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主义美学存在主义哲学和存在主义美学是本世纪中叶产生的重要且强大的哲学和美学思潮。
它的代表人物是舍勒尔、海德格尔、雅思贝尔斯、萨特和加缪。
这中间除舍勒尔之外,其他四人都对艺术和美学问题有过专门的论述。
而且萨特和加缪又是存在主义艺术思潮的主将。
当海德格尔出《存在与时间》于1927年发表之后,西方哲学界曾发出过这样的狂欢:“哲学终于从天国回到了地面。
”正是在这种狂欢中显示了由海德格尔开启而由存在主义哲学完成的一个巨大的转变:哲学研究的重点从对抽象的本质(理性)转向了“实存”,从物(客体)转向了人(主体),即从“理性人”转向了实存的人。
因此,存在主义美学的主要特征,是把美学与存在的问题紧密地联系起来,这中问他们考虑的美学问题,是美的本源问题。
而美的本源在存在主义者看来,只能从对存在的追问中获得。
由于对存在本身的追问紧紧地与人关联,存在主义美学便始终围绕着人这个主体旋转。
整个存在主义美学都表达了这样一个由海德格尔表述的信念:美或者艺术开启了存在者的存在,艺术和美由此而获得了本体论意义上的根源。
也正因为如此,艺术和美成了达成人的本真存在的见证,从而完成着拯救的使命。
正是这一点使我们想起了尼采的这样一个信念:没有审美的人生如何可能。
因此,美国存在主义哲学家W.考夫曼注意到了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所有存在主义哲学家在追问存在的问题时,最后都自觉不自觉地转向了艺术,转向了美学。
这是不是因为美或者艺术是开启存在者的存在的最根本途径呢?这里我们必须强调说明的是,虽然存在主义美学仍是围绕着人来旋转的,但这种美与人的相关,却不再是从表现的意义上与人相关,也不再是从符号创造的意义上与人相关。
如果说表现主义美学的表现是建基于人作为主体的生命力、情感等之上的话,那么在存在主义美学这里,人作为实存,是不具有什么先在的诸如表现主义所谓的生命力、情感等的,因为作为实存,他的本质尚处于缺席状态。
而美只发生于这个其本质尚付阙如的“此在”或实在向其真正的存在谋划的过程中,只有当那个尚付阙如的真正存在向其显现、敞开时,美才诞生。
因此,20世纪美学发展中开始的那强大的表现之风从存在主义美学这里开始煞住。
美学中的纯主观因素和重情主义的趋势得以扭转。
从存在主义美学开始,表现便不再是美学的核心概念,在存在主义美学中取代“表现”这个概念的是所谓敞开、显现、照耀、呼唤等。
对于表现主义美学来说,表现本身就能达成美。
但是存在主义者不相信这一点。
因为在存在主义者那里,实存的人并不具备任何有意义的内容,他所拥有的只有诸可能性。
虽然艺术和审美就从这作为诸可能性的实存那里发生,但艺术和审美并不是这诸可能性本身。
艺术和美只有当这诸可能性与真正的存在相遇时,美才发生,艺术才是艺术。
因此艺术和美是真正存在的现身。
而在存在主义者看来,真在存在的现身就是真理。
这样,存在主义美学就把美与真等同了。
这种将美与真等同起来的信念,在20世纪西方美学思想中是非同寻常的。
我们前面曾经说过,表现主义美学在把表现建基于主体的内在情感和生命力上时,也曾强调这种表现的客观性质,但这种客观性总是落不到实处,总有一种纯粹主观表现的嫌疑。
后来的形式主义美学则力图通过艺术的形式结构孤立起来来达到和获得某种客观性,但即使是这其中做得最好的符号学美学,也不能完全证明那独立自足的符号形式的完全的客观性,而存在主义则通过真理在艺术中的现身来造成美与真的同一。
还有一点,我们必须在这里强调,那就是不仅存在主义哲学家总是通过美和艺术来追问存在的问题,而且,存在主义哲学本身在20世纪西方的美学和影响比任何其它的哲学影响都大,以至于他们的整个哲学信念都渗透到了美学和艺术的领域,所以我们的讨论也将不得不加大对他们的哲学讨论的幅度。
海德格尔“从各个方面来看,马丁·海德格尔都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的“《存在与时间》则是一本真正的革新著作。
这一点在该著作出版时便立刻得到了普遍的承认。
许多人认为,它是二十世纪对哲学的最重要的贡献”。
马丁·海德格尔(MartinHeidegger,1889一-I976)早年就读于弗莱堡大学,并成为胡塞尔的助手,这意味着他从胡塞尔的现象学那里得到了许多东西。
1927年他的著作《存在与时间》发表,并使他一举成名,但也使他与其导师胡塞尔分道扬镳。
在这部著作中他试图用一种阐释学现象学来对人的存在进行分析。
依他的观点,哲学最主要的关怀是追问存在的意义。
这种追问应该在本体论中得到解决,而这种本体论的主要内容应该是人的存在的此在分析,即人的在世存在的分析。
因此他把这种本体论称为基本本体论(fundamentalontology),在这种基本本体论中,阐释学现象学是唯一能适用的方法。
海德格尔清楚地认为在胡塞尔的著作中是不可能提供这种进行基本本体论研究的阐释学现象学方法的,前面我们已经讲到了胡塞尔的先验还原以及他对纯粹意识的看法,他认为所有意义的终极根源只能在这种纯粹意识或纯粹主体的王国中找到,而这个纯粹意识纯粹主体是与人存在于其中的现实世界无关的。
海德格尔则设想应该在人的在世存在(being-in-fhe-world)来追问人的存在的意义。
按海德格尔自己的考虑,1927年的《存在与时间》只是对存在之追问的第一部分。
这一部分集中于对此在之在世存在的分析,从而为对追问存在之意义作准备。
因此,该书设想中的第二部分才真正涉及对存在之意义的思考,这就是他所说的本体论或者形而上学。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他的这个第二部分的设想从来没有实现。
