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村落保护-珠海会同村

古村落保护-珠海会同村

保护古村落的调研报告---- 以会同村保护为例指导人:范时杰调查人:高嵩刘鹤陈珊张卉慧幸雯调查单位: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08行政管理班调查地点:珠海市会同村调查时间:08年10月-12月一.研究主题确定随着现代化经济和城市化进程的飞速发展,中国古村落生存现状日益艰难,特别是在经济大潮中,古村落地域人口的解体和分流,传统村落生活相、生活场、生活流文化遗产的式微,以及人们对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认识的不足,使得这些遗存的古村落文化遗产很难得到有效的保护。

在珠海的唐家湾,有一处浓缩了近代中国古建筑的辉煌村落--会同村。

这里鲜为人知的浓厚历史文化底蕴,因年代久远,加之保护措施不利,这些极具价值的古迹民居正在加速损坏,有人说,如此下去不出几年,这个被业界誉为“岭南周庄”的“活历史”将灰飞烟灭,消失殆尽。

会同村的现状及保护力度究竟如何?如何从中挖掘会同村珍稀的文化资源?如何保护和开发和传承?于是,我们前往会同村进行了调查。

二.会同村落的悠久历史会同村,位于珠海金鼎镇,隐居在凤凰山麓。

19世纪30年代,莫、鲍、欧阳3族人约定从不同地方会同一起到该地建村,由此得名“会同”,沿用至今已有170多年历史。

走过了170多个春秋,会同如今已是年迈的老者,断壁残垣、杂草丛生间,我们不由满目苍凉,但这一切却丝毫掩饰不了这里曾经的兴盛与光耀。

小桥流水、雕楼祠堂、灰瓦青砖——只是基本元素,徜徉在这个古老村落中,不经意间,你会有置身欧陆小镇的错觉,因为这里,岭南碉楼,却悬挂着西式时钟;院墙深深,却能看到斑驳的百叶窗;清代民居,却装饰着西洋壁画。

“前面一条塘,二闸围一乡,一间祠堂三塔上,左边文阁真牌坊,右边瓦窑又排长,花儿果子喷鼻香,人人行过都旺相,真话会同村仔好村场。

”这是会同村村民世代相传的一首歌谣,它唱的是昔日会同的盛况。

听到这首歌谣,很多游客都会好奇,这样一个富有诗情画意,又拥有异国气息的古老村落,为何会“隐居”在凤凰山麓?生活在这个村庄的人们又经历了怎样的兴衰和荣辱?建村之初,会同村只不过是一个贫穷的小山村,村民们自给自足。

后来,会同村的莫、鲍、欧阳三姓人员,惟有莫氏发展成为最大一族。

莫氏家族的莫仕杨、莫藻泉、莫干生祖孙三代,在香港太古洋行担当买办达60余年之久,在他们的帮助下,当时许多莫氏族人也前往香港和广州等地为太古洋行工作,因此其家庭和不少个人都积累了一定财富。

1927年会同村村民就使用了电灯照明,是当时中山县(包括珠海)第一个使用电灯的村子。

大约在1992年的下半年,栖霞仙馆建成后不久,莫咏虞利用自己在太古洋行做船务买办、常与英国人有贸易往来之便,托人从英国买回了一台发电机运到香港,准备运回老家会同村,让栖霞仙馆内的尼姑们也用上电。

发电机和电线,管道等设备从香港用船运至澳门时,同行的还有从香港聘请的一位年轻电工阿荣去会同村,主要负责发电机的安装、调试和正常运转等工作。

发电机的到来给偏僻的小山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光明,但是一台发电机只能供栖霞仙馆及部分莫氏家族成员照明用电。

到清同治至光绪年间,会同村当时很多海外富裕宗亲回乡投资,会同村在统一规划下重建,从建筑材料到规划格局都是从香港,西方引进,学习得来,因此,这个村庄在当时已经颇具规模,气势恢宏,这也便是我们如今看到的会同。

三.会同村的现状及造成的原因以及论证1.会同村的现状会同村落,是珠海迄今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清代村庄,这几年的名气越来越大,成为珠海原创艺术基地和各种电视剧的拍摄现场,来参观的游人络绎不绝,但它却连珠海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都不是,更谈不上对村内建筑进行维护和修缮。

