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球科学概论期末考题

地球科学概论期末考题

2002 (A)1. 试述河流的下蚀作用( 10 分)。

要点:( 1)概念:河水及其所挟带的泥沙对河床底部的破坏,使河谷加深、加长的过程。

( 2)产物:“V形”谷、激流、瀑布、向源侵蚀作用、河流袭夺及侵蚀基准面等,4 个以上。

2. 简述地层接触关系及其反映的地质意义( 10 分)。

要点:( 1)整合 -- 地壳稳定( 2)平行不整合—地壳垂直升降运动( 3)角度不整合 ---地壳水平运动要说明其形成的简单过程。

3. 试述干旱气候区湖泊的化学沉积作用( 8 分)。

特点:干旱,蒸发量大于补给量分四个阶段:(1)碳酸盐阶段(2)硫酸盐阶段( 3)氯化物阶段(4)砂下湖阶段要简要说明其过程,图示也可以。

2002 年(B)1. 试述河流的侧蚀作用( 10 分)。

要点:(1)概念:河水及其所挟带的泥沙对河床两侧及谷坡进行破坏,使河床弯曲、谷坡后退,河谷加宽的过程。

( 2)产物:曲流河、牛轭湖、截弯取直等。

简要说明其过程。

2. 简述地层接触关系及其反映的地质意义( 10 分)。

要点:( 1)整合 --地壳稳定( 2)平行不整合—地壳垂直升降运动( 3)角度不整合 ---地壳水平运动要说明其形成的简单过程。

3. 试述浅海的化学沉积作用( 8 分)。

要点:中低纬度为主主要类型有:碳酸盐、硅质、铝、铁、锰氧化物和氢氧化物、胶磷石和海绿石等。

简要说明 2-3 种即可。

2003(A卷)1、试述“V形”谷、“U形”谷和风蚀谷的成因,并对比三者的基本特点( 12 分)。

要点:“V型”谷,侵蚀成因;“U型”谷,冰川剥蚀成因。

风蚀谷:风的剥蚀作用形成。

可从谷的平面延伸、剖面形态、谷底特点及变化、主、支流交汇特点、谷底沉积特点等进行对比。

2、论述干旱气候区湖泊的沉积作用( 10 分)。

要点:1)以化学沉积为主,机械沉积为辅;2)分为四个阶段:碳酸盐阶段—硫酸盐阶段—绿化物阶段—沙下湖阶段;3)论述每个阶段的沉积物及湖泊水体性质。

3、板块构造的基本思想(内容)是什么( 8 分)?在固体的地球上层,存在比较刚性的岩石圈及其下伏较塑性的软流圈;较刚性的岩石圈可分为若干大小不同的板块,它们在塑性较强的软流圈上进行大规模运移;海洋板块不断新生,又不断俯冲、消减到大陆板块之下;板块内部相对稳定,板块边缘由于相邻板块的相互作用而成为构造活动性强烈的地带;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控制了岩石圈表面的各种地质作用过程,同时也决定了全球岩石圈运动和演化的基本格局。

4、简述风化作用及其产物( 7 分)。

要点:1)风化作用是指在地表或近地表的条件下,由于大气、气温、水及生物等因素的影响,使地壳或岩石圈的矿物、岩石在原地发生分解和破坏的过程。

2)物理风化产物:倒石堆3)化学风化产物:残积物4)生物风化产物:物理 +生物化学风化产物5)风化壳:基本结构6)土壤:基本组成2003(B卷)1、试述河流的下蚀作用( 12 分)。

要点:1)河流下蚀作用概念;2)“V型”谷;3)侵蚀基准面;4)向源侵蚀作用;5)河流袭夺、瀑布、激流等2、论述浅海的沉积作用( 10 分)。

要点:1)浅海碎屑沉积 -近岸沉积特点,远岸沉积特点2)浅海化学沉积:硅质沉积、碳酸盐沉积、铝、铁、锰及海绿石沉积、磷质沉积 3)浅海的生物沉积:介壳灰岩和生物碎屑岩、生物礁。

