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先进事迹材料(文体局)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先进事迹材料(文体局)文章作者:文章加入时间:2005年9月7日16:4 文体局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先进事迹材料燃烧在工作中的*xxxx,女,汉族,现年30岁,中共党员。
xxxx同志于1992年分配到图书馆工作至今,她思想进步,忠诚于党的图书文化事业,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于2002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党。
尽管是只有着三年党龄的中共党员,但她始终以党性为后盾,以*责任感为动力,以“增强党性、端正作风、工作出色”为具体要求,从思想上、作风上加强自身建设。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努力实践“三个代表”,事事处处起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作为一名新时期的*党员,她自觉勇立潮头,用*谱写人生华美的乐章,用行动为党旗增添光彩。
一提起xxxx,图书馆的干部职工们都要道出一声由衷的赞叹:真不知道她在工作中怎么会有那么大的劲头?怎么会有那么多的想法?在图书馆第二批先进性教育活动扎扎实实开展之际,图书馆的先进性教育活动也在以“为基层群众办实事”为内容的一系列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中进行着。
在先进性教育活动开展的最初,作为支部委员的xxxx以她一贯认真严谨的工作作风和*昂扬的工作态度赢得了领导的信任,担任了图书馆先进性教育活动办公室主任,在区委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具体要求指引下和支部领导的支持下,策划组织图书馆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开展和进行。
在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学习培训阶段,xxxx 紧密结合图书馆的工作实际制订出内容详尽、安排周密的先进性教育活动第一阶段的学习计划与安排。
为了保证先进性教育活动没有死角,她对退休党员进行摸底调查,体弱多病的老党员就采取“送上门”,把学习资料不厌其烦的送到他们家中。
一直以来,就有着党组织内部的正面教育频频不断,收效却不甚显著的学习误区,为了避免出现象“审美疲劳”那样的“正面教育疲劳”,避免走过场,确保实效,从而使先进性教育更深入人心,她率先自学先进性教育活动学习阶段中的所有指定内容,消化吸收,融会贯通,并结合图书馆“服务于基层、服务于群众”的主题,以丰富多彩、出奇制胜的学习方式开展支部*党员的先进性教育。
因为区委的先进性教育要求中明确指出,为了保证先进性教育的学习成效,集体学习时间不得少于40小时,只这一点就让她铭思苦想,目的就是让大家既能深刻学习领会又不觉得枯燥乏味。
在动员阶段举行“重温入党宣誓仪式”;在学习指定文件的过程中穿插观看牛玉儒、任长霞等同志的先进事迹和党建辅导资料片;举办“永远的丰碑”主题讲座、讨论系列活动,引导大家以讲故事的形式回顾和缅怀革命先烈的感人事迹;邀请区内有关领导做我区的形势分析报告,保证学习水平的提高;策划图书馆*党员挂牌上岗系列主题活动;带领大家走出去,瞻仰烈士纪念碑;为了保证学习的实效,开辟了“先进性教育学习园地”张贴一些重要的学习材料和大家的学习心得;诸如此类别具特色的活动举不胜举,正因为这些切合先进性教育主题而又富有特色的活动,使得图书馆的入党积极分子和广大干部职工都先后加入到了学习的队伍中。
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大家不但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更深的领会到*党员先进性的真正含义,而且也被她工作中的*所感染。