当地一位帮人看管祖屋的阿姨打开一间间空屋,指着尘封的雕梁画栋以及透光的屋顶,对热情参观的人说:“你们别写会同村的好了,就写怎么破损吧!”她希望政府快点拿出保护开发的办法来:“这些房子都是港澳同胞的,是他们的祖业,政府不来维护,我们自己又没能力修,难道就这么看着它们破损下去?”会同村的消亡,一方面是以建筑为主体的整体上的瓦解,另一方面则是村镇内部历史文化遗存的大量流失。

“有数百年历史的村要破坏掉只需几天的工夫,一旦破坏了就不可恢复了。

如果这样继续发展,十几年后,传统的历史记忆和传承就都没有了。

很难想象,没有了历史痕迹的珠海如何向世人展示曾经发生在这片土地上那些尘封往事?”当我们来到会同村是都被眼前的景色惊呆了,就发现在杨氏大宗祠附近,突兀地立着几栋正在修建的“小炮楼”,与古村的整体风格格格不入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不是一个拥有完美古建筑的古镇,不是一个风光秀丽的古镇,而是一个残破不已的衰败的村庄。

步入会同村仿佛步入了上个世纪,参天古木的掩映下,会同祠、调梅祠、莫氏大宗祠三大宗祠和南北碉楼等会同村最具代表性的公共建筑一字排开,这里也自然成了。

可现在这里的景象不禁让人心中泛起一丝悲凉。

当我们走进会同时映入我们眼帘的是破损的柱子,掉瓦的城墙和长满杂草的庭院。

似乎会同的生命已经停止,停留在它那个年代,它悉日的辉煌已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封存,已被人遗忘。

随便钻进一处老宅,里边的情况却让人颇为失望。

不仅杂草丛生,散发出呛人的霉味,而且大多空空当当,有些甚至堆砌着无用的杂物,显得零乱不堪。

可以想象,昔日住宅里精致的布局以及饰物早已被洗劫一空,留下了难以弥补的伤痛。

但如果你了解了它的历史,你就大可不必为此忧伤。

据悉,这个村里当时住有60多户人家,作为青壮年的男丁们早已到港澳等经济发达的地方赚钱去了,而留下的大多是妇女儿童在这里独守家园。

随着时间的推移,村里的男丁越来越少,留守村子的也都老弱病残,虽然建筑依然是这些建筑,但早已物是人非。

而那些漂洋过海的爷们也随着村子的人气衰减就很少再返回这个村落……据会同村村民介绍,目前在这些老宅里边依然住着20来户人家,而住宅均是经过改良的。

虽然有些老宅常年无人居住,破败不堪,一些甚至变成了当地村民的加工厂。

令人惋惜的是,在保护它方面我们似乎还做得远远不够,我们在一排青砖古屋中,看到了一处拆了原有旧屋正在兴建的新屋,这兴建的新屋像“伤口”一样突兀在我们眼前,我们为之痛心!要知道这些古屋存在了近半个世纪,战争没有改变它、自然灾害也没有改变它,然而新建的房屋却轻而易举地改变了它……能不能由市有关部门对会同村的房屋建筑颁布一些规定,在建与拆方面严加控制和管理,以政府的力量来保存珠海这一处古朴雅致的清代民居呢?2.造成的原因:(1)人们对历史文物保护的意识不过强在这个人们的精神文化变的支离破碎,对事物价值变得迟钝薄弱的时代,人们对于以往的历史文化变的不再关心,随心所欲的破坏,缺乏对文物重要性的认识走访的会同村,给那里的居民和周遍的人进行了访问,对于会同村的历史究竟了解多少,使人吃惊的是居然很多的村民根本就不知道会同村的历史,不知道会同村究竟有啥价值。

对于会同村周边的地方像北师大珠海分校大约10%同学连会同村听都没有听说过,有大约30%的人根本就不了解那里历史的了解了。

(1)会同村的不断变迁导致相关的管理出现问题随着现代化经济和城市化进程的飞速发展,会同村也几经变化,地域人口的解体和分流,传统会同村的生活相,生活场,生活流文化遗产的式微,居民的流失与变化。

