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历史】魏晋南北朝时期专题历史复习

【高中历史】魏晋南北朝时期专题历史复习

一 南北经济趋于平衡
原因:①北方战乱,经济到严重破坏。但总体上还在恢复和发展。
②北方大量人口南迁,给南方带来劳动力、先进的技术、工具和经验。 ③南方社会环境相对安定,并具有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资源优势。 ④一些统治者采取了劝课农桑、奖励耕织、安抚流民、兴修水利等有利于农 业发展的政策。
重点突破
4.演变历程: 至隋唐两代,度止九品中正制,实行科举制,取士不问家世,婚烟不问
阀阅。到唐朝时,士族仍有一定势力,士族势力的强大对皇权不利,唐太宗 命高士廉等刊正姓氏,修撰《氏族志》,以皇族为首,外戚次之,传统士族 降为第三等。武则天时期修《姓氏录》仍以现任官职高低为划分等级的标准。 宋朝以后,“士”或“士人”一词逐渐成为一般读书人的泛称,不再特指 “士族”。
知识梳理
精神文明
二 思想界异常活跃
3.玄学的兴起:随着东汉大一统王朝的分期离析,统治思想界近四百年的 儒家之学也开始失去了魅力,士大夫把道家的《老子》《庄子》 和儒家的 《易》称为“三玄”。所谓玄学,就是糅和儒、道而形成的一种 新的思想 体系。他们谈论本与末、名教与自然等哲理问题,反映了魏晋南 北朝时期 政权更迭频繁,社会动乱不定的历史实际。玄学是魏晋时期的思想主流。
选官制度 世卿世禄制 军功爵制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标准 血缘 军功 品德 门第 才学
演变趋势
选官标准 选拔方式 主要启示
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为才学 由推选逐渐发展为公开考试 公开公正、德才兼备、考试录用
以史为鉴
有人说现在的 公务员考试是 对中国古代选 官制度的批判 和继承,对此 应该怎么理解?
吸收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公开公平公正等因素,舍弃其 不合理的因素,增加了合乎时代与国情的新因素
阅读图示,指出中国古代人口变化的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 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
趋势:总人口整体呈不断增加,区域人口呈现“南增北减”(黄 河流域大幅减少,长江流域大幅增加,最终超过黄河流域,珠 江流域有所增加)。 原因:经济发展(耕地面积扩大;耕作技术提高等);经济重心 南移(北方战乱,南方相对稳定)。
知识梳理
精神文明
二 思想界异常活跃
4.三教合流:尽管玄学是魏晋时期的思想主流,但儒学不但没有中断,儒 学经过玄、佛、道的猛烈冲击,脱去了由于两汉造神运动中的神秘成分和神 学外衣,开始表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士大夫虽然倡导玄学,实际上却在 玄学中不断渗透儒家精神,推崇孔子高于老庄。虽然出现儒佛之争,但由于 儒学与政权结合,使儒学始终处于正统地位,佛道二教不得不向儒家的宗法 伦理作认同,逐渐形成以儒学为核心的三教合流的趋势。
知识梳理
三 大放光彩的艺术 精 神 文 明
1.书法艺术: 东汉末年,书法成为一门艺术。曹魏的钟繇,开始把字体由隶书转化为楷书, 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博采众长,诸体兼精,世称“书圣”。端秀清新,或 “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兰亭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 十六国北朝的书法古雅端庄,尤其适合于刻碑志。习称“魏碑”。
《宋书》记载,“(南朝时)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
岁或稔,则数郡忘饥。荆城(荆州)跨南楚之富,扬郡(扬州)有全吴之沃,
鱼盐杞梓之利,充牣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对材料解读正确的
是( )
A.当时已完成经济重心南移
B.江南地区的工商业发展起来
C.南朝政府仍推行重农政策
D.重视兴修水利农业产量提高
秦:
西

汉:

