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误会起波澜误会帮助构思文章摇曳生姿亮招误会就是错误的理会。
生活中如果发生误会,就可能会产生诸多不愉快,甚至终生解不开的疙瘩。
但是写文章,特别是在进行行文构思中巧用“误会法”,却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会使平淡如水的行文变得摇曳多姿。
误会法,它是巧妙结构文章的一种技法。
通常在文章的开头部分,有意识把生活中的一种行为、一种现象、一件事件、一个细节误设为另一行为、现象、事件、细节,以形成误会,把读者的思维引向相反的方向,从而造成悬念,到文章结尾时才点明真相。
从而使文章的结构波澜起伏,满足人们“文似看山不喜平”的审美意趣。
运用误会法构思,根据被误会的对象通常分为四种:一是正误,即本来是好人好事,误会为坏人坏事;二是反误,即本来是坏人坏事,误会为好人好事;三是一般误会,对生活中的某人某事产生误会,由此产生故事情节;四是互误,即甲误会了乙,乙误会了甲。
拆招运用“误会法”关键就在于合理地制造误会,使得情节的安排既出乎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只有这样才能使文章产生出人意料的戏剧性的效果,让平淡的情节变得扑朔迷离,读者读来饶有兴趣。
否则,漏洞百出,只能使人顿生厌恶之感。
那么,怎样恰当制造误会,运用“误会法”呢?1.利用大众心理,设置“误会歧途”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一个人,由于受文化背景、生活环境等影响,在认识事物时,都会有共同的心理认识,这就是大众心理认识。
如:“月黑杀人夜,风高放火天”、“害人之心不可有”“礼下于人必有所求”等。
运用“误会法”组织文章时,就可以利用大众心理认识,设置“歧途”,布局好文章的结构、情节,一步步引导读者在误会的“歧途”上越走越远。
有时为了增加文章的波澜,可以设置多重“歧途”,环环相扣,直到文章最后真相大白。
当读者“迷途知返”,感慨顿生。
如作家张丽钧的小小说《错误的手套》就是一个值得借鉴的范例:错误的手套张丽钧寒假时我带着儿子然然回家,父母不胜欢悦。
母亲喜滋滋地为她的小外孙忙碌着,但却不知怎的老是对着然然喊我的小名。
“我不叫娜娜,我叫然然!”那小小的男孩一遍遍地抗议着,父亲微笑着告诉我说:“管全世界的小孩都叫娜娜,那可是你妈的强项哩!”那天,父亲上街去买菜,母亲突然想起了什么,追出门去嘱咐父亲说:“记着,给孩子买副手套回来!”父亲走后,母亲抱怨地说:“你爸老了,整天丢三落四的——看着吧,然然这手套他多半是记不得买的。
”天很晚了父亲才回来。
母亲接过父亲手中的菜篮子左拨拉右拨拉,到底也没找到她要找的东西。
母亲生气地责问父亲道:“手套忘买了吧?”父亲一拍脑壳说:“瞧这记性!”母亲于是长一声短一声地叹起气来,我晓得,这是母亲“狂轰滥炸”的前奏。
就在这时,父亲竟变戏法般地从怀里摸出了一副杏黄色的皮手套,他不管母亲惊讶的眼睛瞪得多么大,只管得意地冲我一笑说:“闺女,戴上!”“错了错了!”母亲叫起来,“是让你给然然买手套,谁让你给娜娜买手套的!”父亲愣了一下,继而说了句让我幸福得几乎晕倒的话:“只说是给孩子买副手套,我哪儿知道是哪个孩子!”故事围绕“买手套”这一事件,利用爸爸的一种“大众心理”——父母眼中的孩子,自然就是自己的儿子女儿——来展开情节。
值得关注的是,作者在“买手套”前后安排了明暗两处“误会”:明里是母亲总是错误地将自己的小外孙的名字喊成自己女儿的名字;暗里的误会是母亲让父亲给孩子(小外孙)买手套,父亲却买回了一副孩子(女儿)的大手套,并拿出来让女儿戴。