在带领大家学习文件和讲话时,她*澎湃的声音吸引着大家的认真倾听;在重温入党宣誓仪式和*党员挂牌上岗的仪式上,她庄严肃穆的表情影响着大家;在集体讨论时,她发自内心的朴实语言感动着大家;而她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的创意和想法更是令大家信服;对于领导的信任和大家的高度评价,她只是说:“把生活中的*带到工作中,工作在心中,心中有工作,只有这样才对得起*党员的称号”。
其实对于她工作成绩背后辛勤的付出,很多人并不清楚。
为了得到先进性教育的第一手资料,她利用晚上回家后的时间浏览各大新闻网,查找到最新的先进性教育动态和学习辅导材料并及时打印出来用于大家每天的学习参考;对于全国各地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开展,她更是了如指掌,所以才有了结合图书馆工作实际却又别具特色的系列主题活动;不论何时何地都会向请教她的同志耐心解答在学习中遇到的疑问;在组织开展图书馆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同时,对于她的本职——图书馆的办公室工作却没有一丝一毫的遗漏和放松。
因为图书馆的新馆址位于区委社区中心大楼内,所以为了响应和配合大形势(社区中心迎接内蒙古自治区有关部门的检查验收)的要求,图书馆的各项业务工作都严格按照国家二级公共图书馆的标准执行,至于人员的管理、馆内的事务、读者服务工作的开展、和即将开始的“小学图书室管理员业务培训”都在按照计划有序地进行着。
工作中的她,严于律己,要求同志们做到的她自己必先做到。
在先进性教育的学习过程中,她仍然象以往那样热情接待求助于她的每一位读者,对读者的要求她总是有求必应,有的读者因为查询文献资料而找她;有的读者因为在馆内找不到自己需要的书刊;有的读者想找她聊聊培养孩子读书兴趣的问题;还有的读者在图书馆下班后还去借书,找到了她,那是因为很多读者都知道图书馆有个xxxx“爱加班”。
之所以图书馆的读者有了事情会去找她并不是因为图书馆的其他工作人员失职,而是因为她就是喜欢帮助读者解决这些困难。
随着这些额外的工作,带给她的却是——每天不足6小时的睡眠;克服病痛折磨坚持带领大家学习;自费购买昂贵的打印机油墨和纸张;学习时间以外无休止的加班加点和家人的抱怨!尽管如此,她依然满怀*的为图书馆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工作和图书馆的日常工作忙碌并快乐着,在她迄今为止13年的工作经历中,无论工作压力怎样大,也无论工作任务怎样重,她始终怀着*和快乐去认真完成好每一份工作。
在刚分配到图书馆工作不久,她的绘画作品就在区首届书画展上获银奖,她的图书馆专业论文曾先后两次刊登在省级专业刊物上,并多次参加自治区的图书馆专业论文研讨;在任团支部书记期间,她曾连续三年获得区团委“青年岗位能手”和“优秀团干部”称号;在任新城区图书馆办公室主任期间,她被新城区妇联授予“巾帼建功先进个人”;在“非典”肆虐期间,她主动请缨去抗击“非典”的第一线,由于她的突出表现,被评为新城区抗击“非典”先进个人。
“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中流过”。
这是冰心的话,对于她,日子更是春天和熙的风,温暖而匆匆,一年又一年,xxxx始终默默无闻的工作着,从没有在乎过付出所应得到的回报,在xxxx正式加入中国*党的那一天,她说:“入党不是追求时尚,长篇的理论我不知道该怎么讲,但我知道党员就是要比别人吃苦多,享乐少。
” 作为一名普通的*党员,虽然xxxx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但她在平凡的岗位上做的点点滴滴的工作都是不平凡的,展现了*党员的形象,体现出*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先进性标准!文章出处:【大中小】【打印】【关闭】暑期实践报告文章作者:黎愁别旭文章加入时间:2005年9月8日14:7 这个暑假,我选择了到徐州日报社的《都市晨报》去实习。
