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红外光谱样品调制及图谱解析技巧

红外光谱样品调制及图谱解析技巧


(2)红外光谱一般解析步骤
● 算出分子的不饱和度(U)。
● 根据特征吸收峰判断官能团,如羧基可能在 3600-2500、1760-1685、1440-1210、995- 915cm-1附近出现多个吸收,而且有一定的强度和 形状。从这多个峰的出现可以确定羧基的存在。
图谱解析“三先三后”原则
1、先官能团区,后指纹区 2、先强峰,后弱峰 3、先否定,后肯定 4000-1333cm-1可以判断化合物的官能团种类。 1333-650cm-1范围为指纹区,反映整个分子结构的 特点
3060

学 氢
=C-H
3020
( 伸 缩
键 饱 和
-CH3 CH2
2960,2870 2926,2853


-CH
2890

C C

三 键
C N
2050 2240
R2C=O

RHC=O

C=C
1715 1725 1650

C-O
3300-3500cm-1就有几个峰。
• 酰胺中由于δN-H 与υC-N偶合产生酰胺Ⅱ和Ⅲ带。 酰胺Ⅱ带在1570-1510cm-1,酰胺Ⅲ带在1335-1200cm-1
O H
RC
N H
• Fermi共振 当一个倍频或合频靠近另一个基频时,则
会发生偶合,产生两个吸收带。一般情况下,一个频率比 基频高,而另一个比基频低,这叫Fermi共振。 如:正丁基乙烯基醚中ω=CH(810cm-1)的倍频与υC=C 发生Fermi共振,出现两个强的谱带在1640,1613cm-1。
注意样品的干燥,不能吸水。
红外实验所需的油压机以及模具
红外实验所需的样品架
•糊剂法
适用:对于吸水性很强、有可能与溴化
钾发生反应的样品
操作: 取2mg样品与 1滴石蜡油研磨后, 涂在溴化钾窗片上测量。
注意要扣除石蜡油的吸收峰
2、橡胶、油漆、聚合物的制样
一般采用薄膜法,膜的厚度为10-30μm,且厚薄均匀。 常用的成膜法有3种: 熔融成膜 适用熔点低、熔融时不分解、不产生化学变 化的样品 热压成膜 适用热塑性聚合物,将样品放在膜具中加热 至软化点以上压成薄膜 溶液成膜 适用可溶性聚合物,将样品溶于适当的溶剂 中,滴在玻璃板上使溶剂挥发得到薄膜
在双原子分子中,基团的吸收不是固定在某一个频率 上,而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如:C-H的伸缩振动频率受到与这个碳原子邻接方式的影响
C-C-H:
3000-2850cm-1
C=C-H:
3100-3000cm-1
C≡C-H:
3300 cm-1附近
外部条件对吸收的影响有:物态效应、晶体状态和溶剂效应。
主要讨论分子结构的影响因素有以下7个方面:
如:苯环的存在可以由3100-3000、1600、1580、 1500、1450cm-1的吸收带判断,而苯环上的取代位 置要用900-650cm-1区域的吸收带判断。
否定法:
例如, 1725cm-1附近没有吸收带,就可以判断没有酯基
(3) C=O不存在
醇、酚? O-H? 3600~3300(br) 1300~1000
C-O
胺? N-H 3500~3100 一个或两个中等强度
醚? 无O-H, 但C-O 有1300~1000
(4) 双键、芳环 1650~1450
(5) 三键 2250 CN (m) 2150 CC (w)
(6)硝基?1600~1500 (s), 1390~1300(s)
常用的反射配件
• 固体样品 • 粉末样品 • 定性及定
量分析
漫反射附件
可用于: • 单层膜分析 • LB膜 • 镀膜、薄层 • 分子取向研究 • 黑色样品
80º角水平反射附件
水平ATR
• 液体 • 凝胶 • 糊状 • 固体 •膜 • 反应过
程监测
单次反射ATR
•固体 •液体 •不规则的 样品
制备高聚物薄膜常用溶剂
适合的溶剂
苯 甲醇 二甲基甲酰胺 氯仿或丙酮 甲酸 二氯乙烷 丙酮 四氯乙烷 四氢呋喃 二甲亚砜 甲苯、四氢萘 水
高聚物
聚乙丁烯、聚丁二烯、聚苯乙烯等 聚醋酸乙烯酯、乙基纤维素 聚丙烯腈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尼龙6 聚碳酸酯 醋酸纤维素 涤纶 聚氯乙烯 聚酰亚胺、聚甲醛(热)
聚乙烯(热) 、聚丙烯(热) 聚乙烯醇(热) 、甲基纤维素
• 一个碳原子上含有两个或三个甲基,则在1385 -1350cm-1出现两个吸收带。
• 酸酐上两个羰基互相偶合产生两个吸收带
酸酐的υC=O谱带
酸 酐 υC=O/cm-1 酸 酐 υC=O/cm-1 乙酸酐 1825,1748 丁二酸酐 1865,1782 己酸酐 1820,1760 戊二酸酐 1802,1761 苯甲酸酐 1780,1715 邻苯二甲酸酐 1845,1775
1775
环内双键,张力越大,伸缩振动频率越低(环丙稀 例外)。 如:
1646
1611
1566
1641
(5)氢键
使伸缩振动频率向低波数移动,强度增强并变宽。
分子内氢键:下列化合物中后者形成分子内氢键, 形成氢键的吸收频率明显降低。
O OH
H
O
O
O
υC=O/cm-1 1676,1673
O
1675,1622
(1) 诱导效应(I效应)
基团邻近带有不同电负性的取代基时,由于诱 导效应引起分子中电子云分布的变化,从而引起 键力常数的改变,使基团吸收频率变化。
吸电子基团(-I效应)使邻近基团吸收波数升高 (吸-高) 给电子基团(+I效应) 使邻近基团吸收波数降 低(给-低)
如:化合物 (υC=O/cm-1)
• 二元酸两个羰基之间只有1-2个碳原子时,会出 现两个υC=O
相隔3个碳原子以上则没有这种偶合。
如:化合物 υC=O/cm-1
HOOCCH2COOH 1740, 1710
HOOC(CH2)2COOH 1780, 1700
HOOC(CH2)nCOOH N≥3时 只有一个υC=O
• 具有R-NH2和R-CONH2 结构的化合物,有两个υN-H。 这也是区分伯、仲、叔胺的有效方法,氮上有几个氢,
三键和累积双键
羰基
υC=C,υC=N,苯 环,δNH
δCH υC-O,υC-N
ωAr-H,ω=CH ωOH,ωNH υC-X
基团吸收带数据
O-H
3630

