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教学方案)初中物理教案.docx

(教育教学方案)初中物理教案.docx

--- 真理惟一可靠的标准就是永远自相符合初中物理教案引言教案示例之一(一)教学目的1.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愿望。

2.知道物理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物理的广泛应用。

3.知道观察和实验是研究物理的基本方法。

(二)教具玻璃杯、鸡蛋、硬纸片、圆底烧瓶、铁架台、旋转七色板、放大镜、散开的塑料捆扎绳、牛顿管。

(三)教学过程1.物理研究什么课本图 0 一 1 中所列举的现象,都是我们所熟悉的,也都是物理学研究的内容,它们分别属于力的、热的、光的、电的现象。

其实在生活中,使我们感到新奇的现象还很多,这些现象就发生在我们身边。

例如:飞机为什么能在空中飞行?保温瓶为什么能保温?电动机为什么能转动?用望远镜为什么能看得远些?(此处举例应包括力、热、电、光的现象。

)大家想一想,还有哪些曾经使你感到新奇的现象?(引导学生发言,并指出学生所提出的各种问题,哪一些是属于力的、热的、光的、电的现象,指出这都是物理研究的内容。

若学生发言涉及化学、生物等学科的内容,也给归类,说明不是物理研究的内容。

)这些物理现象现在我们还不能解释它们发生的原因,当我们掌握了必要的物理知识,不仅能解释这些现象,也能利用它们为人类服务。

2.物理是有趣的诉我们,物理学研究的现象是十分有趣的。

(展示一些简单而又效果明显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实验一:学生实验为什么要快速抽纸条。

才能休证笔帽不动。

而慢慢地拉动纸条不会成功?这就是物理研究的内容,今天我们暂不研究,但我们毕竟知道了怎样做才能成功。

实验二:课本图0 一 2 实验有了前一个实验的基础,可以让学生猜一猜,应怎样弹出硬纸片,才能使鸡蛋落入杯中,而不会随纸片飞出。

实验三:旋转七色板实验先介绍实验装置的构造,将可以旋转的圆盘分成若干个扇形,分别涂上红、橙、黄、绿、蓝、靛、紫各种颜色。

要强调其中没有白色。

提出问题:当圆盘飞快旋转的时候,圆盘该多好看?演示:当圆盘旋转时将出现白色。

本来圆盘上涂有各种颜色,当它旋转的时候,却偏偏呈现它所没有的颜色——白色。

这是为什么呢?当我们学过光学之后,这个谜底就不难揭开。

实验四:放大镜观察实验我们常用放大镜观察细小的物体,放大镜中间厚、边缘薄,也称为凸透镜。

大家可以隔着放大镜看看自己的手纹,看看书上的字,是不是放大了。

问题:隔着放大镜看物体是不是总是放大的?让学生手拿放大镜,伸直手臂通过放大镜看黑板上的字或墙上的标语。

(要让学生观察远处较大的,且容易分辨倒立、正立的物体。

)学生观察后,回答观察到的现象。

(看到的是缩小的,而且是倒立的)用放大镜看物体不总是放大的。

在什么情况下是放大的,什么情况下是缩小的?这正是光学要研究的内容之一。

实验五:课本图0—3 实验首先解释沸腾:日常生活中常说把冷水烧“开”了,水“开”了在物理学中则叫沸腾。

通常为使水沸腾,需要加热,今天我们要做一个用冷水使热水再次沸腾的实验。

演示实验:将保温瓶中的热水倒入烧瓶,使水占烧瓶容积的三分之一左右。

将烧瓶置于预热的电炉上加热,让学生看到水在沸腾时有大量汽泡产生。

迅速将烧瓶加塞后倒置于铁架台上。

在用冷水浇烧瓶前要让学生观察瓶中的水是平静的。

浇冷水时,烧瓶中的水会再次“沸腾”起来。

实验六:课本图0—5 实验散开的塑料捆扎绳(应将扎绳尽量“破”细些)用干燥的手捋几次,扎绳不仅不能合拢,反而会膨散开,甚至会被手“粘”开。

3.物理是有用的② 列举日常生活中物理知识的应用。

如照相机、高压锅、电热杯、收音机等等。

这些事例学生还不懂为什么,说明需要学习物理知识。

③ 列举事例说明在工农业生产、邮电通信、广播电视、医疗卫生等方面,都有物理知识的广泛应用,有的就是在物理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要懂得它们,就需要学习物理知识。

⑤ 举例说明物理也是学好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不可缺少的基础。

⑥ 简要介绍课本图0—6“科学家的设想”,说明在未来的科学中,物理应用将更为广泛,未来物理将更有用。

4.怎样学好物理要学好物理,就要有科学的学习方法。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许多物理知识是从观察和实验得来的,观察和实验也是学习物理的重要方法。

观察决不是简单的看看,重要的在于思考,要注意观察的现象有什么特点,要明确观察目的,并注意引起变化的原因和条件。

这样才能有所发现。

下面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些现象,是否也能有所发现。

实验七:物体下落实验(此实验目的在于让学生体验如何观察)取一张纸和一支粉笔头,让它们从同一高度同时下落(演示)。

演示后让学生回答看到了什么现象?(粉笔头落得快,纸片落得慢)从现象来看,粉笔头落得快。

类似的现象同学们见过很多:树枝和树叶落地快慢不一样,石子和羽毛落地快慢不一样。

通过这些观察会想到“是不是重的物体落地快,轻的物体落地慢?”带着这个问题再进一步的观察,这就是明确观察目的。

问:纸球是否比原来的纸片变重了?(没有)演示:再使纸球和粉笔头同时下落。

请同学们看看会出现什么情况(少停一会,学生有所思考后再演示,结果将是两者同时落地)。

分析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思考。

同一张纸,展开的纸片飘飘悠悠的慢慢落下来,团成纸球就很快地落下来,两者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呢?在观察中,就是要注意这种变化,并考虑引起这种变化的原因,引导学生分析纸片落地慢的原因(纸片面积大,受的空气阻力大)。

