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收藏的中国古玉一、欧美对中国玉器的认识及流传(一)中国古玉的认识过程与瓷器相比,很久以来玉器在西方都没有引起足够的注意。
事实上,直到1715年东印度公司在广东设立口岸以前,欧洲人一直以为瓷器以及其他精美的艺术品都来自印度。
最早,玉作为一种矿物,进入人们的大脑,并且始终与其他的矿石没有区别。
1756年的欧洲字典将玉定义为一种墨绿玉(jasper)。
从文献考察,最早把中国玉器带入欧洲的是大旅行家马可·波罗。
他在《马可·波罗游记》中写道:“在新疆的河流中,出产一种特殊的墨绿玉,商人将这些墨绿色的玉运到库车或吐鲁番去赚钱。
”另一个旅行家赛米多(Father AlvarezSemedo)在中国旅行之后,在1655年出版的游记中写道:“新疆出产玉,淡白色的质地较差,绿色的较好,价格昂贵,可用作宫廷头饰及玉带。
”1735年,约瀚·巴罗(John Barrow)编写的绘画与艺术字典将玉单独列出一个条目,定义为“玉是绿色的石头,硬度超过玛瑙、墨绿色玉,只有金刚砂才能切割”。
巴罗可能指的是翡翠,但这是玉在欧洲最详尽的描述,尽管在以后的很长时间里,玉还是与其他矿石混在一起。
以上文献记载说明,玉作为一种矿石,虽然经常被旅行者提及,但是玉器的雕琢却从没有人涉及。
最早记载中国玉器雕刻的是一位英国驻中国大使——马卡蒂尼爵士(Lord Macartney)。
他于1792-1794年驻中国期间,曾在记载乾隆皇帝赠给英王乔治三世的一件礼物时写道:“皇帝送给陛下的第一件礼物是一件玉如意,长12英寸。
中国人非常喜爱如意,它代表和平与吉祥。
”这件玉如意后来出现在1822年詹姆士·克利斯蒂(JamesChristie)编写的拍卖图录中。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英国人获得了玉器雕刻的第一手资料。
罗伯特·佛辰(RobertFortune)在1846年出版的《中国:茶叶的国度》一书中写道:“在南京,中国人非常崇拜玉器。
那里有制作玉器的作坊和买卖玉器的店铺。
”1851年,万国博览会在伦敦的海德公园拉开帷幕。
博览会上来自异国的各种新奇物品吸引着众人的目光,玉器也在其中。
参展的玉器包括盖杯、盖碗和花瓶。
一位参观者写道:“万国博览会上中国区的艺术品没什么能与玉雕花瓶媲美,它那纯净的质地、优美的造型、雅致的纹饰,真是精美绝伦。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英法联军洗劫了圆明园。
圆明园是万园之园,清代皇帝休憩的场所,聚集了中国最优秀的工艺品。
随着英法联军的返回,圆明园的工艺品也大批流入欧洲。
(二)中国古玉在拍卖行中的流传翻阅欧美一百多年的拍卖图录,中国玉器在西方人眼中的变化可见一斑。
玉器作为一种艺术品,以其纯净柔和的质地,优美的造型,精致的刻工被世人所珍爱。
特别是从圆明园流散出的宫廷玉器,更因其特殊的历史价值而倍受收藏家的宠爱。
1848年玉器首次出现在拍卖行中。
那年8-10月,白金汉公爵(Duke ofBuckingham)在斯托(Stowe)拍卖财产,其中包括两件玉器,标价分别为23先令和12英镑,未注明质地和尺寸。
1865年以后,玉器经常出现在伦敦拍卖行中。
在此期间,玉器的标价变化很大,一般不见文字说明。
此年佳士得拍卖的一件大型玉香炉标价高达131英镑。
1892年以后,拍卖图录有了较大改进,文字说明明显增加,器物的尺寸也开始出现。
19世纪末20世纪初,玉器的价格变化不大。
然而随着时光流转,人们对玉器的欣赏逐渐觉醒,玉器的价格也在不断攀升。
1928年,佳士得公司拍卖的玉器中,一件绿玉带盖花瓶的成交价竟达到357英镑。
到目前为止,国外私人收藏家收藏的玉器档次不断升高,1960、1961年苏富比拍卖行拍卖的凯特森(Mr.T. B.Kitson)的藏玉,成交价高于1000英镑的玉器有18件以上。
