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内科学总结

中医内科学总结

中医内科学总结第一单元肺系病证一、感冒-解表达邪病因:外感六淫、时行疫毒。

病机:卫表不和,肺失宣肃。

病位:肺卫。

病理:六淫之邪。

二、咳嗽-祛邪利肺,扶正补虚。

病因:外感六淫、内邪干肺。

病机:邪犯于肺,肺气上逆。

病位:肺,与肝脾有关,久则及肾。

病理:痰、火。

辨证:1辨外感内伤,2辨证候虚实。

三、哮证-发时治标,平时治本病机:外邪侵袭,触动伏痰。

病因:外邪侵袭、饮食不当、体虚病后。

病位:肺,与脾肾密切。

病理:以痰为主。

总属邪实正虚。

发时邪实,平时正虚。

发作时病理:痰气相搏,气道被阻。

四、喘证-分清虚实邪正,实喘治在肺,祛邪利气为主,虚喘治在肺肾脾,以肾为主,培补摄纳为主病机:肺气上逆,宣降失职;或气无所主,肾失摄纳。

病因:外邪侵袭、饮食不当、情志所伤、劳欲久病。

病位:肺、肾,涉及肝脾。

辩证:辨虚实;实喘再辨外感内伤;虚喘当辨病变脏腑。

五、肺痈-清热解毒,化瘀排脓病因:感受风热、痰热素盛。

成痈化脓的病理基础:血瘀。

病理:邪盛的实热证候。

脓疡溃后见阴伤气耗。

溃脓期是病情顺逆的转折点。

病位:肺六、肺痨-补虚培元,治痨杀虫病因:感染痨虫正气虚弱(禀赋不足,酒色劳倦,病后失调,营养不良。

)病机:虚体虫侵,阴虚火旺。

病理:痨虫。

病位:肺与脾肾密切,后及心肝七、肺胀-有侧重地选用祛邪与扶正病因:久病肺虚、感受外邪。

病机:久病肺虚,六淫侵袭,以致痰饮瘀血结于肺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

病变:首肺,继脾肾,后及心。

病理因素:痰浊、水饮、血瘀互为影响。

病理性质:为标实本虚。

辩证:标本虚实病情轻重病位:肺-脾肾-心八、肺痿(咳吐浊唾涎沫、气短)—补肺生津病因:久病损肺、误治津伤。

病机:肺虚,津气大伤,失于濡养,肺叶枯萎。

病位:肺,与脾胃肾相关。

病理:肺燥津伤(虚热)、肺气虚冷(虚寒)。

第二单元心系病证九、心悸首辩证:虚实。

病因:体虚劳倦、七情、感受外邪、药食不当。

病机:气血阴阳亏虚,心失所养或邪扰心神,心神不宁。

病位:心,肝脾肾肺关。

病理:虚实气滞、血瘀、痰浊、水饮。

十、胸痹-祛邪治标,扶正固本“补,通”标实尤重活血通脉、补虚尤重补益心气病因:寒邪,情志,饮食,劳倦,体虚(无药食不当)病机:心脉痹阻。

病位:心,涉及肝脾肺肾。

首辩:病情轻重。

实证:气滞、血瘀、寒凝、痰浊,&、真心痛病机:本虚标实病位:心,其本在肾十一、不寐-补虚泻实,调整脏腑阴阳病因:情志失常,饮食不节,劳逸失调,病后体虚。

病机:阳盛阴衰,阴阳失交。

病位:心,与肝脾胃肾相关。

首辨:虚实。

第三单元脑系病证十二、头痛首辨外感、内伤。

外感所致属实,治疗以祛邪活络为主,内伤所致多虚,治疗以补虚为要病因:外邪、情志、饮食劳倦、体虚久病、先天不足或房劳过度、跌仆损伤或久病入络病机:不通则痛、不荣则痛。

病位:清窍、外感手足三阳内伤肝脾肾。

病理:痰湿、风火、血瘀。

十三、眩晕补虚泻实,调整阴阳病因:情志、饮食、年高肾亏、病后体虚、跌仆损伤、瘀血内阻。

(无外感)病机:风、火、痰、瘀上扰清空或精亏血少,清窍失养病位:清窍,病变脏腑:肝脾肾。

病理:风、火、痰、瘀。

虚首辨:脏腑。

十四、中风病因:内伤积损、劳欲过度、饮食、情志、气虚邪中。

病机: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上犯于脑,产生风(肝风、外风)、火(肝火、心火)、痰(风痰、湿痰)、气(气逆、气滞)、血(血瘀)、虚(血虚、阴虚),致痹阻或血溢之外,脑之神明失用病位:心脑,与肝脾肾相关。