总结学生的发言,指出:物体落地快慢不同,是由于受到的空气阻力不同,而不是物体的轻重,进而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没有空气的话,纸片、粉笔头将怎样落下呢?实验八:牛顿管实验(借助此实验,着重讲什么是实验和如何做实验)为了回答上面的问题,就要在没有空气的空间中观察物体下落的情况,这种在人工控制条件下的观察叫做实验。

下面我们就来做实验。

出示牛顿管。

介绍装置,说明管内空气已事先抽空。

长管内放了铁片、羽毛、火柴杆等轻重不同、表面积不同的物体。

提问:在空气中铁片、羽毛能否同时落地?(不能)在真空中这些物体怎样下落呢?(做演示,证明同时落地)实验证明,在真空中轻重不同的物体将同时落地,这就是通过观察和实验得到的物理知识。

今后物理课上,许多地方都要通过实验来获取物理知识,同学们自己也要做一些物理实验。

在实验中要有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要按规则操作,仔细地观察,如实地记录,并根据观察和记录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总结实验七、八的认识过程,指出要学好物理,就要重视观察和实验;要勤于思考、着重理解,同时要重视应用知识,使之在应用中加深理解。

5.作业:用手帕、细绳、螺帽自制一个降落伞,观察它下落的情况。

(四)说明做为一门新课的开始,前言的任务在于向学生介绍物理学,激发学生对物理的热爱,了解怎样才能学好物理。

在向学生介绍物理学时,要体现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简单的直述,看似严谨但会给学生以枯燥的感觉。

不仅有悖于物理是有趣的,学生也不容易理解。

应把这个观点渗透于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自己体会。

因此在简单的导言之后,便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回顾一些曾引起神奇感的自然现象,并通过简单分类使学生粗知物理研究的内容。

既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又暗示了物理研究的内容和物理知识应用的广泛。

通过一组过程简单、效果明显的实验阐明物理是有趣的。

力图通过这些使学生感到新厅、意外的实验,把物理的有趣表现在无言之中,又使学生体会到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所用实验,力求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

物理是有用的,运用置疑和列举事例的方法讲授。

通过多方面的置疑,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界蕴藏着许多的秘密,有待于我们去探索,而物理知识是揭开这些秘密的基础,学好物理非常必要。

怎样学好物理是通过一组学生能够理解的实验—一物体下落实验—一创设学物理的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的学习中,体会应如何观察、实验。

并且在教学过程中突出了观察和实验中的思维活动,既是学习方法的熏陶,也能帮助学生破除对物理学习的神秘感和畏难情绪,树立学好物理的信心。

机械功一、教学任务分析本节学习机械功、功率。

机械功、功率是“机械和功”这一章的第二节,是为下一节学习“机械能”打基础的,同时也是本章学习研究“功的原理”的基础,更是高中学习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的基础。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知道功的概念,知道功率的意义。

在学习本节前,学生已经学过“力”、“物体的运动”相关知识,对“力”和“距离”这两个概念并不陌生。

但由于生活经验的影响,学生容易将生活中的“做工作”与物理学中的“做功”混淆,对费力而未做功的现象不易理解。

因此要通过一系列的事例让学生知道功的概念。

做功有大小,做功有快慢吗?怎样比较物体做功的快慢呢?本设计期望通过一系列实验探究,帮助学生找到比较物体做功快慢的不同方法。

本节课的教学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在观察、实验、讨论的过程中建立功和功率的概念,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计算功的大小,并能用学到的知识解释生活中与功率有关的问题,从中体验到学习物理的乐趣。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功的概念;能用公式w = f s·进行简单计算,知道功的单位。

(2)知道功率的概念;理解功率是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功率的单位。

(3)能用公式 p = w / t 进行简单计算。

2.过程和方法经历比较做功快慢的活动,认识功率概念的建立过程中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了解功率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感受物理与生活密切相关。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功率概念的形成过程。

难点:功的概念建立。

四、教学资源1.学生实验器材:钩码、弹簧测力计、木块、铅球、秒表、矿泉水瓶、直尺等。

2.各种做功和功率的图片、视频等。

五、教学设计思路本设计的内容为机械功、功率等两部分内容。

本设计要突出的重点是:功率概念的形成过程。

方法是:在学生已经知道功的概念的基础上, 1让学生测出自己走上楼梯和跑上楼梯所做的功及所用时间,将不同同学测得的数据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学生会发现:不同的人,上楼时做的功不同,所用时间也不同,怎样才能比较他们做功的快慢?在需要中寻找方法,最后得到功率的概念。

本设计要突破的难点是:功的概念建立。

方法是通过列举一系列的事例,引导学生明确:物理学中的“做功”与生活中的“做工作”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用了力不一定做了功,在学生知道了功的概念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举例并通过讨论、辨析,搞清怎样才算做了功。

本节课的设计力图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通过活动、讨论,使学生充分体会到“做功”与“做工作”的不同;做功不仅有大小,还有快慢之分。

通过学生实验、举例辨析等自主活动,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教与学能达到最佳的结合。

完成本设计的内容约需 2 课时。

六、教学流程1、教学流程图2、教学流程图说明及主要环节活动ⅰ阅读讨论阅读活动卡 p16 上的小故事,讨论问题。

阅读教科书 p13“机械功”,建立机械功的概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