在采访当地居民时发现这里的居民很多都不是真正的会同人,有的甚至不是珠海人都是外地的人,搬迁到这里来居住的,当地的人很多都已经外出打工去了,很少有留下来的青年人,剩下的都是一些老年人。

正是由于当地的人口解体和分流使得会同的文化也一点一点的流失。

相关的局委会也几次变化使的管理更加的混乱(3)相关政府的不够重视保护认识和资金不足是主因为什么珠海的古建筑、古村落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政协委员们认为,保护认识不足、意识不强,责任不明确,政府的保护措施和资金不足等是主要原因。

对于会同的现状相公的居委会,相公的政府都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对于会同的开发用地,也没有明确的措施征用土地的随意性,导致了会同的面积大量缩小,很大块都被周边的地方征用像是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就征用了很多的土地。

在走访调查中我们得到最多的答案就是:“没有人管啊,谁来管啊!”居民普遍反应的问题都是这里没能得到要效的管理,没有人来管,更别提重新建设了。

在这里在珠海的一个角落里,会同村就像是被抛弃了一样一个人静静的躺着,时间在这里仿佛停止了,它一个人面对着残破的一切。

(4)未经审批。

据了解,在2000年开始的珠海城中旧村改建工作过程中,在文物部门与改建办等部门共同商定上报的古建筑名单中,山场村的历史名人鲍俊故居是比较重要的一处古建筑,但最终还是于2006年在文物部门不知情的情况下变成一堆瓦砾。

另外,对审批上报的文物保护单位不能及时公布,2005年上报的至今没有回音。

从观念上,没有真正认识到留存的建筑文物的价值:政府想尽快改善城市面貌;产权拥有者认为“破旧不堪”的老房子不利于“使用”,也不利于“美观”,想尽早以“旧”换“新”开发商更是急于得到土地,以尽快获取利润。

在这三者合力的推动下,自然加快了建筑文物。

(5)文物保护经费捉襟见肘委员们认为,保护经费的欠缺,是珠海文物发掘与保护的一大绊脚石。

据了解,目前市文物保护经费虽已有所增加,但仍只有150万元,面对全市众多需要保护的文物,实属杯水车薪。

而各行政区、功能区,除香洲区外,也都没有专项保护经费。

“只有150万元,只能修修补补。

”徐惠萍说,“北山村杨氏大宗祠要换梁,都无法换,因为文物修缮必须请专业人员,钱太少,没有人愿意做。

”“单单苏曼殊故居的修缮,就要积攒2-3年的资金。

”市文广新局文物科科长潘恒苦笑地说。

据了解,位于翠微村的韦鲁桐大宅,是清代晚期整个珠海乃至中山最大最有代表性的民宅,位于前山村的建于清代的刘思远堂,房屋构造,构件以及家用陈设保存完好,这两处古建筑具有重要的研究保留价值,但文物部门多次上门作保护工作,都因政策和资金等原因而未果。

四.研究国内古村落现状及经验包括措施突破与不足例一西塘古镇保护成功案例西塘,是一座已有千年历史文化的古镇,位于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以生活着的千年古镇而著称,民风淳厚,橹声悠扬,到处洋溢着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特有的人文积淀。

早在春秋战国时西塘就是吴越相争的交战处,故又有“吴根越角”之称。

唐开元年间西塘有了村落,宋代形成集镇,到了元、明朝时,西塘凭借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经济基础和水道之便,发展成一座繁华、富庶的大集镇,窑业、米市、食品、制陶业等行业日益兴旺。

明清时期西塘成为一个热闹繁华的集散地,古镇现存的许多古宅大院,都是古镇先人当时致富后的结晶。

她作为“江南水乡民俗文化博物馆”,不仅和谐、完美的保存了极具江南乡土特色的大片明清建筑,更是保护和发扬传统的历史文化、民风、民俗。

在江南水乡市镇网络中,13世纪到19世纪江南古镇随处可见,但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受到市场经济的巨大冲击,大多小镇的水乡古镇风貌不复存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