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汉荣散文阅读理解一、又见南山李汉荣(1)我是山里人。
山是我的胎盘和摇篮,也是我最初的生存课堂。
山里的月是我儿时看见的最慈祥的脸(仅次于外婆),山里春天早晨的风是最柔软的手(仅次于母亲)。
山的身影是多么高大啊(仅次于毛主席),让我无限痴迷,无限崇敬。
我读第一本书的时候,入迷得像在做梦,每一个字都是那么神奇,它们不声不响非人非物,但它们却能说出许多意思,这真是太有意思了。
忽然书页暗下来,抬起头,才看见,山一直围在我的四周,山也在看书?其实它们站在书的外面,抿着嘴像要说什么话,却不说,一直不说。
山要是把一句话说出来,要么很好玩,要么很可怕,天底下的话都不用再说了。
但是山不说一句话,不说就不说吧,多少年多少年都不说,就是为了让人去说各种各样的话。
我隐约觉得山是很有涵养的。
像我外爷,外爷是个中医,很少说话,他说, 我开的药就是我要说的话。
(2)后来,我逃跑般地离开了山。
也许山还记得我对它的埋怨:闭塞、贫困、愚昧,挡住了我的视线,使我看不见人生的莽原和思想的大海。
(3)辗转这么多年,从一本书走进另一本书,我像书签一样浏览了许多语言;从一座城搬进另一座城,我像钥匙一样认识了许多锁子;从一栋楼爬上另一栋楼,我像门牌一样背诵了许多号码。
然而,走出书,走出城,走下楼,我发现我什么也没有,尽管有时感到自己似乎拥有很多,学问呀,知识呀,信息呀,成就呀,名声呀,职称呀,职务呀,电脑呀,银行账户呀;股票呀,老婆呀,儿子呀,房子呀,哥们儿呀,见闻呀,已经到来的金色中年呀,可以预见的安详晚年呀,无疾而终的圆满落日呀(4)可是,闭起眼睛一想,又真正觉得空荡荡的,夜深人静的时候,望着苍白的天花板,感到一种迫人的虚。
(5)城市只是一个投寄信件的邮箱,而我只是一个寄信人或收信人。
寄完信或读完信,我就走了,而邮箱还挂在那里。
说到底,人也是一封信,城市在我们身上盖满各种各样的邮戳,却找不到投寄的地方。
(6)是什么使我变成了一封死信?身上邮戳重叠着邮戳,地址重叠着地址,日期重叠着日期,但是这封信却无处投递,就这样在模糊的邮路飘来荡去,直至失踪?(7)这时候我已经回到当年的小城,这时候我忽然看见我早年逃离的山南山。
(8)它依然凝重,依然苍蓝,依然无言,不错,还是我祖先般的南山。
(9)但是,我心里很深的地方却被它触动了,被它闪电般照亮了。
(10)我何以感到认真走过的岁月却是空荡荡的虚?我何以成为一封无处投递的死信?是因为我遗忘了你吗,南山?(11)这么多年,我真的像遗忘一堆石头一样遗忘了你吗,南山?(1 2)而你依旧站在你地老天荒的沉默里,站在你崇高的孤独里。
(13)这时候我看南山,它像是苍老而永远健在的祖先,像哲人凝眉沉思,像先知欲言又止。
(14)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15)我好像明白了,我当初那么认真地出走,只是为了更深刻地返回,是这样吗,南山?(16)我们在命运里走来走去,最终却回到出发的地方,并且第一次真正认识它,是这样吗,南山?(17)一封盖满邮戳的信终于找到了投递的地址,它正在到达,它将被阅读,它同时也阅读它的阅读者,阅读一个伟大的旧址南山。
(18)去而复返,又见南山,我第一次真正看见南山。
(选自《李汉荣散文选》,本文略有删改)13.不同时期的我对南山的情感态度有所不同,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4分)(1)小时候:_____________ 。
(2)后来:_______________ 。
(3)辗转城市多年后:_______________ 。
14.作者在第⑥段中问是什么使我变成了一封死信,请结合上下文分析使我变成了一封死信的原因。