但1928年他出版了《什么是形而上学》,1953年他又出版了《形而上学导论》,算是把他设想、中的第二部分内容讲出来了。
1932年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被发现并出版,在西方引起轰动。
而恰是在这前后,海德格尔开始考虑美学和艺术问题。
1936年他作了《艺术作品的本源》的讲演,在美学界引起轰动,但此文直到1950年才在《林中路》中发表出来,后来又收在结集出版的《诗·语言·思》(1971)中,这是海德格尔对美学和艺术之思考的汇集。
1944年他写出了《荷尔德林与诗的本质》。
而他对语言问题的思考则集中在《通向语言之路》(1971)中。
西方学者认为海德格尔思想分前期和后期,前期思想以《存在与时间》为代表,后期思想以《形而上学导论》、《通向语言之路》为代表,由此看来,海德格尔的美学思想主要是属于后期的。
一、此在与存在海德格尔哲学关心的核心是存在问题。
但是探讨存在的问题到底应该从哪里开始呢?海德格尔认为以往哲学对存在的思考都不能达到一种存在的真正概念。
因为旧形而上学从未在什么地方解答过存在的真理问题。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旧形而上学思维存在时,只把存在当做存在物来想象,它谈的是存在,实指的却是整个存在物。
这样旧形而上学就有一种奇特的方式完全把存在物与存在混淆了。
所谓存在是指世界的本源,它是本体论的对象,而存在物则是指经验世界中存在着的具体事物,它是科学认识的对象。
但是胡塞尔所谓为了阐明存在的真理,必须把实际的现存在作为非本质的东西不予考虑,则同样是不能达到真正存在的概念的。
因为重要之点,正好在于现存在,因为存在总是某种存在者的存在,这样转向最具体东西的必然性就出现了。
海德格尔说:“只要问之所问是存在,而存在又总意味着存在者的存在,那么,在存在问题中,被问及的东西恰就是存在者本身。
不妨说,就是要从存在者身上来逼问出它的存在来,但若要使存在者能够不经歪曲地给出它的存在性质,就须如存在者本身所是的那样通达它。
从被问及的东西着眼来考虑,就会发现存在问题要求我们赢得并事先确保通达存在者的正确方式。
这样,真正的问题就不是抛弃存在者来追问存在,而是在诸存在者之中选择一种存在者来追问。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存在者能够把我们导向存在呢?一般的存在物都是自在的,因为它们是现成的,已经被规定好的,它们并不对存在本身进行追问。
因此,进选的条件只能是,这种存在者不仅显示其所是,而且把自身揭示为是其所是,从而对存在本身领悟。
符合这个条件的只有一种存在者,那就是人。
人被称为此在(damn),这个此在把他自己是什么以及其所是揭示出来。
"此在是一种存在者,但并不仅仅是置于者之中的→种存在者。
从存在者状态上来看,这个存在者不同之处在于:这个存在者为它的存在本身而存在。
于是习的这-存在机制中包含有:这个此在在它的存在中对这个在具有存在关系。
而这复又是说:此在在它的存在中无论以任何一种方式,任何一种表述都领会着自身。
这种存在者的情况是:它的存在是随着它的存在并通过它的存在而对它本身开展出来的。
对存在的领悟本身就是此在的存在规定。
此在作为存在者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它存在论的存在。
咱此在同其它一切存在者相比具有如下的优先地位:第一是在存在者状态上的优先地位:此在在它的存在中是通过生存得到规定的,也就是说人并不是像其他存在者那样,是事先被规定好的,而是尚待规定;第二是存在论上的优先地位:此在由于以生存为其规定,所以就他本身而言他已经是"存在论的"了。
而作为生存之领悟的受托者,此在却又同样源始地包含有对一切非此在式的存在者的存在的领会;因此,第三,此在是使一切存在论在存在者暨存在论上都得以可能的条件。
因此,离开了此在,存在将不能追问,也没有必要追问,整个世界也就失去了其意义。
正是在这里,海德格尔找到了他的阐释学现象学的方法论基础,即不需要任何超验的假定而对世界的意义作内在的解释,这种解释之所以可能,就在于把人理解为历史——社会领域的一个环节,把人纳入历史过程的生成关系和作用关系之中,从而使人在自己的历史性中理解自己。
他说:"如果任务是阐释存在的意义,那么此在不仅是首须问及的存在者;更进一步,此在还是在其存在中向来已经对这个问题所追问的那一东西有所作为的存在者。
于是乎存在的问题不是别的,只不过是把此在所包含的存在{刷极端化,把先于存在论的存在领悟极端化罢了。
"@后来的阐释字美学正是从这里找到出发点的。
因此,此在在海德格尔的哲学中居于中心地位,它是通向存在的大门。
因为,此在是人,正是他对存在的意义进行考问,并使存在得以显现。
这样,在我们的评述中,我们把此在看做是主体。
但这并不是海德格尔的真正意思。
人作为此在存在与存在的关系,在海德格尔看来从来都不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此在在一切存在物中的优先性也不在于他能通过自身的理性把握存在,存在也不是作为此在的对象。
海德格尔在其《论人道主义的信札》中说:"人从来就不是简单地或原初地作为具体主体与世界并例,无论人是单个或群体都是如此。
他原则上不是或不是一种其本质存在于主体——客体关系中的意向地指向客体的(认识论的)主体。
人在本质上是首先存在于存在的开放性中。
这种开放性是一片旷野,它包括了主一客关系能呈现于其中的中间(in-between)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