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孟子·梁惠王(上)》一、知人论世说“亚圣”《孟子》——乱世的哲思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市)人。
战国时期的思想家,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家。
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
据《史记·孟子列传》载,他是子思(孔子孙,名伋jí)的再传弟子,曾游说齐、宋、魏等国。
当时“天下方务于合从连横,以攻伐为贤”,孟子颂“唐、虞、三代之德”,被诸侯认为远离实际而不被采纳。
孟子“退而与万章之徒(轲之门人)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是孟子及其弟子编辑而成的一部语录体著作,共7篇,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
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
宋代以后常把孔子思想与孟子思想并称为“孔孟之道”。
1、性善学说:孟子提出了人性本善的思想,认为“人皆有不忍之心”,他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2、理想人格:孟子十分重视道德修养,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士(大丈夫)应该养成的理想人格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3、“仁政”思想:孟子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和天命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
他十分重视民心的向背,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a、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孟子·尽心下》)b、国君应以保民为职分:“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c、反对不义的战争。
孟子说:“春秋无义战。
”又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孟子》一书全面反映了孟子的思想。
其中主要是对话式论辩文,每章围绕一定的中心展开。
它的写作特色主要有:(一)善于雄辩,语言犀利酣畅,具有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善用排比)、笔墨酣畅的风格;辩论方式多样,雄辩有力逻辑谨严。
特别是发问方式灵活多变。
(二)善用比喻和寓言,引君入瓮,陈述事理,辩论是非。
比喻准确形象,说理深刻透彻南宋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儒家经典合为“四书”。
二、听朗读,为下列字词注音释义。
①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②弃甲曳y è兵:丢弃铠甲,倒拖兵器逃跑。
③数罟c ùɡǔ:密网。
④洿w ū:洼地积水,指池塘。
⑤衣y ì帛:穿丝帛衣服。
⑥养生丧s āng 死: 为……办丧事⑦鸡豚t ún 狗彘zh ì:豚,小猪;彘,猪。
⑧畜x ù:畜养。
⑨庠xi án ɡ序:学校,殷时叫序,周时叫庠。
⑩孝悌t ì:尊敬父母,礼爱兄长。
⑪颁b ān 白:(头发)斑白。
⑫饿莩pi ǎo :饿死的人。
⑬不王者:w àng ,称王三、朗读课文,释译重要字词句注意圈点,记下学习过程中发现的疑点、难点,在课堂上交流。
1梁惠王曰:“寡人之于于:对于国也,尽心焉耳矣语气词连用。
河内黄河西部凶荒年,年成不好,则移其民于到河东,移其粟s ù于河内。
河东凶亦然这样。
察观察邻国之政,无如不如,比不上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更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2 孟子对曰:“王好喜爱战,请请允许我以战喻打比方。
填然击鼓的样子鼓击鼓,名→动之音节助词,兵刃既已经接接触、交锋,弃甲曳y è拖着兵兵器而修饰连词走逃跑,或有的人*(∧走)百步而后止,或*(∧走)五十步而后止。
以凭借*(∧走)五十步笑*(∧走)百步,则何如即“如何”,宾语前置怎么样呢?”3曰:“不可。
直通“只”,只是,只不过不百步耳罢了,语气助词,是这亦走也。
”4 曰:“王如知此,则无通“毋”,译为“不要”望希望,指望民之多于比,介词邻国也状语后置。
5 不违违背,耽误农时季节,谷不可胜尽,完食也。
数c ù密罟ɡǔ网不入洿w ū池池塘,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按一定的季节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供养活着的人丧s āng 埋葬,办丧事死为死了的人办丧事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为王之道,即以仁义治天下(施行仁政),这是儒家的政治主张之始也。
6 “五亩之宅,树名→动,栽种之音节助词[以桑]状语后置句,五十者可以∧(之)介词,凭借衣y ì穿,名→动帛丝织品矣。
鸡豚t ún 小猪狗彘zh ì大猪之代词,复指“鸡豚狗彘”畜x ù动词,喂养,无通“毋”,不要失错过其时,七十者可以食吃肉矣;百亩之田,勿夺耽误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形→动,谨慎认真从事庠xi án ɡ序古代的学校之教教化,申反复陈述之[以孝尊敬父母悌t ì敬爱兄长之义道理]状语后置,颁b ān 通“斑”白者不负背着东西戴顶着东西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老百姓不饥不寒,然而这样,却不王w àng名→动,为王,统一天下者,未之有也即“未有之”是宾语前置句式,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7 “狗彘食动词,吃人食名词,食物而不知检制止,约束,涂通“途”,道路有饿莩pi ǎo饿死的人而不知发开仓赈济。
人死,则曰:‘非我也,岁年成也。
’判断句是这何异区别[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武器也]。
’状语后置王无罪名→动,归罪,责备岁,斯那么,就天下之民至到,归顺焉语气词,了。
”四、分类归纳古汉语现象。
1、通假字◆直不百步耳。
/(直,通“只”,“不过”。
句意是:只是没有跑百步罢了。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通“毋”不要。
句意是:不要期望百姓比邻国的多。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颁,通“斑’,头发花白。
