘托效果。
对于需要表现一定气氛的画面,正三角形构图可以说是最恰当的形式之一。
(3)倒三角形构图和正三角形构图的稳重相反,倒三角这种构图方式具有一种动态的活力。
给人一种明快、动态的感觉。
但是需要注重的是在构图时,一定要注重它的左右两边最好要有些不同的变化或者比较,这样才能打破两边的绝对平衡,使画面更活泼。
(4)斜三角形构图斜三角形是介于正三角形和倒三角形之间的一种构图方式,其表现力也介于正三角形和倒三角形构图之间,可以使主体和辅助背景对比更加鲜明,属于一种比较常用的构图方式。
(5)垂直式构图垂直式构图主要是用在高山、建筑物、瀑布等景物的拍摄上。
它的整个画面主要由垂直线条组成,能将被摄景物表现得巍峨高大和富有气势。
(6)斜线式构图斜线式构图可以表示物体运动、变化的动态感,能使画面产生动感。
其动感的程度与角度有关,角度越大,其前入的动感越强烈,但角度不能大于45度,否则会产生下倾感。
(7)水平式构图采用这种构图,常能给人以一种平静、舒坦的感觉,用于表现自然风光,则更能使景色显得辽阔、浩瀚。
水平构图照片中的景物显得安静而稳重,突出一种平静的感觉。
(8)曲线式构图和其它构图方式相比,曲线式构图的线条最美,感染力最强,用曲线式构图可以渲染被摄景物,使其更加美丽动人。
渐进式构图渐入式构图主要是用在道路等场景中,它利用逐渐过度的手法,表现出更强的视觉效果。
渐进式构图中经常使用的就是以一条蜿蜒的小道是为引导,产生不错的视觉效果。
构图技巧看了这么多构图方式,我们还需要根据不同的环境,采用不同的构图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
而在使用不同的构图方式时,我们还需要使用技巧。
接下来就给大家介绍在构图时常使用的技巧。
(1)地平线和三分法技巧地平线和三分法常常是和井字形构图方式结合起来使用的。
在风景类的照片中,尽量将地平线置于井字形构图中两条横线之一的位置上,可以造成一种和谐的构图。
另外还需要注意不要把地平线放在画面中间的位置,因为这样会把画面切割为二。
如果天空景致特别迷人,就给它大部分画面,如果不是这样,就把地平线移到上方,以避免平淡无味的天空占有更多的画面。
(2)被摄物位置技巧如何放置被摄体位置在拍摄中也是一个重要的技巧。
尽量把拍摄物移到画面一侧,再配以有趣的背景,就会大大改善构图。
而利用背景,比如让人物站着或靠着一个有趣的物体,就更能突出主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