这一明一暗两种误会,使得故事妙趣横生,爱意盎然。
从起伏的故事中我们深深感受到了父母浓浓的爱,领略了作者对伟大的爱感人至深的吟唱。
更为作者匠心独运的故事结构,拍案叫绝。
这就是设置“误会歧途”的魅力。
2.注重伏笔照应,做到“环环相扣”制造误会,运用“误会法”这一技巧,一定要注意伏笔与照应。
伏笔一般设置在文章的开头或事件发展过程中,一般可以通过事件发生的环境、人物的语言行动等来设置。
而照应则往往在事件的结尾。
主要是使前面的话有着落,行动有结果,事件有交代。
这里我要特别强调文章前面预设了什么伏笔,文章的后面一定要安排与之照应的情节,而且这种安排,且要尽量得巧妙、合理、自然,否则就可能因破绽百出,故事低幼,给人留下笔法拙劣的印象。
世界短篇小说大师莫泊桑的《项链》,值得我们学习。
小说主人翁玛蒂尔德节衣缩食,花了整整十年的时间才还清赔偿项链的债务,却在一次偶然中发现自己当年所借的项链是假的。
故事的结局出人意料,但是又在情理之中。
因为小说此前已有多处的埋下伏笔:如借项链时,项链是和许多首饰杂放在一起;佛来思节夫人表现得相当大方;买项链时,珠宝店老板“查看了许多账簿”后说:“我只卖出这个盒子”;还项链时,佛来思节夫人“竟没有打开盒子”。
如此等等,无不暗示项链的价格低廉,一挂普通项链看着高档饰品,只是被玛蒂尔德误会罢了。
需要提醒的是,运用“误会法”出来要合理,要前有伏笔后有照应外,还有两点值得注意:①要避免为误会而误会,如果设置的误会悬念,既无深刻的教育意义,又在读者的预料之中,文章就显得过于做作了。
②要想出各种办法,有意识地将读者的思维引向相反的方向,误会最好到文章结尾处才解开,因为解得太早,读者就不愿意把文章看下去了;试招幸福花开初三(2)蒋莉柔和的阳光洒进窗台,郁金香静静绽放,花开无声,可我却闻到了幸福的味道。
偶然心绪来潮,买了一束郁金香,满怀期待地捧回了家。
这是爸爸最喜欢的花,于是,一路上模拟了若干种爸爸看郁金香的表情。
喜滋滋地冲回了家,像雷达一样探测爸爸的身影。
“在找爸爸吗?爸爸打电话说会晚回家.”顿时失望把心中的喜悦挤出了心房,我看了看手中的郁金香,突然灵机一动,立即把郁金香小心翼翼地摆在了桌上,期待着爸爸晚上回来时看见它的惊喜表情。
这一夜我闻着郁金香的香气,甜甜的梦中,我看到幸福如花盛开。
第二天一大早,我兴冲冲地跑出了房,看见郁金香静静地倚在窗前,猜想肯定是爸爸摆的,心里乐开了花。
“怎么样?我把花放在这里是不是很漂亮?”妈妈的脸上带有几丝得意。
“你插的花?”“对呀!”妈妈似乎还在说什么,极度失望的我如跌深渊,苦涩溢满心头,不顾妈妈的疑惑,转身冲回房里。
原来爸爸……我的心中不断翻涌着,失望塞满了心头,我拎着书包,不再留意那窗台的黄色,毅然走出家门。
接下来的几天,我总是重复“希望到失望”的心路。
那熟悉的身影始终未曾出现在窗台,失望一天天加深,那黄色渐渐渐渐黯淡。
爸爸呀,我的心思你真的未曾感受到吗?……又一天我无力地出了门,走到半路想起忘拿东西了,我奔回家中,熟悉的身影映入眼帘,爸爸站在窗前,贪婪地嗅着香气。
“还闻什么呀,都好几天了,都枯了,扔了吧。
”“扔什么扔,这是女儿送的,怎么舍得啊!”霎时,我的眼泪如掉了线的珍珠簌簌地砸在地上,可是我的嘴角不知何时早已上扬,原来爸爸……我拿了东西悄悄出了门,脚步不知何时变得如此轻快,心海成了花海。
回想着这几天的情景,我笑出了声,都怪自己胡思乱想,误解了爸爸,原来爸爸早就……又是一个明媚的早晨,爸爸走到窗台,一束新的郁金香恬然地沐浴着阳光,幸福在爸爸脸上盛开。
倚在门边的我,看着着动人的一幕,幸福在心底热烈绽放!疯狂点击:这是一篇巧妙的利用“误会法”来组织文章的考场佳作。
文章从自己买郁金香送给父亲写起,然后在铺垫上做足文章——想像父亲看到花后的种种神态。