2004(A卷)1. 试述河流的下蚀作用。

( 10 分)答案要点:下蚀作用概念、原因;V形谷、急流、瀑布的成因及发展、变化过程;向源侵蚀作用及河流袭夺现象;河流的侵蚀基准面。

2. 简述浅海的化学沉积作用。

( 8 分)答案要点:浅海化学沉积的主要发育地区、沉积物质的来源;碳酸盐沉积的原因、类型,不同类型碳酸盐沉积物与沉积环境的关系;硅质沉积物的来源及硅质沉积的产物;铝、铁、锰及海绿石沉积:物质来源、成因、类型;磷质沉积的成因及沉积物类型。

3. 简述地层接触关系及其构造运动意义。

( 10 分)答案要点:地层接触关系的概念、分类;整合接触的特征及形成过程;平行不整合的特征、形成过程,反映了一次显著的地壳升降运动;角度不整合的特征、形成过程,反映了一次显著的水平挤压运动及伴随的升降运动。

4. 怎样确定相对地质年代?( 8 分)答案要点:相对地质年代的含义;地层层序律:地层的概念,只要地层未发生倒转,则老地层在下,新地层在上;化石层序律:古生物、化石的概念,根据生物演化律可知古生物化石组合的形态、结构越简单,则地层越老,反之则越新;地质体之间的切割律:较新的地质体总是切割或穿插较老的地质体,即切割者新,被切割者老。

2004(B卷)1、论述河流的下蚀作用及其产物。

( 12 分)回答要点:(1)答出河流下蚀作用的概念;(2)叙述河流下蚀作用的过程;(3)河流下蚀作用过程中涉及的概念,如(最终)侵蚀基准面、向源侵蚀、河流的袭夺等;( 4)产物主要由使河谷加深、加长、造成河流的袭夺和形成“V字”形河谷等。

河水以其自身的动力及所携带的泥沙对河床进行破坏,使其加深、加长的过程称之为河流的下蚀作用。

2、简述板块构造说的基本思想和岩石圈板块边界类型及其划分。

( 10 分)回答要点:( 1)板块构造说的基本思想为固体地球上层在垂向上可划分为物理性质显著不同的两个圈层,即上部的刚性岩石圈和下垫的塑性软流圈;刚性的岩石圈在侧向上可划分为若干大小不一的板块,它们漂浮在塑性较强的软流圈上作大规模的运动;板块内部是相对稳定的,板边缘则由于相邻板块的相互作用而成为构造活动性强烈的地带;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从根本上控制着各种地质作用的过程,同时也决定全球岩石圈运动和演化的基本格局。

(2)岩石圈板块边界可划分出 3 种类型。

即 1)汇聚型边界,其两侧板块相向运动,在板块边界造成挤压、对冲或碰撞。

可进一步分为俯冲型,如太平洋两侧,碰撞型,如喜马拉雅地区; 2)离散型,其两侧板块相背运动,板块边界受拉张而分离,软流圈物质上涌,冷凝成新的洋底岩石圈,并添加到两侧板块的后缘上。

如大洋中脊、大陆裂谷等; 3)平错型,其两侧板块相互剪切滑动,通常既没有板块的生长,也没有板块的消亡。

如,转换断层等。

3、简述不合理开发矿产资源引起的环境问题。

( 10 分)回答要点:矿产开发引起的环境问题是多方面的,现简述如下:①对土地资源的占用和破坏:露天采矿破坏土地;废石、尾矿堆放占用土地;地面塌陷破坏土地、矿山井下开采,由于岩石易落、地面发生大面积变形塌陷和积水,致使大量农田废弃、村庄搬迁。

②对水环境的影响:矿井突水;海水入侵;地域地下水位下降;矿渣、选矿废水等对地表及地下水污染。

③斜坡效应,引起滑坡、崩塌灾害。

④对大气的污染:包括开采矿石、运输矿石等的粉尘颗粒以及释放的气体物质等。

⑤海洋矿产开发造成的污染:如油井漏油、喷油等,固体矿产开发也会危害环境。

4、论述学习地球科学概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 8 分)回答要点:理论意义:地球科学承担着揭示整个地球的形成、演变规律的科学使命。

它的研究对人类正确地认识自然界、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起着重要作用,对整个自然科学的发展也具有促进和推动作用。

