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述我国西北地区的沉积作用及其主要沉积物类型。
(09)风的沉积发生在大气介质中,是纯机械的沉积作用。
风在搬运过程中,因风速减小或遇到各种障碍物,风运物便沉积下来形成风积物。
高空的悬浮物,遇到冷湿气团时,粉砂、微尘可作为水滴的凝聚核心,并随雨滴降落到地面。
风的沉积作用具有明显的分带性,干旱的风源地区以风成砂沉积为主,形成沙漠地貌;在风源外围的半干旱地区则发育风成黄土,形成黄土地貌。
综述断层构造及其野外识别标志?(08、10)岩石受力作用超过岩石的强度极限时,岩石就要破裂,岩石破裂并且两侧的岩块沿破裂面有明显滑动者称为断层。
断层分为正断层、逆断层、平移断层三种基本形式。
在野外,可根据下述几方面的标志去识别断层及判断断层的运动:(1)构造线和地质体的不连续岩层、含矿层、岩体、褶皱轴等地质体或地质界线等在平面和剖面上的突然中断、错开的现象,说明可能有断层存在。
但要注意与不整合界面、岩体侵入接触界面等造成的不连续现象加以区别。
(2)地层的重复与缺失在一区域内,按正常的地层层序,如果出现有某些地层的不对称重复,某些地层的突然缺失或加厚、变薄等现象,这都可能是断层存在的标志。
(3)擦痕、磨擦镜面、阶步及断层岩断层面上平行而密集的沟纹称为擦痕,局部平滑而光亮的表面称为磨擦镜面。
断层面上往往还有与擦痕方向垂直的小陡坎,其陡坡与缓坡呈连续过渡,称为阶步。
它往往是断层间歇性活动或因断层运动受到某种阻力而形成的。
擦痕、磨擦镜面及阶步均是断层滑动的直接证据。
此外,擦痕的方向指示断层的相对运动方向,其中手摸擦痕面时感到光滑的方向即为对盘运动的方向;阶步的陡坡倾斜方向也指示断层对盘的运动方向。
断层带中因断层而形成的动力变质岩类称断层岩或构造岩。
如断层角砾岩、糜棱岩、断层泥等。
断层岩不仅是断层存在的岩石标志,而且断层岩的特征还能反映断层的性质、运动方向及形成的物理环境等。
(4)地貌及水文标志较大规模的断层,在山前往往形成平直的陡崖,称断层崖。
断层崖如被沟谷切割,便形成一系列三角形的陡崖,称断层三角面。
此外山脊、谷地的互相错开,洪积扇的错断与偏转,水系突然直角拐弯,泉水沿一定方向呈线状分布,湖泊、沼泽呈条带状断续分布等,都可能是存在断层的间接标志。
综述断裂构造野外宏观鉴定标志?(10)岩石受力作用超过岩石的强度极限时,岩石就要破裂,形成断裂构造。
断裂构造包括节理和断层两类。
岩石破裂并且两侧的岩块沿破裂面有明显滑动者称为断层;无明显滑动者称为节理。
节理在野外常成群成组出现,有时当某一方向的节理特别发育时,常常会把节理面与层面相混淆,因此在野外必须认真区别节理面与层面。
通常把在同一时期同样力学成因条件下形成的彼此平行或近于平行的特征相近的节理归于一组。
节理的产状以节理面的走向、倾向、倾角来确定,其测量与记录方法同岩层产状。
根据岩石露头上节理组的交叉切割和限制关系,可以划分出它们形成时间上的相对先后。
一般来说,被切割的节理组比切割它的节理组形成得早;若一组节理被另一组节理所限制发育,则被限制发育的节理形成时间相对要晚些;如果两组不同方向的节理互相切割和限制,则它们可能是同期形成的共轭X 型节理系。
3.断层的识别标志在野外,可根据下述几方面的标志去识别断层及判断断层的运动:(1)构造线和地质体的不连续岩层、含矿层、岩体、褶皱轴等地质体或地质界线等在平面和剖面上的突然中断、错开的现象,说明可能有断层存在。
但要注意与不整合界面、岩体侵入接触界面等造成的不连续现象加以区别。
(2)地层的重复与缺失在一区域内,按正常的地层层序,如果出现有某些地层的不对称重复,某些地层的突然缺失或加厚、变薄等现象,这都可能是断层存在的标志。
