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饮酒》(其五),理解诗歌的内容。
2.品词析句,品析其中“心远”、“见”、“真意”等词语的内在意蕴,领悟其中的真。
3.结合诗人其他作品以及人生经历,体会诗人质性自然的真我本性,领悟人生的真谛。
教学重点:品词析句,品析其中“心远”、“见”、“真意”等词语的内在意蕴,领悟其中的真意。
教学难点:结合诗人其他作品以及人生经历,体会诗人质性自然的真我本性,领悟人生的真谛。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提问导入
同学们,身为一名桃源人,想必大家对桃花源都不陌生吧。
那么大家知道桃花源是因为哪一位诗人而闻名呢?(陶渊明)老师想问问同学们,你们对于陶渊明了解多少呢?
明确: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他是田园诗派的鼻祖,后世称其为“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走进陶渊明,共同欣赏他的《饮酒》。
二、整体感知
1.请一位同学来读,读的时候注意读准字音、节奏,并试着读出其中的情感。
2.全班同学齐读这首诗。
3.学生自由的朗读诗歌的翻译。
4.老师检验:老师来读诗句,同学们读诗句对应的翻译
三、深入探究
辛弃疾在评价陶渊明的晚年躬耕生活的一诗中,有这样一句话老师非常喜欢“千载后,百篇存,更无一字不清真”,意思是说千年过后,流传下来的陶诗有一百多篇,没有一字不是清新纯真的。
请同学们找一找,诗歌中直接体现陶渊明“真”的句子明确: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同学们和辛弃疾都发现了陶渊明诗歌中的真,此中有真意中的“真意”指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
探究一: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请一名同学来读这首诗的第一、二句。
1.结庐在人境中的“庐”是什么意思?
明确:简陋的房屋
2.明明是在人境结庐,为什么会没有车马的喧闹?
明确:心远,作者远离世俗,远离官场的喧嚣。
探究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请同学们齐读这首诗的第5、6、7、8句,
问题一:南山上花草树木肯定很多,为什么作者只提到菊呢?
明确:陶渊明喜欢菊花,因为菊花不与群芳争艳,陶渊明也不像官场中的其他人一样争名夺利。
问题二:“悠然见南山”中,把“见”换成“望”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见”字表现出诗人看见山,不是有意为之,而是在采菊之中无意看到的。
“望”是诗人有意去望,增添了刻意之感,与作者此时的悠然之情相违背。
探究三: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问题:诗中的“真意”到底指什么呢?
远离世俗、淡泊名利、回归自然。
四、拓展延伸
之前我们谈到了辛弃疾认为陶渊明的诗歌是“更无一字不清真”老师找到了陶渊明的两篇作品,老师来读一读,请同学们在老师读的过程中找出你认为能体现陶渊明真的语句。
明确:说出自己选择的句子并说明理由即可。
五、质疑探究
你如何看待陶渊明的这种人生态度?
明确:(辩证的看待)同学们说出自己的理由即可。
总结:在当今社会,我们要辩证的看待陶渊明的这种人生态度,一方面我们要学习陶渊明这种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另一方面我们不能像陶渊明一样远离世俗,而是要积极的入世,为我们祖国
的社会主义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陶渊明的“真意”指的就是他远离官场,淡泊名利,回归自然的人生态度,他的这种人生态度也影响着之后一代又一代的文人雅士们,激励他们追求人生的真谛。
最后也希望同学们能像陶渊明一样,始终保有自己本性中的那一抹真!
板书设计:
饮酒(其五)
陶渊明
远离世俗
淡泊名利
真
回归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