(4分)答:_____15.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划线的句子。
(4分)这时候我看南山,它像是苍老而永远健在的祖先,像哲人凝眉沉思,像先知欲言又止。
答:_____16.文章最后一段在结构和内容上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6分)答:_____参考答案:13.(4分)(1)(觉得南山慈祥、温柔、高大、有涵养)让我痴迷(热爱)和崇敬。
(1分)(只答出括号内容也可给分)(2)觉得南山闭塞、贫困、愚昧、阻碍我的发展,逃离了南山。
(1分)(3)内心深处被南山触动,对它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第一次真正认识它),更深刻地返回南山。
(2分)点此查看完整答案(答案页第9页No.90)16.(6分)结构上:点题,照应开头,总结全文,含蓄点出主旨。
(答出其中两点即可给2分。
)内容上:①作者经历了城市生活的空虚后再见南山,对南山赋予自己的人生启迪有了深刻的认识。
?(2分)②认识到在那个曾经给予自己生命、养育自己成长的地方,才让我找到归宿感,找到精神的寄托地。
(2分)(若答作者感悟到故乡才是精神寄托地,或又见南山感悟返璞归真、大自然等方言之成理皆可。
)乡村炊烟李汉荣有时是在放学回家的路上,有时是在采猪草的山上,有时是在玩耍的河滩上,远远地,我们看见,村里的炊烟陆续飘起来了。
那时,我们贪玩,也贪吃,炊烟撩拨起我们对饭食的向往,看见炊烟,就好像看见饭菜了。
炊烟是村庄的手势,是母亲的手语,是生活的呼吸,我们喜欢看炊烟。
看炊烟,距离远一些最好看。
在高处看,尤其有意思。
我们经常在山梁上远远地看。
那是杨自明叔叔家的,那炊烟一出来就比别人家的高出好多。
自明叔叔是远近有名的大个子,一米九,有人说两米。
我有一次悄悄站在他的旁边,才挨着他的衣襟,还不到他的裤腰。
自明叔叔摸摸我的头,慈祥地说,好好长,将来也是大个子。
他的几个儿女都高,所以他们家的房门高,灶也盘得高,这样免得进门碰头,做饭弓腰;灶台高,烟囱也就高,不然烟抽不上去。
每当村里炊烟升起,我们一眼看见的准是他家的。
我们就喊:高个子炊烟,高个子家快开饭了。
那炊烟似乎也知道自己个子高,不能落后,在众多炊烟里它飘得最快最远,其他的炊烟都落在后面。
自明叔叔家成分高,是地主,经常受欺负,事事都落在人后,他们家的炊烟总算在无人的天空跑在了前面。
我暗暗为自明叔叔高兴,感慨天空的善良温厚。
那该是寡妇杨婶家的慢腾腾、病怏怏的。
人在地上没个依靠走不稳,炊烟在天上也是这样,无根无趣地晃悠着。
她的炊烟起得晚,收得早,细细歪歪地升了一阵子就停了。
我们知道,她又潦草地吃了一顿饭,潦草地过完了一天的生活。
后来,她不到50岁就去世了,潦草地过完了一生。
喜娃看见他家的炊烟了,今天肯定是他妈妈做饭。
他爸爸做饭总是不耐烦,说蹲在灶神爷胳肢窝里急人,就不停地向灶膛塞柴火,还用吹火筒吹火。
他不耐烦,火也不耐烦,几下子饭就焦了,喜娃没少吃他爸做的夹生饭。
几次看见他家屋顶上急慌慌的炊烟,喜娃皱眉,糟了,又要吃夹生饭了。
喜娃肯定今天是他妈妈做饭,他说,妈现在正往灶膛里慢慢添柴火哩:你看,那炊烟慢悠悠的,像妈说话一样,斯文地一字一字地说,说到要紧处,还停顿一下,然后继续慢慢说下去;看见那炊烟了么,也停顿了一下,显然有要紧事要做,是要蒸饭了,妈说文火做的饭香,好吃……你们看,那就是文火,冒的烟是文烟。
喜娃妈是过去秀才家的女儿,读过古书,会背不少诗文,虽然日子紧,但还是讲究。
我们就笑着说,这炊烟也有文化,也会咬文嚼字,在和老天爷商量学问呢。
我看见我家的炊烟了,我们家在村边,离河不远。
起风的时候,我家的炊烟在屋顶上转几个弯,迟疑一会儿,就出了村,飘过原野,随着风过了河,与对岸孙家湾的炊烟汇合。