句意是: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东西顶着东西了。
) ◆涂有饿殍。
/(涂,同“途”,道路。
句意是:路上有饿死的人。
) 2、古今异义词◆寡人之于国也。
/(寡人,古代国君称自己的谦词。
今用于形影孤单的人。
句意是:我对国家。
)◆河内凶。
/(河,黄河。
今泛指河流。
句意是:河内遇到饥荒。
)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可以,“可”是“可以”,“以”是凭借。
今常连用,表示同意,认可。
句意是:七十的人可以凭借它吃到肉。
)◆弃甲曳兵而走。
/(走,跑,这里指逃跑。
今常指一般的行走。
句意是:抛弃铠甲,拖着兵器逃跑。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古:供养活着的人;今:保养身体。
句意是:百姓可以供养活着的人,可以为死了的人办丧事而没有什么遗憾,这是王道的开端。
)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古:这样,却;今:转折连词,然而。
句意是:这样却不能统一天下而称王,是不曾有过的事。
) 3、词类活用◆填然鼓之。
/(鼓,名词带宾语“之”作动词。
敲起鼓。
句意是:咚咚地敲着战鼓。
) ◆树之以桑。
/(树,名词带宾语“之”,作动词。
种植。
句意是:[在住宅场地上]种上桑树。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衣,名词带宾语“帛”作动词,穿上。
句意是五十的人可以凭借它穿上丝织品的衣服。
)◆谨庠序之教。
/(谨,形容词作动词,认真从事。
句意是: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
)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王,名词受副词“不”的修饰作动词,为王,使天下百姓归顺。
句意是:这样却还不能称王 ,是不曾有过的事 。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罪,名词作动词,归咎于。
句意是:大王不要归罪于年成(不好),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来归顺了。
)◆则移其民于河东。
(移,使动。
使……迁徙)◆养生丧死无憾。
(生、死,动词作名词。
活着的人。
死了的人。
丧,名词作动词。
丧,为……办丧事。
句意是:百姓可以供养活着的人,可以为死了的人办丧事而没有什么遗憾。
)4、文言句式(1)判断句◆非我也,岁也。
/(……也,表判断。
句意是,不是我,是年成啊。
)◆是亦走也。
/(亦……也,表示判断。
句意是:这样也是逃跑啊。
)(2)倒装句◆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状语后置)◆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状语后置)◆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状语后置)◆申之[以孝悌之义] (状语后置)◆树之[以桑] (状语后置)◆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状语后置)◆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否定句,宾语前置,应“未有之也”。
)◆……则何如?(即“如何”,宾语前置,怎么样。
)(3)省略句◆可以无饥矣。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以”后省略宾语“之”。
句意是,可以凭借它没有饥饿了。
)◆或(走)百步而后止,或(走)五十步而后止。
以(走)五十步/笑(走)百步,则/何如?(“百步”“五十步”前省略动词“走”。
)(4)固定句式(【课后研讨与练习】给下列句式附上例句,并译成现代汉语。
)①或……或……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译为“有的……有的……”【翻译】有的人逃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的人逃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
②直……耳直不百步耳。
译为“只……罢了。
”【翻译】只是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
③是……也是亦走也。
译为“这是……呀。
”【翻译】这样也是逃跑啊!④是何异于……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译为“这同……有什么区别呢?”【翻译】这种状况和拿刀子刺人,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5、一词多义【凶】(1)不吉祥、不幸:逢凶化吉(2)庄稼收成不好: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3)凶恶、残暴:汉初遭冒顿凶黠【加】(1)邻国之民不加少/(更加)(2)欲加之罪,何患无词/(施加)(3)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放上)(4)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更)(5)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夸大,以少报多)【食】◆狗彘食人/(吃,动词)食(食物,名词)而不知检【无】(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同“毋”,不要的意思)(2)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不,没有)(3)地无四方,民无异闻/(不论,不分)/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数】Shǔ(1)计算:身所奉饭者以十数(2)列举:数吕师孟叔侄为逆(3)责备、数落:数之曰Shù(4)数目、数量:众数虽多(5)几、几个: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寡人之于国也》)(6)命运、定数: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shuò(7)多次、屡次: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cù(8)密:数罟不入污池。
(《寡人之于国也》)【发】fā(1)发射: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卖油翁》)//百发百中(2)派遣,征发、征调:发闾左滴戍渔阳九百人。
(《陈涉世家》)(3)打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寡人之于国也》)(4)花开: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