病性:本虚标实,上盛下虚。

在本为肝肾阴虚,气血衰少,在标为风火相煽,痰湿壅盛,瘀血阻滞,气血逆乱。

病理因素:风、火、痰、瘀。

首辨:中经络、中脏腑。

十四(2)、瘿病理气化痰,消瘿散结病因:情志内伤,饮食及水土失宜体质因素。

病机:气滞、痰凝、血瘀壅结颈前特征:颈前喉结两旁结块肿大。

首见于《诸病源候论·瘿候》。

病位:肝脾,与心有关。

辩证:在气在血火旺与阴伤及病情的轻重十五、癫狂初期:理气解郁、畅达神机,降火豁痰、化瘀通窍。

后期:补益心脾,育阴养血,调整阴阳病因:七情内伤饮食失节先天不足。

病机:癫为痰气郁结,蒙蔽神机;狂为痰火上扰,神明失主。

病变:心肝,涉及脾胃,久伤肾。

病理:气、痰、火、瘀。

十六、痫病-豁痰顺气病因:先天因素、七情失调、脏腑失调、脑部外伤病机:痰浊内阻,脏气不平,阴阳偏盛,神机受累,元神失控。

病位:脑-五脏关联主责心肝久则首伤心脾继肝肾。

病理:风火痰瘀,痰为重要。

首辨:病情轻重。

病理基础:肝脾肾损伤十七、痴呆-开郁逐痰、活血通窍、平肝泻火治标,补虚扶正、充髓养脑治其本。

病因:年迈体虚、情志、饮食、久病耗损。

病机:髓海不足,神机失用。

病位:脑,与心肝脾肾有关。

本虚:阴精、气血亏虚,标实:气、火、痰、瘀。

首辨先天后天。

第四单元脾胃病证十八、胃痛-理气和胃止痛病因:外邪犯胃、饮食伤胃、情志不畅、素体脾虚。

病机:胃气阻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

病位:胃,与肝脾密切。

病理:气滞、寒凝、热郁、湿阻、血瘀。

辨虚实寒热、在气在血。

十九、痞满-调理脾胃升降,行气除痞消满病因:感受外邪、内伤饮食、情志失调病机: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职。

病位:胃,与肝脾有关。

病理:食积、痰湿、外邪、气滞。

辨虚实、寒热。

二十、呕吐-和胃降逆止呕。

辨虚实论治病因:外邪犯胃、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病后体虚。

病机:胃失和降,胃气上逆。

病位:胃,与肝脾有关。

二十一、噎嗝-理气开郁、化痰消瘀、滋阴养血润燥。

分标本虚实而治病因:饮食不节、七情内伤、久病年老。

病机:脾胃肝肾功能失调,致津枯血燥,气郁、痰阻、血瘀互结,而致食管干涩,食管、贲门狭窄。

(津亏热结)病位:食道,属胃所主,与肝脾肾有关。

病理:气、痰、瘀。

辨虚实。

二十二、呃逆-理气和胃,降逆止呃病因:饮食不当、情志不遂、体虚病后。

病机:胃失和降,膈间气机不利,胃气上逆动膈。

病位:(膈)病变脏腑胃,与肝脾肺肾有关。

实证:寒凝、火郁、气滞、痰阻。

辨生理、病理,虚实、寒热,病情轻重。

二十三、腹痛-“通”字立法,标本兼治,久痛取辛润活血通络。

病因:外感时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及阳气素虚、跌仆损伤、络脉淤阻或腹部术后,血络受损。