内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尚书省:三国时曹操移尚书吏部曹、选部曹 等尚书诸曹为丞相属官,将汉武帝建立的内 朝转为外朝官署,这是尚书省建立的开端。
中书省:曹丕以尚书诸曹权力过大,遂以专 门处理机密文书的秘书省为基础另设中书省, 掌管机要,起草和发布诏令。
门下省:南北朝时侍中、散骑常待的权力逐 渐扩大。北朝则政出门下,成为中央政治 机构的重心。晋代,正式有门下省的建制。
知识梳理
精神文明
一 科学技术成就突出
1.数学:南朝数学家祖冲之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 以后的第七位数字,领先世界一千年。。 2.地理学: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的《水经注》,全面而系统的介绍了水道 所流经地区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等方面的内容,是一部历史、地理、文学价 值都很高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3.农学:北朝贾思勰著述的《齐民要术》,“齐民”指平民百姓。“要术” 指谋生方法。系统地总结了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食 品的加工与贮成、野生植物的利用等,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知识梳理
三 士族制度
政治文明
1.士族:又称门第、世族、世家、巨室、门阀等。指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
2.士族制度:魏晋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吏只看世家出身,导致 门阀士族垄断了政府的重要官职,他们又通过大族之间互相联烟,在统治阶 级内部构成了一个士族阶层,并逐断形成了一整套的特权制度,即“士族制 度”。
以数学和农学等为代表继续领先世界:佛教广泛传
文 化
播,思想异常活跃唯物论和唯心论斗争激烈;文学
艺术承上启下、丰富多彩。佛教道教冲击儒学。
民 继春秋战国之后再次掀起民族融合的高潮,为中华
族 关
民族注入新鲜血液,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莫定
系 了基础。
知识梳理
政 治 文 明 目的:加强皇权
一 君主专制的演进:逐步形成三省体制手段:分割相权
知识梳理
政治文明
二 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
3.影响: ①九品中正制建立之初,起到了选拔人才的作用,其选拔标准家世、品德、 才能并重。 ②将官吏的任免权收归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③随着时间的推移,选拔标准开始发生变化,仅仅重视门第出身。成为士 族把持政治、保护世袭政治特权的官僚选拔制度,出现门阀士族垄断政权 的局面,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知识梳理
经济文明
(2014·重庆文综·3)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的经济重心,但是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经济区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了,原本落后的 江南经济区获得了显著发展,使长期以来的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 缩小了。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 A.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超过北方 B.江南经济开发的新格局初步形成 C.中原经济区的优势地位不复存在 D.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晋书•苏峻传》载:“永嘉之乱,百姓流亡,所在屯聚。峻纠合得数千家, 结垒于本县。于是豪杰所在屯聚,而峻最强。”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 A.国家均田制度遭到破坏 B.豪强地主经济的扩张 C.重农抑商政策收效甚微 D.政府对扩张不加控制
知识梳理
经济文明
三 商品经济发展水平总体较低
①由于战乱,不少城市遭到严重破坏,南方刚刚开发,商品经济发展缓慢, ②南北朝时期,在离城镇稍远、交通便利的一些地点自然形成了民间集市一 一“草市” (各地又有俗称,两广、福建等地称墟,川黔等地称场,北方称 集。)这反映了商品经济不断发展向农村扩展。 《南齐书》中提及“草市尉”一职,说明政府对于这种“草市”也实行管理。
知识梳理
精神文明
二 思想界异常活跃
1.道教系统化:道教兴起于东汉,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东晋葛洪结合 儒家思想改造道教,宣扬采药炼丹长生不老,成为封建统治服务的宗教。南 朝时,陶弘景吸收了佛教教义和封建等级观念,建立起道教的神仙体系。
2.佛教与反佛斗争激烈: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迅速传播。佛教宣扬灵 魂不死、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统治者利用佛教麻痹人民,维护统治。反佛 思想产生,代表人物范缜,在《神灭论》一书中,针对佛教宣扬的形神分离、 形亡而神不灭的观点,提出人的精神和形体是统一的,形体存在,精神就存 在;形体灭亡,精神也就灭亡。其思想是对我国古代朴素唯物思想的重大发 展。
着东汉王儒朝道的结分合崩,离析,一些儒者开始逾越儒家礼度和经学家法,杂采老、 庄之说,玄魏学晋兴玄起学兴起④。其仍奉孔子为圣人,力图用道家语言解释儒家经 典,并开始为儒学体系探求本体论基础,即“名教出于自然”⑤。
——据胡绍军《魏晋玄学研究三十年》等整理
根据材料概括魏晋玄学兴起的背景,并归纳概括魏晋玄学的特点。
魏晋南北朝时期
220年—589年
时空框架
魏晋南北朝时期从220年魏国的建立到589年隋朝统一 全国,共360多年的历史
2019年考纲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2)九品中正制 (3)士族制度 2.古代中国的经济 (1)南北经济趋于平衡 (2)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 (3)商品经济发展—“草市” (4)手工业发展 (5)开发边疆地区 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道教 (2)佛教 (3)玄学 (4)三教合流 4.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1)科技成就:数学、地理学、农学 (2)艺术成就:书法、绘画、石窟 选考一 北魏孝文帝改革
3.表现: 政治上: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很重要官职。 经济上: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 社会生活: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庶族——指士族以外的一般中 小地主,也称寒族。) 文化上:尚清谈,占据高级文官职位。
知识梳理
政治文明
(2014·海南单科·3)史载,东晋时,太尉郗鉴为女择婿,遣人至朝廷重 臣王导的家中“遍观子弟”。王氏子弟各自修饰,以图被选,只有王羲之 “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被郗鉴认为是理想的女婿人选,“遂以女妻 之”。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 A.女性地位低下 B.婚姻讲究门第C.择婿方式独特 D.大臣拉帮结派
重点突破
四大 经济区 远古到两晋
第二次 人口迁移 安史之乱后
第一次 人口南迁
两晋之际
经济重心开 始发生变化
三国两晋南北朝
江南开始 超过北方
中唐以后
第三次 人口迁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