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2019-2020年度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A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1 .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今年暑假我们全家游览了黄果树大瀑布。
我们先坐旅游大巴在景区门口下车。
让仿佛置身于一个缥缈虚无的童话世界。
①那里有一道宽大的瀑布。
几十丈高地直直垂下,老远就能听到轰隆隆的声响,水沫扬起,弥漫了半个山腰。
②我们沿谷底走,便看见有许多野生兰草,都开着淡淡的兰花,就像地上浮着一层寒烟。
③日光在上面浮着,晕出了七彩迷离的虚幻。
④我们走了半天,一直走到山的深处。
⑤香气浓烈极了,站在峡谷里的任何地方都能闻得到。
A.⑤②④③①B.②⑤④①③C.②④①③⑤D.④⑤②①③二、字词书写2 . 请在方格内用简体楷书工整、规范、美观书写下面句子。
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风,少聚集。
三、基础知识综合人生有一首诗,当我们拥有它的时候,往往并没有读懂它;而当我们能够读懂它的时候,它却早已远去。
这首诗的名字叫青春。
青春是那么美好,在这段不可复制的旅途当中,我们拥有独一无二的记忆。
()它是迷茫的、孤独的、不安的,还是欢腾的、炽热的、激越的,它()是最闪亮的日子。
雨果曾经说,谁虚度了年华,青春就将褪色。
是的,青春是用来奋斗的,不是用来挥霍的。
只有这样,当有一天我们回首来时路,和那个站在最绚烂的骄阳下曾经青春的自己告别的时候,我们才可能说,谢谢你,再见。
3 . 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挥霍(huò)B.绚烂(xuàn)C.炽热(zhì)D.迷茫(mǎng)4 . 下面对语段表述有误的一项()A.文中括号内可填入的关联词依次是“不管”“都”。
B.“人生有一首诗,当我们拥有它的时候,往往并没有读懂它;而当我们能够读懂它的时候,它却早已远去。
这首诗的名字叫青春”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耐人寻味。
C.“青春是那么美好,在这段不可复制的旅途当中,我们拥有独一无二的记忆。
”这句话中的“美好”是形容词,“记忆”是动词。
D.结尾处“谢谢你,再见”中的“你”指的是“那个站在最绚烂的骄阳下曾经青春的自己”。
四、现代文阅读浩瀚太空留下中国人第一行足印①新华网北京9月27日电(记者贾永白瑞雪孙彦新)浩瀚太空留下中国人第一行足印——27日17时,42岁的航天员翟志刚完成中国首次太空漫步。
从这一刻起,中国成为第三个独立掌握出舱活动技术的国家。
②16时41分,身着中国“飞天”舱外航天服的翟志刚头先脚后飘出母船——“神舟七号”,沿轨道舱壁开始活动。
翟志刚报告:“我已出舱,感觉良好。
‘神舟七号’向全国人民,向全世界人民问好!”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北京飞控中心观看这历史性一幕。
③在黑色天幕和蓝色地球组成的背景下,翟志刚抓住出舱扶手,缓缓地转了个身。
他的头部贴着船体,身子在太空上下飘浮,好几次呈现出“倒立”姿态。
接过同伴刘伯明递上来的一面国旗,翟志刚徐徐挥动。
身着俄罗斯“海鹰”舱外航天服的刘伯明第二次探出舱门时,翟志刚取下舱壁上的科学试验样品交回舱内。
一根8米长的白色电脐带,把翟志刚和飞船相连。
每一次移动之前,他把身上另外两条橙色安全系绳交替固定在舱外扶手上。
用“太空漫移”来形容这次太空行走,似乎更为确切。
同此前世界上已经完成的319次太空行走中的大多数一样,翟志刚的“行走”,正是通过双手在飞船扶手上移动和安全系绳的保护来实现的。
④舱外活动的每一步都十分艰难。
舱门从开启到完全打开,花了6分钟。
当翟志刚在舱外移动时,电脐带缠绕到了两腿之间,他不得不腾出一只手处理这个意外“麻烦”。
⑤17时00分35秒,翟志刚成功返回轨道舱,舱门关闭。
此时,飞船以每秒7.8公里的速度在距地球343公里的太空高速运动。
这意味着,在19分35秒的舱外活动中,右臂戴着“飞天”标志的翟志刚飞过了9165公里,成为中国“飞得最高、走得最快”的人。
⑥中国第一套舱外航天服的名字,取自敦煌壁画。
而保存着这些古代壁画的西北大漠,正是“神七”43个小时前起飞的地方。
⑦“出舱,是‘神舟七号’最重要的使命。
”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说,“气闸舱和舱外航天服等关键技术的突破,对于中国将要开展的交会对接和空间实验室、空间站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⑧在刘伯明协助翟志刚出舱时,航天员景海鹏留在返回舱值守。
⑨13天后,翟志刚将迎来他的43岁生日。
就在翟志刚出生的前一年,苏联宇航员列昂诺夫在太空中留下了人类的第一行足印。
⑩“在太空中,我们是后来者,但我们有信心以自己的努力造福人类。
”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张建启说。
(摘自“新华网”,有删改)5 . 第①段“从这一刻起”中的“这一刻”具体指哪一刻?第④段中的“麻烦”具体指什么?6 . 第⑨段中“就在翟志刚出生的前一年,苏联宇航员列昂诺夫在太空中留下了人类的第一行足印”一句有什么表达效果?7 . 结合全文,请你说说这次出舱活动有着怎样的重要意义。
8 . 从“神舟五号”到“神舟七号”,再到现在的“神舟十一号”与“天宫二号”,中国人在不断刷新着自己的历史。
联系自身实际,谈谈你从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中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阅读《伟大的悲剧》的节选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没过多久,他们发现雪地上插着一根滑雪杆,上面绑着一面黑旗,周围是他人扎过营地的残迹——滑雪板的痕迹和许多狗的足迹。
在这严酷的事实面前也就不必再怀疑:阿蒙森在这里扎过营地了。