(3)擦痕、磨擦镜面、阶步及断层岩断层面上平行而密集的沟纹称为擦痕,局部平滑而光亮的表面称为磨擦镜面。
断层面上往往还有与擦痕方向垂直的小陡坎,其陡坡与缓坡呈连续过渡,称为阶步。
它往往是断层间歇性活动或因断层运动受到某种阻力而形成的。
擦痕、磨擦镜面及阶步均是断层滑动的直接证据。
此外,擦痕的方向指示断层的相对运动方向,其中手摸擦痕面时感到光滑的方向即为对盘运动的方向;阶步的陡坡倾斜方向也指示断层对盘的运动方向。
断层带中因断层而形成的动力变质岩类称断层岩或构造岩。
如断层角砾岩、糜棱岩、断层泥等。
断层岩不仅是断层存在的岩石标志,而且断层岩的特征还能反映断层的性质、运动方向及形成的物理环境等。
(4)地貌及水文标志较大规模的断层,在山前往往形成平直的陡崖,称断层崖。
断层崖如被沟谷切割,便形成一系列三角形的陡崖,称断层三角面。
此外山脊、谷地的互相错开,洪积扇的错断与偏转,水系突然直角拐弯,泉水沿一定方向呈线状分布,湖泊、沼泽呈条带状断续分布等,都可能是存在断层的间接标志。
试述全球板块构造边界的主要类型,图示我国东部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的边界类型及其发生的环太平洋西岸火山和地震带。
(08)从板块的相对运动来看,板块边界可分为3种基本类型1.分离型板块边界相当于大洋中脊轴部。
两侧板块相背运动,边界受拉张而分离,软流圈物质上涌冷凝成新的洋底岩石圈,并添加到两侧板块边缘上。
主要在大西洋中脊、印度洋中脊、东南太平洋中隆。
大陆裂谷也是分离型2.汇聚型相当于海沟及板块碰撞带。
两侧板块相向运动,边界挤压、对冲、碰撞,进一步分为俯冲边界和碰撞边界两亚型。
A.相邻大洋与大陆板块相互叠覆。
大洋板块密度大,位置低,一般俯冲于大陆板块之下。
主要分布在太平洋周缘,印度洋东北边缘。
分两类:岛弧—海沟型(大洋板块沿海沟俯冲于岛弧之下)和山弧—海沟型。
B.又称地缝合线。
为两大陆板块间的碰撞带或焊接线3.平错型(剪切)相当于转换断层。
两侧板块相互剪切滑动,通常既无板块生长也无板块消亡,一般在大洋中。
试述全球六大板块及其划分的主要活动边界,中国东部太平洋和欧亚板块边界属何种类型?(09)板块边界的存在是划分板块的依据。
板块的边界常常以具有强烈的构造活动性(包括岩浆活动、地震、变质作用及构造变形等)为标志。
从板块的相对运动来看,板块边界可分为3种基本类型1.分离型板块边界相当于大洋中脊轴部。
两侧板块相背运动,边界受拉张而分离,软流圈物质上涌冷凝成新的洋底岩石圈,并添加到两侧板块边缘上。
主要在大西洋中脊、印度洋中脊、东南太平洋中隆。
大陆裂谷也是分离型2.汇聚型相当于海沟及板块碰撞带。
两侧板块相向运动,边界挤压、对冲、碰撞,进一步分为俯冲边界和碰撞边界两亚型。
A.相邻大洋与大陆板块相互叠覆。
大洋板块密度大,位置低,一般俯冲于大陆板块之下。
主要分布在太平洋周缘,印度洋东北边缘。
分两类:岛弧—海沟型(大洋板块沿海沟俯冲于岛弧之下)和山弧—海沟型。
B.又称地缝合线。
为两大陆板块间的碰撞带或焊接线3.平错型(剪切)相当于转换断层。
两侧板块相互剪切滑动,通常既无板块生长也无板块消亡,一般在大洋中。
中国东部太平洋和欧亚板块边界属于汇聚型中的岛弧-海沟型俯冲边界地球的资源包括哪5大类?石油资源产生和赋存在哪大类岩石中,我国聚煤期主要是哪几个地质时代?(10)地球资源的种类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矿产资源、能源、土地资源、水资源和生物资源。
石油主要生成于泥质岩类和碳酸盐岩类之中,赋存于砂岩、石灰岩和白云岩及裂隙发育的页岩、火山岩及变质岩之中。