N-H
3350
泼 氢
P-H
2400

S-H
2570

含 不
C-H
3330
吸 收
氢 饱 化 和
Ar-H
O
CO
CH
CH2
环戊酮分子中υC=O出现两个吸收带1746,1728cm-1,这 是由于羰基的伸缩振动与环的呼吸振动(889cm-1)的倍频 间发生Fermi共振所致。
(4)张力效应
与环直接连接的环外双键(烯键、羰基)的伸缩振动 频率,环张力越大其频率越高。
如:
O
பைடு நூலகம்
O
o
υC=O/cm-1 1718
1751
C CH3 O
υC=O/cm-1 1663
C CH3 O CH3
H3C
CH3 C
CH3
O
CH3
1686
1693
(7) 互变异构的影响
显示:各种异构体的吸收带。如乙酰乙酸乙 酯有酮式和烯醇式结构,可以看到烯醇式的羰基 吸收较酮式的弱,说明烯醇式较少.
CH3-CO-CH2-COO-C2H5→CH2-C(OH)=CH-COO-C2H5
(1)谱带的三个重要特征 位置、形状、相对强度
位置:指特征吸收峰,是指示某一基团存在的 最有用特征
形状:从谱带的形状也可以得到有关基团的一 些信息。
如:酰胺基团的羰基大都形成氢键,其谱带较 宽,很容易与烯类的谱带区别。
OH是宽的大包,而NH则是尖峰。
相对强度:
极性较强的基团,将产生强的吸收带, 如羰基和醚键的谱带就很强。
CH3-CO-CH3
CH2Cl-CO-CH3
1715
1724
Cl-CO-CH3 Cl-CO-Cl F-CO-F
1806
1828
1928
相同的吸电子取代基越多
波数升高越多
取代基吸电子性(电负性)越强
波数升高越多
(2) 共轭效应(C效应)
在有不饱和键存在的化合物,共轭体系经常会 影响基团吸收频率。 共轭体系有
• 气体样品采用气体池,直接测试;
• 浓度高的样品,采用光程短的气体池,或者 减小压力,或者用氮气或氦气进行稀释;
• 对于浓度低至PPM或PPB量级的样品,采用光 程长的气体池以及更高灵敏度的MCT检测器。
4、气体样品的制备
常规气体池:长度100mm,直径30-40mm,由窗 片和玻璃筒密封而成
小体积气体池:池的直径较小,适用于样品量 少的气体
红外光谱 样品测试及图谱解析技巧
1、固体粉末样品制备
• 卤化物压片法:基质有氯化钠、溴化钾、氯 化银、碘化铯,最常用的是溴化钾,压成直径13 mm,厚度0.5mm的薄片,溴化钾与样品的比例为1 00:1(样品约1-2mg)
注意:溴化钾必须干燥 溴化钾研磨很细 控制溴化钾与样品的比例
适用:可以研细的样品,但对于不稳定的化合 物,如发生分解、异构化、升华等变化的化合 物不宜使用压片法。
“π-π”共轭和“p-π”共轭。 基团与给电子基团共轭,使基团的吸收频率降低
如:化合物 υC=O/cm-1
CH3-CO-CH3 1715
CH3-CH=CH-CO-CH3 1677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