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教材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教案第四单元千克、克、吨教学目标1、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克、吨”,了解1千克、1克、1吨有多重,掌握千克、克、吨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2、结合感知物体质量的情境,能用体验的方法来思考和感受物体的轻重,会用质量的感念来表述物体的重量大小。
3、解决生活实际,会用秤来称物体的轻重,能解决千克、克、吨有关的简单问题。
4、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实用性,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材分析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千克、克、吨的认识,千克、克、吨之间的关系及千克、克、吨的简单应用。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初次接触质量单位的概念,所以教材把这些内容都安排在两个问题情境中进行。
其中,“有多重”,是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克”,了解“1千克、1克有多重”及它们间的关系;而“1吨有多重”,是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1吨有多重”。
通过对这些知识的学习与掌握,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有关质量问题的知识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对质量单位的认识和在实践中体验并建立质量观念。
教学难点:掌握“1千克=1000克,1吨=1000千克”并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课时:3课时第1课时教学内容:有多重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 ,知道“1千克=1000克” ,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2、了解 1 千克和 1 克的实际质量,能根据生活实际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
能运用千克和克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质量单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建立 1 千克、1 克的概念。
教学难点: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 ,知道“1千克=1000克” ,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方法:导入法、讲解法、合作探究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1、让学生从桌上任拿 2 个物品掂一掂,说一说谁比较轻,谁比较重。
(从情景中发现问题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二、探索新知1、汇报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
师:同学们收集的资料非常好!同学们刚才说到的克和千克就是国际上统一使用的质量单位,用来表示物品的质量,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克和千克。
(板书课题)2.认识秤(课件演示)要想知道物品的准确质量可以用秤来称,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秤? 认识秤盘秤、台秤、电子秤、天平、弹簧秤、磅秤、健康秤等等3、认识克1千克=1000克1kg=1000g4、简单介绍天平和盘秤的用法。
(课件演示)这个鸡蛋重()克,这个西瓜重()千克,笑笑体重是()千克一般比较轻的东西用“克”作单位。
较重的用“千克”作单位,人的重量一般用“千克”。
三、课堂小结1、一般比较轻的东西用克作单位,较重的用千克作单位2、人的重量一般用千克四、课堂练习一个苹果26(克)一袋洗衣粉400(克)一只小狗10(千克)一棵大白菜2(千克)可以先估一估,再把物体掂一掂五、作业布置1、课本46页的1、2、3题2、课件补充。
六、板书设计有多重一个苹果26(克)一袋洗衣粉400(克)一只小狗10(千克)一棵大白菜2(千克七、教学反思:第2课时教学内容:1吨有多重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质量单位吨。
了解1吨有多重,知道“1吨 = 1000千克”。
2、能运用千克、克、吨的有关知识估计一些物体的质量,提高估计能力。
3、感受质量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重点:认识质量单位吨。
了解1吨有多重,知道“1吨 = 1000千克”教学难点:掌握“1吨 = 1000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一、谈话引入。
1、师:同学们,我们来看一看屏幕上都有什么?你能为它们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吗?头大象的质量用什么作单位呢?2、学生思考:用我们学过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说明大象有多重,你认为合适吗?从而自然引出质量单位“吨” 。
(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二、探究交流,感知新知(一)初步感知“吨”播放课件:小朋友们,你们好!我是质量单位“吨” ,平时你们常用千克来计量物体的质量,在计量比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重量时,我就派上大用场了。
比如:这头大象重 4 吨,这节火车皮装煤 55 吨,这座桥的承重量是 20 吨。
1、听后交流,你都知道了什么?看来很多同学都对吨来有了一些了解,知道在计量比较重的物体的质量时通常用吨来作单位。
但对于 1 吨到底有多重?它与千克之间的又有什么关系?我们现在继续学习。
2、让学生思考,生活中在哪里见过大约有1吨重的东西?1 吨=1000 千克,并介绍用字母表示:1 t=1000 kg。
加深对重量单位吨的印象。
(如:一卡车货物)三、课堂小结1 吨=1000 千克,并介绍用字母表示:1 t=1000 kg。
1、一般比较重的物体用吨做单位,如:火车运货物,汽车运货物….2、比较小比较轻的用克做单位如:鸡蛋、牙膏….3、像羊、人、一箱货物、一箱苹果、一只鸡等一般用千克做单位。