然后,写父亲没有欣赏自己买的花,误认为父亲不重视自己的感情——不理睬花,最后揭开误会。
使本来十分容易落入平淡的文章,变得摇曳多姿。
读者在读完后,定会发出会心的微笑。
怎样恰当“制造误会”呢?1.巧布“歧途”在文章开头时就设置误会,然后文章的布局、情节便在误会的基础上构建。
读者会在误会的“歧途”上越走越远,甚至“歧途”重重,又环环相扣,直到文章最后真相大白,被误者“迷途知返”,感慨顿生。
这个过程也是蓄势的过程,误会越深,给人的震撼越大。
如作家许行的小小说《钱包》的中的情节:他从饭店打完工,在回家的路上忽然被一个小个子男人撞了一下,他警觉地一摸裤兜,发现钱包没了。
他立即用英语大叫:“Wallet,Wallet!”(钱包,钱包)。
那撞他的人不但没有停,反而加快脚步跑开了。
他奋起直追,且边跑边用英语喊:“赶快站下,把钱包拿出来。
”那撞他的人就更加慌张,跑得更快了。
他以百米赛的速度猛追。
就在他马上就要追上的时候,那个撞他的人扔下钱包跑了。
当他打开钱包查看时,才发现钱包不是他的,里面有800多元美妙、几枚硬币和一张工资结算单。
原来那个撞他的人也和他一样是在饭店里打工的。
他看看自己的裤子才猛然想起,早晨起来时换了一条裤子,自己的钱包还在原来裤子的兜里。
《钱包》的故事线:主角误会自己钱包被偷——奋起直追——发现钱包不是自己的,开头就用误会来引发情节,然后在追得过程中,故事情节达到高潮,结尾突然下跌反转,真相大白。
当读者读完后才恍然大悟:原来如此!2.伏笔照应运用“制造误会”这一技巧,一定要注意前有伏笔,后有照应,并且要尽量安排得巧妙、合理、自然,否则就可能露出人为编造的破绽,给人留下笔法拙劣的印象。
如莫泊桑的《项链》,玛蒂尔德节衣缩食,花了整整十年的时间才还清赔偿项链的债务,却在一次偶然中发现自己当年所借的项链是假的,这个结局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因为小说此前已有多处的铺垫和暗示,如玛蒂尔德借项链时,佛来思节夫人表现得相当大方;买项链时,珠宝店老板“查看了许多账簿”后说:“我只卖出这个盒子”;还项链时,佛来思节夫人“竟没有打开盒子”。
所有这一切,只是被玛蒂尔德误会罢了。
飘香的生命我想起了中学时一个同学讲的故事,当时,这个同学家里很穷,为了省电,他每天晚上自习后11点才回家,而那时,学校的大门也在他走后一段时间才缓缓地关上。
他一直以为大门是要到那个时候才关的。
因此春夏秋冬,天天如此,从不觉得有什么不妥。
直到有一天,他被锁在校园里过了一夜,才知道学校大门是10点钟就关的,而原来看门的老大爷生病住院了,直到那时他才明白,老大爷一直在默默地为他开着方便之门。
当他流着泪去看望老大爷时,老大爷已经溘然长逝了有这样一个故事,说一名老会计协助公司的经理把小金库里的钱转到个人的账户上,账面上做得天衣无缝。
经理便私下里奖给老会计两万元钱,并一再嘱咐他:“由我给你,怕什么呢?我又不是向你行贿。
”可是老会计把钱拿回家后,心里一直忐忑不安,最终还是决定退掉这两万元以保持自己一生的清白。
可是退钱时不论他怎样解释,经理都误认为他是嫌少,于是退一次,经理加一次,从两万元一直加到13万元,后来又加上一套新房子。
越是加,老会计心里越是不安,越是要继续去退。
终于,经理雇来凶手,暗中谋杀了老会计。
案件破获之后,经理对自己的罪行供认不讳,同时在陈述案情时又历数老会计是怎样一步一步进行讹诈的,让到庭的人对老会计愤恨不已,就连老会计的亲人也对他产生了鄙视与怨恨。
一位心理学家让10个人穿过一间黑暗的房子,在他的引导下,这10个人都成功地穿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