一件宝润(Bowring)笔筒,竟卖到5,800英镑。
据说这个笔筒曾经是圆明园的遗物,属乾隆时代,高61/2英寸,直径75/8英寸。
后成为英国驻华军队司令的私人财产。
1963年,佳士得公司拍卖一套由4件组成的插屏,每件62.25x34.25厘米,价值42,000英镑,相当117,600美元。
据说,此插屏原是沙皇的财产,没有雕工,后送给乾隆做礼物。
乾隆命玉工雕琢,存放于圆明园。
此间,一些小件玉器经常出没于拍卖行间,价格便宜的多。
上述材料都源于英国伦敦的拍卖行。
凑巧的是,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玉器的收藏与流动情况与英国几乎相同,价格也无大的差异。
近几年来,玉器的价格飞涨,特别是早期玉器创下了天价。
1994年12月1日,美国纽约佳士得拍卖行拍卖的“赛克勒所藏重要中国艺术作品”,是玉器收藏界的一件重要事件。
此次拍品包括玉器46件,时代从新石器时代至清代,汉代以前的中国早期玉器是重头戏。
红山玉器多件,有典型器玉猪龙、玉马蹄形器、玉鸟、玉佩等,其中一件绿色玉佩标价4-6万美元。
商周时期的玉器有大玉刀、玉戈多件;西周时期有玉人、玉琮、玉人形佩等;东周时期有佩饰、玉耳杯等。
其中一件战国时期的玉耳杯,成交价为211,500美元,玉舞人成交价为299,500美元,分别是原标价的10倍左右,可见买家竞争的激烈程度,同时,此批玉器的成功拍卖,也成就了玉器拍卖史上的一段佳话。
(三)玉器的收藏情况欧美人收集中国玉器,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按时间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
1、1840年-1900年。
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的部分港口对外开放,一些外国传教士和商人进入中国。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中国大批御用工艺品外流,促使一批海外私人收藏家开始收集中国工艺品,包括玉器在内。
庚子事变以后,更多的外国传教士和旅行家进入中国的内地,与普通百姓往来,了解中国的文化、文物状态,伺机收购文物。
美国的毕晓普(HeberR.Bishop)就是从1870年开始,对中国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着手收集中国古代艺术品。
他在纽约和波士顿收购了一些精美的中国玉器,后来他了解到这些玉器来自欧洲大陆,是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时,英法联军攻陷北京,从清宫和圆明园劫掠的战利品。
因此,毕晓普就多次往返于欧、美之间,获得了不少精美玉器藏品。
后来,他还来到中国,在颐和园附近又收集一些珍贵的宫廷玉器。
至1880年,毕晓普已拥有一个庞大的玉器收藏,其中乾隆时期的玉册和玉瓮是不可多得的精品。
2、1900年-1949年。
20世纪20年代,一批欧美收藏家亲自到中国的文物市场及文物大省收集中国文物,弗利尔(CharlesLangFreer)就是他们的代表。
弗利尔在中国期间,经常出没于上海的文物市场,在专家的指导下,收购了大量的良渚玉器和据传出于金村的玉器。
加拿大的怀履光(WilliamsCharlesWhite),以传教士的身份,长期住在河南,替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收集中国文物。
当洛阳金村古墓被盗之后,他趁机以低价大量收购金村墓葬出土遗物,包括青铜器和玉器,后著有《洛阳故城古墓考》。