四、学生练习4 千克=( )克 ( )t=2000kg3 吨=( )kg 18t=( )千克5000 克=( )千克( )kg=6t在○里填上“>” “<”或“=” 。
8000 千克○8 吨 4500 克○4 千克3t○3600 kg 5千克40克○6千克五、作业布置适当补充。
六、板书设计1吨有多重1 吨=1000 千克,用字母表示:1 t=1000 kg。
七、教学反思:第3课时教学内容:克、千克、吨练习课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质量单位吨。
了解1吨有多重,知道“1吨 = 1000千克”。
2、能运用千克、克、吨的有关知识估计一些物体的质量,提高估计能力。
3、感受质量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重点:认识质量单位吨。
了解1吨有多重,知道“1吨 = 1000千克”教学难点:掌握“1吨 = 1000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方法:导入法、讲解法、探究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在()里填上合适的数或单位名称5000克=()千克 8千克=( )克300克+700克=()克=( )千克(1)学生独立思考(2)集体订正巩固对克、千克、吨的换算练习二、巩固千克和吨之间的进率关系1、课件出示:(1)一桶油重 100kg,10 桶油重 1 吨。
(2)一头牛重 350kg,3 头牛大约重 1 吨。
(3)一袋面粉重 50kg,20 袋面粉重 1 吨。
(加强对质量单位克、千克的认识)三、生活中的重量单位1、桥头挂着牌子上写着:8t ,这个8t表示什么意思?2、填一填这个8t就是8吨,吨可以记作吨,所以我们学过的1吨=1000千克也可以记作:1 t=1000千克1 吨=1000 千克,并介绍用字母表示:1 t=1000 kg。
让学生填单位的练习来感受质量的大小(课件演示)3、通过让学生填空,让学生对质量单位有一个较清晰的认识,并能从正反两面进行单位换算练习。
灵活地把握克、千克、吨的关系,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四、课堂小结1、一般大的物体就用大的单位“吨”或“千克” ,如:火车运货物,汽车运货物……2、比较小比较轻的用克做单位如:鸡蛋、牙膏……3、像牛、羊、人、一箱货物、一箱苹果、一只鸡等一般用千克做单位五、学生练习作业布置完成新概念《克、千克、吨》六、板书设计克、千克、吨的练习课1吨=1000 千克,用字母表示:1 t=1000 kg。
七、教学反思:第1课时整理与复习(一)教学内容:课本第36页的内容,第37页的" 练一练" 。
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回忆本学期己学过的的知识。
2.使学生能够根据具体的生活情境,独立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进一步感受数学的作用和价值。
3.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进步,学会总结自己的成长过程,进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点难点:1.提高学生独立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关键:进一步感受数学的作用和价值。
教学准备:电脑、小黑板教学流程:一、学前准备转眼间,半个学期过去了,老师和大家一起在数学世界里留下了许多回忆。
我们一起认识了“小数”这位好朋友,又结识了“平移”、“对称”、“旋转”这三个数学人物,还丰富了整数乘法。
在这段日子里许多同学精彩的表现给我们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回忆旧知,形成体系1.回忆旧知。
学生甲:借助元、角、分,我们认识了小数,并学会了一位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学生乙:我们会判断生活中的平移、对称和旋转现象。
学生丙:我们能准确地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
教师:大家对学过的知识掌握得不错, 我们能不能把他们分分类呢?2.数学从内容上我们主要分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和实践活动。
我们研究过的内容又属于哪一类呢?学生甲: 小数部分属于数与代数, 平移、对称、旋转属于空间图形。
学生乙: 两位数乘法也属于数与代数吧3.应用旧知。
投影出示:课本第39页的商店图。
三、课堂作业设计课本第40页“练一练”的第1题。
四、思维训练课本第40页"练一练" 的第4题。
五、课堂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把开学以来所学的知识复习了一下,在复习的过程中最大的收获六、板书设计整理复习(一)1.数的意义数与代数小数加法和减法两位数乘法2.认识了对称图形空间与图形会判断平移和旋转现象七、教学反思第2课时教学内容:课本第43—46页内容《旅游中的数学》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让学生在模拟旅游情境中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
2.过程方法目标:引导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活动中感悟数学的价值,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渗透列表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关键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电脑、小黑板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导语:同学们,你们看窗外已是阳光灿烂、景色怡人的春天了,正是旅游的大好时机。
你们旅游过吗?你们喜欢旅游吗?老师今天就带你们去体验一番旅游的乐趣。
(板书:旅游)二、模拟旅游,合作探究1.租车导语:同学们,我们去旅游一般乘坐什么交通工具呀?(乘车)那么,我们全班40人去租车。
(大车每辆限乘18人,租金160元;小车每辆限乘12人租金120元。
)(1)如果老师让你去租车,你会怎样租?小组讨论后,采用恰当的方法记录下来。
(2)全班交流。
明确租车的方案有许多种,问:你们会选择哪一种?为什么?(剩下的空位越少,就越便宜。
)(3)你认为谁的记录方法最好?在比较中优化出列表的方法,指出这种策略最好。
2.旅游导语:买完门票,走吧!老师带大家去旅游吧(出示几个漂亮景区,吸引大家的学习兴趣) 三、总结其实在咱们生活中有许多是和数学紧密联系的,数学在咱们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