当代自然科学的一些重大基本理论问题,如天体的起源、生命的起源等问题的最后解决也都离不开地球科学的研究。

实际意义和应用意义 :1)地球科学在寻找、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中起着巨大作用。

2)地球科学在指导人类如何适应、保护、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以及同各种自然灾害作斗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005(A卷)1. 简述地层接触关系及其反映的地质意义( 10 分)。

整合接触——稳定的升降平行不整合接触——垂直升降运动角度不整合——水平挤压作用2. 试述浅海化学沉积作用特点( 8 分)。

主要有碳酸盐、硅质沉积、铝、铁、锰及海绿石沉积、磷质沉积等3. 简述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思想及其创立的主要地质依据和要点(至少三个)( 10 分)。

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思想:(1)固体地球上层在垂直方向上分为岩石圈和软流圈 2 层;( 2)刚性岩石圈可以分为若干块体,并漂浮在软流圈上作大规模运动;(3)板块内部相对较稳定,边缘则由于相互作用成为构造极为活跃的强烈的地带;( 4)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从根本上控制了地质作用的过程,决定全球岩石圈运动和演化的基本格局。

海底扩张学说的地质证据有:大洋中脊及中央裂谷带的发现、海沟及贝尼奥夫地震带、洋底地壳的新认识、海底磁异常条带、深海钻探成果和转换断层的发现(写出其中 3 条)。

2005(B卷)⒈怎样确定相对地质年代?( 6 分)。

答案要点:相对地质年代的含义;地层层序律:地层的概念,只要地层未发生倒转,则老地层在下,新地层在上;化石层序律:古生物、化石的概念,根据生物演化律可知古生物化石组合的形态、结构越简单,则地层越老,反之则越新;地质体之间的切割律:较新的地质体总是切割或穿插较老的地质体,即切割者新,被切割者老。

⒉简要对比“ V形”谷、“ U形”谷和风蚀谷的成因和基本特征。

( 6 分)。

答案要点:“V型”谷:侵蚀成因,是河流下蚀作用形成的两岸陡峭、谷底深的河谷;“U型”谷:冰川剥蚀成因,是冰川刨蚀作用形成的两岸较陡、谷底较宽缓的谷地;风蚀谷:风的剥蚀作用形成的或者风对已有线状洼地进行改造而形成的谷地。

可以从不同谷地的平面延伸、剖面形态、谷底特点及变化、主、支流交汇特点、谷底沉积特点等进行对比。

3.简述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思想及板块边界的类型。

(10 分)。

答案要点: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思想:固体地球上层在垂向上可分为上部的刚性岩石圈和下垫的塑性软流圈;岩石圈可划分为若干板块,它们在软流圈上作大规模的水平运动;板块边缘构造活动性很强烈;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全球岩石圈运动和演化的基本格局。

板块边界有三种类型:①汇聚型边界,其两侧板块相向运动,可进一步分为俯冲型和碰撞型;②离散型边界,其两侧板块相背运动,板块边界受拉张而分离;③平错型边界,其两侧板块相互剪切滑动,通常既没有板块的生长,也没有板块的消亡。

2006(A卷)1、简述岩石圈板块的边界类型划分和特点( 7 分)。

岩石圈板块边界可以分为离散型板块边界、会聚型板块边界和平错型板块边界。

其中离散型板块边界相当于大洋中脊轴部,其两侧板块相背运动,板块边界受拉张而分离;由于软流圈物质上涌,冷凝成新的洋壳,并添加到两侧板块的上,也称为增生板块边界或建设性板块边界。

大陆裂谷系具有与大洋中脊类似的特征,也属于分离型板块边界。

汇聚型板块边界是其两侧板块相向运动,在板块边界造成挤压、俯冲或碰撞。

板块在此叠置消亡。

可进一步划分两种类型,即(1)俯冲边界,相当于海沟或贝尼奥夫带,一般大洋板块总是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也称为消减带,俯冲边界又包括两类,① 岛弧-海沟型和② 山弧-海沟型(安第斯型);碰撞边界又称地缝合线,指两个大陆板块之间的碰撞带或焊接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