我就想,我们家烧的柴经常是父亲在孙家湾附近的山上割回来的,柴也想念自己的老家,想念自己的同伴,它变成烟也要回去,与同伴们再见一次面。
不过,对于一个小孩子,炊烟的意义首先是一种招呼,是母亲轻轻挥动的白头巾,告诉她的孩子,该回家吃饭了。
几十年过去了,如今,我闭上眼睛,就能看见村庄上空那一道道炊烟,想起我和小伙伴站在山梁上看炊烟的情景。
烟,一缕缕散了;人,一茬茬走了。
我怀念过去的炊烟,怀念那些点燃灶火、扶起炊烟的人们:自明叔、寡妇婶、成娃妈、喜娃妈、我妈……那天,我回老家。
我过了河,来到孙家湾。
我走在田埂上,走在树林里,走在山坡上,那是我家炊烟经常要返回的地方,说不定,我脚下的泥土里,就藏着几十年前飘落的细小烟尘。
人,活在世上,也是一缕炊烟,被命运之灶点燃,被岁月之风吹拂。
到底在烹调什么,自己也未必清楚。
别人看见的,只是那或浓或淡或直或弯的一缕,在屋顶,在天空,轻轻飘过。
不管怎么说,炊烟升起来了,或者曾经升起过。
生命路过的地方,总算都留下了各自的味道。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节)4.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段对炊烟进行描写,运用比喻的手法将炊烟比作村庄的手势、母亲的手语、生活的呼吸,表达了对乡村炊烟的深厚感情。
B.第段的描写最为传神,通过“慢腾腾”“病怏怏”“无根无趣”“晃悠”“细细歪歪”等词准确地刻画了寡妇杨婶“潦草”的一生。
C.第段,写我回老家,特地到孙家湾去,一方面是照应上文对自己家炊烟的描写,另一方面说明作者想在那里找到当年村落的烟尘。
D.第段,由炊烟引发对生命的感悟,无论有着怎样的生命轨迹,最终都会如同炊烟一样留下充满酸甜苦辣等各种滋味的人生。
5.请赏析文章倒数第二段。
(5分)6.文章以“乡村炊烟”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6分)参考答案4.C(3分。
C项“作者想在那里找到当年村落的烟尘”不正确)5.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人生如炊烟般的不同形态。
总结上文对炊烟的描述,引发对人生命运的无尽思考,给读者留下更深广的思考空间。
(5分。
每点2分,两点5分。
如从其他方面进行鉴赏,可酌情给分)6.起到线索的作用,贯穿全文;抒发情感的载体,借炊烟这一物象来思乡怀人;具有象征意义,象炊烟一样具有各种各样的形态,人生命运漂泊不定,无法把控。
(6分。
每要点2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槐树记李汉荣我小的时候,老家门前的这棵槐树也还小,比我高不了多少,我把槐树当作我的哥哥。
早上起来,我首先跑到槐树跟前,站直身子,与我的槐哥比个子,我的个子自然是比不上槐哥的。
槐哥呢,一点也没有因高我一头而得意忘形,只是静静地站在我面前。
我喜欢槐哥的安静,安静里,有天宽地阔的心境;我还喜欢槐哥的单纯,就那么一身绿色,一身清爽,顶多还有几声鸟叫,一弯素月相伴,却怎么看怎么好看,怎么读怎么耐读。
我常常把心里的话说给槐哥,他总是耐心地听。
有时,他感到必须对我说点什么的时候,总是把翠绿的叶子一片片展开,把写在“手心”的每一个字放在我的眼前,让我反复阅读。
在他的语言里我看到的总是明亮、绿意、温柔和来自内心深处的芳香。
后来,我偷偷爱上了一个名字散发着淡淡青草香的女孩。
但这是怎样开天辟地的大事,又是怎样神秘和圣洁的事,就如一个人赤着脚向着一片纯白色的雪地走去,既害怕踩脏了那片雪地,又忍不住走向那梦境般的洁白。
在一个静静的月夜,我对槐哥说了我心中的秘密,我看到槐哥也和我一样忧郁了起来,我明白了,槐哥也愿意分担我在春天的苦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