通过短暂的12天的工作,对报纸的运作有了简单的了解。
第一天,初到报社,晨报的李霜菊主任把我安排到编辑部的李梦虎老师那里去工作。
说白了,就是归他管。
不过,我去找李老师,他不在,只好先回去收拾一下东西,第二天再来。
第二天,我特意买了一份晨报,要看看我去实习的这个单位到底如何。
徐州这几年的发展是不错的,文化事业的建设已经颇有成效。
徐州当地的媒体也有人关注了。
今年回去发现徐州人都爱看日报社的报纸,比如《彭城晚报》,《徐州日报》,《都市晨报》。
我来到日报社,楼下保安知道我是实习的。
报社的琐事挺多的,文字处理很繁重,是得多要些实习生。
我听了,心里一惊,莫非我要做苦力了。
编辑总有级别的吧,总编的工作不用说轻松自在,该不会把活都推到新来的小编辑身上了吧。
终于见到了李梦虎老师了,我在家里打他电话总是找不到的。
文化人都比较随和。
他跟我介绍了晨报的由来,晚报是由八十年代中晚期的一阵风带起来的,出现了比较著名的《羊城晚报》;到了90年代是早报的时代,比如《南方都市报》。
徐州的晨报就是在九十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
不过现在大多是通过网络来传播信息,传统的报纸行业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说到目前的晨报不怎么景气,需要输入新鲜的血液。
在我们相互作了简单的自我介绍后,老师要我去看报纸,主要是广州的《南方都市报》。
《南方都市报》是广州日报社的发行刊物,老师对他推崇备加,从版面整体设计到排版编辑还有信息来的迅捷,没有不称赞的。
《南方都市报》在我这个平时很少看报的人来看,就很有吸引力,的确比江苏省内的一些报纸做的细,做的精。
这一个下午我都在看报纸,没别的事,虽说眼睛有点疲劳,但不至于出苦力。
看来我原先的担忧是没必要的,我不会成为什么“义工”而被安排去做什么苦力了。
其实这才是实习真正开始的第一天。
紧接着的一天,我来到新闻工作大厅,这里配备了30多台电脑直接连通互联网。
编辑们在网上浏览最新的消息和评论。
老师安排我去看网络上的最新消息,几乎每台机子的浏览器里都收藏了很多权威媒体的网站。
这一天我浏览了很多网站比如南方网,路透社,凤凰网,东方新闻网,大洋网等等。
接下来的几天,我了解到,新闻媒体的信息来源很多,一个“事件”发生,会有专门的渠道在时间把该“事件”通知媒体——记者的作用在这里是不可忽视的。
然而编辑的工作就不一样了,主要是负责对来稿的审查。
每个编辑都有自己负责的版面。
总编是负责最后定稿的。
我在大厅里看着那些编辑工作。
熟悉一下他们的工作,同时也是我的工作。
大厅里那些小青年都是做娱乐和体育方面的,资格老的在那里坐着,总是一副不忙不慢的样子,他们在冥思,构画子夜前就要交差的版面。
年轻人总是有活力的,闲时他们会带上我这个实习生在大厅里打打乒乓,聊聊我的学校,亦或是他的学校。
不过,实习生总归要做点事的,因为我打字快,副刊的编辑就要我帮她打晨报举文学奖的稿件。
连续三天,真够累的。
我在报社实习的最后一天,过得比较紧,晚饭是随便将就了点。
接下来一直到午夜,我亲眼目睹了一份《都市晨报》的诞生。
好在现在是网络时代,无纸化办公,报社的效率还是很高的,至于和南方那些报社的差距,甚至是和国际上的大的传媒的差距那就不是一天两天的了。
晨报的人有自己的口号:今天学习他们是为明日创办自己的刊物。
晨报,你行的。
我相信这点,就目前徐州的市场来看,《扬子晚报》已经不行了,只是火车站,汽车站的宠儿,本地人还是比较喜欢晚报和晨报。
晨报这样的小报在晨报市场上毕竟已经有了一席之地,虽然它从九十年代末创刊到现在时间很短,有了这样的业绩已经算是难得了。
心得不多,对于这晨报的编辑我感到的就是苦和累,记者是白天跑,而编辑只能在晚上工作了,我算经历了,对我来说,这是人生中值得宝贵的经历,难忘的回忆。
不过,倒是长了不少知识和经验,认识了很多新的朋友。
文章出处:【大中小】【打印】【关闭】大学生民政局实习报告大学的最后一个空闲暑假,我来到了上海市黄浦区民政局一个下属单位实习,时间是从二0xx年七月十六日至八月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