千万年来人迹未至,或者说,太古以来从未被世人瞧见过的地球的南极点竟在极短的时间之内——即一个月内两次被人发现,这是人类历史上闻所未闻、最不可思议的事。
而他们恰恰是第二批到达的人,他们仅仅迟到了一个月。
虽然昔日逝去的光阴数以几百万个月计,但现在迟到的这一个月,却显得太晚太晚了——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
一切努力成了徒劳,历尽千辛万苦显得十分可笑,几星期、几个月、几年的希望简直可以说是癫狂。
“历尽千辛万苦,无尽的痛苦烦恼,风餐露宿——这一切究竟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这些梦想,可现在这些梦想全完了。
”——斯科特在他的日记中这样写道。
泪水从他们的眼睛里夺眶而出。
尽管精疲力竭,这天晚上他们还是夜不成眠。
他们像被判了刑似的失去希望,闷闷不乐地继续走着那一段到极点去的最后路程,而他们原先想的是:欢呼着冲向那里。
他们谁也不想安慰别人,只是默默地拖着自己的脚步往前走。
1月18日,斯科特海军上校和他的四名伙伴到达极点。
由于他已不再是第一个到达这里的人,所以这里的一切并没有使他觉得十分耀眼。
他只用冷漠的眼睛看了看这块伤心的地方。
“这里看不到任何东西,和前几天令人毛骨悚然的单调没有任何区别。
”——这就是罗伯特·福尔肯·斯科特关于极点的全部描写。
他们在那里发现的唯一不寻常的东西,不是由自然界造成的,而是由角逐的对手造成的,那就是飘扬着挪威国旗的阿蒙森的帐篷。
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扬扬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
它的占领者还在这里留下一封信,等待着这个不相识的第二名的到来,他相信这第二名一定会随他之后到达这里,所以他请他把那封信带给挪威的哈康国王。
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做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
9 . 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斯科特探险队第二个到达了南极点,但这并不影响他们成为英国人民心中的英雄。
B.他们在那里发现的“唯一不寻常的东西”是“飘扬着挪威国旗的阿蒙森的帐篷”。
C.阿蒙森在南极点留下帐篷、国旗和信件,并要求斯科特为挪威探险队到达南极点做证。
D.斯科特并未接受为挪威探险队做证的任务,因为对他来讲这是冷酷无情的职责。
10 . 对文中画线句“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扬扬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用对比的修辞方法,生动地再现了挪威国旗在南极点上空飘扬的情景。
B.用拟人的修辞方法,烘托斯科特等人知道别人先到达南极点时沮丧、绝望的心情。
C.用对比的修辞方法,烘托斯科特等人知道别人先到达南极点时沮丧、绝望的心情。
D.用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地再现了挪威国旗在南极点上空飘扬的情景。
11 . 对选文结尾加点部分“这一事业”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这一事业”指的是成为世界上曾经到达过南极点的人。
B.“这一事业”指的是成为世界上第一批到达南极点的人。
C.“这一事业”指的是把阿蒙森留下的信带给挪威的哈康国王。
D.“这一事业”指的是在世界面前为别人完成的业绩做证。
五、对比阅读12 . 阅读下面两段古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乙)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翁忽,似与游者相乐。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顺流而下)B.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表示数目不确定)C.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虽然)D.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穿过,透)(2)(甲)文段中与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3)翻译下列句子。
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②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4)甲、乙两文都写到了水,但特点不同,(甲)文段水的特点是:;(乙)文段水的特点是:六、句子默写13 . 根据课文填空①但愿人长久,__________________。
(苏轼《水调歌头中秋》)②月出惊山鸟,_________________。
(王维《鸟鸣涧》)③香雾云鬓湿,_________________。
(杜甫《月夜》)④今操已拥百万之众,_________________,此诚不可与争锋。
(司马光《隆中对》)七、课外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新城游北山记晁补之去新城之北三十里,山渐深,草木泉石渐幽。
初犹骑行石齿间。
旁皆大松,曲者如盖,直者如幢,立者如人,卧者如虬。
松下草间有泉,沮洳①伏见;堕石井,锵然而鸣。
松间藤数十尺,蜿蜒如大螈。
其上有鸟,黑如鸲鹆,赤冠长喙,俯而啄,磔然有声。
稍西,一峰高绝,有蹊介然②,仅可步。
系马石嘴③,相扶携而上,篁筱仰不见日,如四五里,乃闻鸡声。
有僧布袍蹑履来迎,与之语,愕而顾,如麋鹿不可接。
顶有屋数十间,曲折依崖壁为栏楯,如蜗鼠缭绕乃得出,门牖相值。
既坐,山风飒然而至,堂殿铃铎皆鸣。
二三子相顾而惊,不知身之在何境也。
且暮,皆宿。
于时九月,天高露清,山空月明,仰视星斗皆光大,如适在人上。
窗间竹数十竿相磨戛,声切切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