日本学者梅原末治根据流失海外金村器物,编写了《洛阳金村古墓聚英》(1944年出版),收录精美玉器70余件。
3、1980年至今,文物走私严重,特别是通过香港这个中转站,大量古玉流入欧美私人收藏家手中。
伴随着中国大批的科学考古发掘玉器的出土,海外的红山文化玉器、良渚文化玉器、商代玉器、西周玉器如雨后春笋般迅速的出现,一时真假难辨。
私人收藏的古玉展览、中国文物展销会、拍卖行间的精美中国古代玉器层出不穷,让人眼花缭乱。
(四)欧美收藏中国古玉的展览与研究1、伦敦“中国玉器展”1948年4月14日-6月9日,英国伦敦陶瓷协会主办了“中国玉器展”,这是有史以来伦敦第一次举办玉器专题展览。
参展的玉器都是私人藏品,精品云集,使观众大饱眼福。
中国艺术与考古专家韩斯福(S.Howard Handsford)教授应邀为展览图录撰写前言,增加了此玉展的份量。
2、费城大学博物馆“中国玉器展”1962年11月30日-1963年2月3日,中国玉器展在美国费城大学博物馆拉开帷幕。
参展玉器217件,一半左右来自美国国内的13个私人收藏,另一半来自美、加的8家博物馆或研究单位。
时代从新石器时代至20世纪,以早期玉器为主,但每个时代都不乏代表作。
另外,此次展览还特别关注玉器的切割及琢制技术,所展玉器的色彩较多,既有中国人喜爱的白玉,也有绿、黄、橙、褐、蓝、灰、黑等色玉器。
此次玉展具有重大意义,一方面显示了美国人对中国古玉的热爱,私人藏玉不但数量多,而且造型及艺术价值很高;另一方面开启了美国玉展的新时代。
到20世纪70年代,几次级别很高的玉展轰动了世界。
3、维多利亚·阿尔伯特博物馆“中国历代玉器展”1975年,在英国和美国举办了三个玉展。
那一年,英国艺术委员会和东方陶瓷协会在伦敦阿尔伯特·维多利亚博物馆联合举办“中国历代玉器展”,另两个玉展来自美国,一个是享誉海内外的温索浦(GrenvilleL. Winthrop)藏玉展。
与此同时,由罗越(MaxLoehr)主编的《温索浦藏玉》图录正式出版,堪称是玉器界的一件盛事。
在纽约,哈特曼(M.Hartman)主办的水牛城科学博物馆藏中国古玉展在华美协进社(The China Institute inAmerica)拉开帷幕。
1975年5月1日-6月22日,“中国历代玉器展”在伦敦维多利亚·阿尔伯特博物馆开幕。
参展玉器500多件,时代从新石器时代一直到清代,源于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及收藏家。
另外,为参观者起见,展览特意在入口陈列了一些辅助资料以便于理解。
如未雕琢的玉材和翠玉料,传统的制玉工具及有关文献,同时配以编年序列。
入口即是出口,因此,参观者可在游览一周后,又回到出口,重新品味玉器的制作过程。
随展图录由杰西卡·罗森(JessicaRawson)和约翰·阿依斯(JohnAyres)合编,152页,内容包括前言、论文、条目及说明,13个彩版,158个黑白版,图文并茂。
在图录中,作者力求将中国最新的考古发掘资料与玉器研究成果结合起来,重新估价这批玉器。
然而,并不是所有展品都有照片,对这么重大的展览来说,可说是一种缺憾。
其中170件玉器未有照片,以前也从没发表过。
图录中新石器-汉代玉器部分,共174件,由杰西卡·罗森编写。
她利用中国大陆最新发表的考古资料,对玉器给予有理有据的说明。
在探讨礼玉时,她能综合前人的观点,提出自己的一点看法,同时开始注意玉器纹饰的变化与断代的关系。
图录的第二部分汉-明末部分,共234件,由阿依斯编写。
由于这个时期出土玉器很少,以传世多见,因此面临许多断代问题。
阿依斯在探讨这批玉器时,巧妙地将它们分为几组,结合青铜器、瓷器、雕塑进行断代。
同时,他还结合全世界的有关藏玉,指出应该对一些著名旧藏玉雕应重新进行鉴定与断代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