我国主要聚煤期是石炭纪—二叠纪、侏罗纪和第三纪。
试述太古代到新生代的地史演化中,生物界的大致演化序列。
(08、10)在太古宙时,地球上的有机界处于萌芽状态。
太古宙晚期,出现一些原始的单细胞菌藻类生物;元古宙除了低等的蓝绿藻,还出现了大量繁殖的褐藻、红藻等高级藻类植物。
元古宙晚期,出现了高等多细胞动物。
在震旦纪地层中曾发现微小的贝壳无脊椎动物化石以及无脊椎软体印模化石。
进入显生宙,海生藻类在早古生代的海洋中继续发展,晚古生代第一次出现了陆生植物。
泥盆纪时,开始出现半水半陆的裸蕨植物和石松植物。
石炭纪时,植物进一步由水边向陆地扩展,鳞木、芦木、大羽羊齿等繁盛。
晚古生代末孢子植物衰退,代之而起的是裸子植物。
早古生代是海洋无脊椎动物的空前繁盛时期。
寒武纪和奥陶纪三叶虫最盛,奥陶纪和志留纪笔石最盛,志留纪末三叶虫和笔石多已绝灭,这一时期,淡水原始脊椎动物开始出现。
晚古生代脊椎动物兴起,并产生了从水到陆的飞跃。
泥盆纪鱼类昌盛,总鳍鱼类的一支演化为最早的两栖类。
石炭、二叠纪时期,两栖类空前发展。
二叠纪末两栖类又进一步发展成为爬行类,完全摆脱了对水的依赖。
晚古生代海生无脊椎继续发展,以珊瑚、腕足类和菊石最为繁盛。
中生代的植物界以裸子植物发展为特征,苏铁类、银杏类和松柏类是其代表。
这时真蕨和节蕨仍继续发展,到中生代晚期被子植物开始出现。
中生代是爬行动物的时代,特别是在三叠纪中期出现了恐龙,种类繁多。
中生代晚期鸟类和哺乳类开始出现。
新生代裸子植物退居次要地位,被子植物繁茂。
哺乳动物大发展是新生代生物界的重要特征。
上新世至第四纪初出现了最早的人类。
他们在劳动中创造工具,发展语言,逐渐变成现代的人类。
试对比论述风、河流、地下水、冰川不同营力的地质作用特点。
(07)风、河流、地下水、冰川的地质作用特点主要从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来分析。
1:剥蚀作用风:风蚀作用的方式包括吹扬作用和磨蚀作用。
影响吹扬作用强度的因素主要有风速和地面性质,吹扬作用形成了风蚀洼地、风蚀湖、戈壁滩等。
磨蚀作用的强度主要与风沙流的特征有关。
长期的风蚀作用形成了风蚀蘑菇、风蚀柱等。
河流:河流侵蚀作用按侵蚀的方向又可分为下蚀作用和侧蚀作用。
下蚀作用的影响因素为:河水流速、河床纵降比和岩性差异等。
侧蚀作用的影响因素为:河水流速、岩性等。
一般来说,在河流的上游常以下蚀作用为主,使河谷横剖面形成“V”字形;在下游则以侧蚀作用为主,塑造成谷底宽平、横剖面为碟形的河谷;山区河流以下蚀作用为主,而平原区河流则以侧蚀作用为主。
地下水:地下水的机械潜蚀作用较弱、化学潜蚀作用显著。
地下水对任何岩石都可进行不同程度的溶蚀,主要发生于一些可溶性岩石地区,如石灰岩地区。
地下水的溶蚀能力取决于CO2 的含量和适宜的气候条件。
溶蚀作用形成了落水洞、溶沟、石芽、钟乳石、溶洞等。
冰川:冰川的刨蚀作用主要方式有挖掘作用和磨蚀作用。
挖掘作用的强弱受岩石的性质、冰层的厚度等因素影响,挖掘作用使得冰床加深。
磨蚀作用的强弱主要取决于冰川含岩屑的数量和岩屑的性质,冰层的厚度以及冰川的流速等。
刨蚀作用形成的地形有冰斗、刃脊、角峰和冰蚀谷等。
2:搬运作用风:风的搬运能力主要决定于风速,此外还与搬运物的颗粒大小、比重、形状以及地面状况有关。
搬运方式有推移、跃移和悬移三种。
河流:河流的搬运能力不仅与流速、流量有关,还与流域内自然条件有关。
搬运方式有推移、跃移和悬移三种。
地下水:地下水主要为化学搬运,化学搬运物的成分和数量,取决于地下水渗流区的岩石性质和风化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