病机:脏腑气机阻滞,气血运行不畅,经脉痹阻。

病理:寒凝、火郁、食积、气滞、血瘀。

病位:肝胆脾胃大小肠膀胱胞宫足三阴足少阳手足阳明冲任带辨:腹痛性质、部位。

二十四、泄泻-运脾化湿。

病因: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情志不调、病后体虚、禀赋不足。

病机:脾虚湿盛,致肠道功能失司。

病位:(肠)主病脏腑脾,与肝肾相关。

病理:湿。

首辨:暴泻久泻。

再辨:寒热、虚实、证候特征。

二十五、痢疾-初痢宜通,久痢宜涩,赤重者用血药,白重者重用气药。

病因:外感时邪、饮食不节(洁)。

病机:邪滞于肠,气血壅滞,肠道传化失司,脂络受伤,腐败化为脓血。

病位:肠,与脾胃相关,可涉及肾。

病理:湿热疫毒。

辨久暴,察虚实,识寒热,辨气血。

二十六、便秘–通下病因:饮食、情志、年老体虚、感受外邪。

病机:大肠传导失常,气机不畅,糟粕内停。

病位:大肠,与肺脾胃肝肾有关。

首审病因,分清虚实。

第五单元肝胆病证二十七、胁痛-疏肝和络止痛病因:情志、饮食、跌仆损伤、外感湿热、劳欲久病。

病机:肝络失和。

病变:肝胆,与脾胃及肾有关。

病理:气滞、血瘀、湿热。

病位:肝胆-脾胃肾辨在气在血,再辨虚实。

二十八、黄疸-化湿邪,利小便,健脾疏肝利胆病因:外感湿热疫毒、内伤饮食、劳倦。

病位:脾胃肝胆。

病理:湿邪、热邪、寒邪、疫毒、气滞、淤血,以湿邪为主。

辨证:阴黄、阳黄。

二十九、积聚-积证:消散、消补兼施、养正除积。

聚证:气滞为主,痛无定处,病在气分,是为腑病;积证:血瘀为主,病在血分,是为脏病。

分初中末三期。

病位:肝脾。

病理因素:气滞、血瘀。

病理:血证、黄疸、鼓胀。

病因:情志、饮食、寒邪、病后。

病因:寒邪、湿热、痰浊、食滞、虫积。

病机:正亏,脏腑失和,气滞,瘀血、痰浊内结。

首辨:在气在血。

三十、鼓胀-据气、血、水的偏盛:行气、活血、祛湿利水或暂用攻逐之法病因:酒食不节、情志刺激、虫毒感染、病后续发。

病机:肝病久,肝脾肾受损,气滞、血瘀、水停腹中。

病变:肝脾,久则及肾。

病理:气滞、血瘀、水湿。

辨虚实三十一、疟疾-祛邪截疟病机:疟邪伏于少阳,出入营卫,邪正交争。

病位:少阳、募原。

病理:疟邪、瘴毒。

第六单元肾系病证三十二、水肿-“去菀陈蓙”、“开鬼门”、“洁净府”(发汗、利尿、泻下逐水)病因:风邪袭表,疮毒内犯,外感水湿,饮食不节,禀赋不足、久病劳倦。

病机: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阖,膀胱三焦气化不利。

病位:阳水-肺脾,阴水-脾肾。

病理:风邪、水湿、疮毒、瘀血。

先辨阳水、阴水,再辨脏腑,三辨虚实。

变证:关格、癃闭、胸痹、心悸、眩晕。

三十三、淋证-实则清利,虚则补益病因:外感湿热、饮食、情志、禀赋不足或劳伤久病。

(无瘀浊内停)病机:湿热蕴结下焦,肾与膀胱气化不利。

病位:膀胱与肾,与肝脾有关。

病理:湿热之邪。

首辨:六淋,次辨:虚实。

三十四、癃闭-实证治宜清湿热,散瘀结,利气机而通利水道;虚证治宜补脾肾,助气化,使气化得行,小便自通。

病因:外邪侵袭、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瘀浊内停、体虚久病。

病机:三焦气化不利,或尿路阻塞,导致肾膀胱气化功能失调。

病位:膀胱与肾,与肺脾肾肝有关。

病理:湿热、热毒、气滞、痰瘀。

辨虚实、轻重、缓急。

三十四(2)、关格(脾肾—心肾肝多脏)脾肾阴阳衰惫,气化不利,湿浊毒邪犯胃而致,以小便不通与呕吐并见。

多由水肿、癃闭、淋证发展而来第七单元气血津液病证三十五、郁证-理气开郁,调畅气机,怡情易性病因:情志失调、体质因素。

病机: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失所养、脏腑阴阳气血失调。

病位:肝,与心脾肾有关。

病理:气血湿痰火食六郁。

辨脏腑与六郁、辨虚实。

三十六、血症-治火、治气、治血。

病因:感受外邪、情志过极、饮食不节、劳欲体虚、久病之后。

病机:火热熏灼、迫血妄行及气虚不摄、血溢脉外。

辨病证不同、脏腑不同、证候虚实。

三十七、痰饮-温阳化饮病因:外感寒湿、饮食不当、劳欲所伤。

病机:三焦气化失宣。

病位:三焦肺脾肾病理:阳虚阴盛。

中阳素虚,脏气不足是内在病理基础。

辨虚实。

痰饮-饮留胃肠悬饮—饮流胁下溢饮—饮溢肢体支饮—饮停胸肋三十八、消渴-清热润燥,养阴生津病因:禀赋不足、饮食失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

病机:阴虚燥热。

病位:肺胃肾,尤以肾为关键。

辨病位、标本、本证与并发症。

并发症:肺痨、白内障、雀目、耳聋、疮疖痈疽、中风、水肿、胸痹心痛、眩晕等。

三十九、自汗、盗汗-虚者补之,脱者固之,实者泄之,热者清之,寒者热之病因:病后体虚、情志不调、嗜食辛辣。

病机: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营卫失和,汗液外泄失常。

辨阴阳虚实。

四十、内伤发热-实火宜清,虚火宜补病因:久病体虚、饮食劳倦、情志失调、外伤出血。

病机:实证:气、血、湿等郁结,壅遏化热。

虚证:气血阴阳亏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