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物探年度专项工作报告概论

物探年度专项工作报告概论

年度物探专项报告个人所在单位二0一二年十一月2011-2012年度物探专项工作报告项目名称:XXXXXXXXXXXXXXX区金矿选区评价项目申请单位:XXXXXXXXXXXXX公司申请单位负责人:xxxx项目承担单位:xxxxx单位承担单位法人代表:xxx承担单位技术负责人:xxx项目负责人:xxx编写人员:xxx编写日期:二○一二年十二月目录一、基本情况 (1)1、总体目标 (1)2、具体任务 (2)二、完成的主要实物工作量 (2)1、工作布置 (2)2、测地工作 (2)3、激电中梯 (3)4、激电测深 (3)5、任务完成情况 (3)6、主要成果 (4)7、工作质量评价 (4)三、工作进展与主要成果 (5)1、区域地质背景 (5)1.1、地层 (5)1.2、构造 (6)1.3、岩浆岩 (7)1.4、矿产 (7)2、地球物理特征 (9)3、异常的识别 (9)3.1、激电中梯剖面测量 (9)3.2、激电测深 (10)4、数据处理与成图 (11)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12)五、结论与建议 (12)5.1结论 (12)5.2建议 (13)附件目录一、基本情况Xxxxxxx单位于2011年6月向国土资源部提交了《XXXXXXXX矿区金矿选区评价》项目申请书,经过国土资源部组织专家评审,同意该项目列为2011年国外矿产资源风险勘查专项资金项目,并于2011年11月4日下达了2011年国外矿产资源风险勘查专项资金项目计划的函,项目编码为xxxxxxxxxxx,其总资金为xxxx万元,自筹资金xxxx万元,中央财政拨款xxxxx万元。

参见附件3。

根据国土资源厅发[2011]7号文“国土资源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关于组织申报2011年国外矿产资源风险勘查专项资金项目的通知”精神,为合作勘查开发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矿区金矿,催xxxxxxxxx公司于xxxxxxxxxxxxxxxx公司签订了协议,共同申报“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区金矿选区评价”项目。

据甲乙双方初步协商,甲方xxxxxxxxxxxxxxxx有限公司(Pxxxxxxxxxxxxxxxx)占xxxxxxxxxxxxxxxx金矿探矿权股份的30%,享有合作勘查开发xxxxxxxxxxxxxxxx矿区30%的股份权益;乙方以勘查技术、专业地质技术人员作为出资条件,同时投入70%的勘查资金,占探矿权股份的70%,享有上述合作勘查开发矿区70%的股份权益。

1、总体目标以金矿为主攻目标,在系统收集工作区内地质、矿产等资料基础上,通过地质、物化探等手段,大致查明区内成矿地质条件,圈定物化探异常,配合地表工程揭露,初步了解矿体地表分布情况,研究矿化富集规律,提供可供进一步工作的选区,开展进一步勘查工作。

同时,评价工作区镍等的找矿潜力。

2、具体任务(1)开展全区1∶1万地质测量、激电中梯剖面测量,基本查明金矿成矿地质条件,圈定物探异常及矿化有利地段。

(2)利用槽探、浅井等山地工程,揭露和发现矿(化)体的矿化特征和深部延伸情况,验证物化探异常区;大致查明矿权区内金镍矿的成矿地质条件、矿体特征、矿石质量、找矿标志及其资源潜力,为进一步开展预查提供工作依据。

二、完成的主要实物工作量1、工作布置根据xxxxxxxxxxxxxxxx矿区普查任务和矿区地质、地球物理特征,先期投入的工作有激电中梯剖面测量,线距xxxm、点距xxxm,后期根据激电异常投入了激电测深工作,具体工作部署见附图1—物探工作实际材料图。

2、测地工作(1)、基线测量按200×40的物探网,选择北东、南西两条基线共5公里,每条测线2端各打一个木桩,木桩标明点、线号,精确到2米。

(2)、物探网测量利用手持GPS仪在基线点上校准,然后每40米定出网点,精确到米,用红色旗帜标记,旗帜上标明点线号,实测量为54.3公里。

3、激电中梯(1)、严格按照《时间域激发极化法技术规范》(DZ/T 0070-93)进行野外施工,观测参数为视极化率和视电阻率。

(2)、工作仪器为中南大学研发的双频道轻便激电仪。

(3)、采用激电中梯长导线工作装置,工作网度为200米×40米,供电极距AB=1200米,观测极距MN=40米,观测范围不超过AB距离的三分之二地段。

观测点距为20米。

两个极距的接头部位至少重复了两个观测点。

4、激电测深(1)、严格按照《时间域激发极化法技术规范》(DZ/T 0070-93)进行野外施工,观测参数为视极化率和视电阻率。

(2)、工作仪器为重庆奔腾WDJS-2激电仪。

(3)、采用激电测深装置,最大的AB供电极距为2200米,保证勘查深度在400米以上,观测点距为40米。

5、任务完成情况根据物探勘查项目工作部署,野外工作从2011年04月15日开始,至2011年8月26日结束,历时51天。

2011年9-11月进入室内资料整理与报告编写工作。

野外物探工作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进行线距200m、点距40m的激电中梯剖面测量;第二阶段开展激电测深,对第一阶段发现的激电异常进行多方法查证。

本次工作具体工作量见表1:全区物探野外施工严格按《地矿部时间域激发极化法技术规范DZ/T0070-1993》执行。

工作中对发现的突变点、异常点、可疑点均进行了3次以上的重复观测,进行了3-5%的野外工作质量检查。

另外,由于测区地形复杂,悬崖极其发育,故丢点较多(具体丢点部位见附图1实际材料图),在今后使用本区激电剖面测量时应引起注意。

6、主要成果本次工作全面完成了设计规定的实物工作量,取得了较好的地质效果,达到了预期工作目的。

主要成果如下:(1)激电中梯剖面测量发现大范围低阻、高极化异常,推测异常与金属硫化物矿(化)体有关。

(2)激电测深追索了激电异常深部的分布形态,由深部异常能推断岩体深部构造的趋势形态。

7、工作质量评价为保证野外观测成果质量,主要通过三个方面进行保证。

首先对所有投入生产的仪器定期地进行了试验和评估,确保仪器读数的真实性;其次是对野外观测的可疑点、突变点、异常点均进行了三次以上重复观测采样,确保野外观测数据的可靠性;最后是对各项野外工作进行了3~5%的检查,统计各项工作精度,以评价本次工作的质量。

激电中梯、激电测深质量检查严格按照规范和设计的要求执行。

采用了“一同三不同”的方法,检查点分布均匀,以观测均方误差衡量观测精度。

三、工作进展与主要成果1、区域地质背景工作区位于xxxxxxxxxxxxxxxx,构造控矿作用强烈,矿产资源主要分布在板块及其过渡带里,从喜玛拉雅时期,板块间的俯冲碰撞造就了本区基本构造格局(典型的沟-弧-盆体系),从而形成北西向、北东向走滑调整构造骨架,板块间的相互作用,又导致物质的迁移和地壳结构的调整,伴生火山岩的喷发与侵入。

xxxxxxxxxxxxxxxx西部为火山-深成岩弧,中部为变质岩带,东部为蛇绿岩带。

1.1、地层xxxxxxxxxxxxxxxx处于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过渡带地层区,该地层区实际是三板块的汇聚区,以发育蛇绿岩套、古生代、古近系及新近系的构造混杂岩为特征。

中生界发育较全,厚数公里:上三叠统-白垩系主要为灰岩,上覆为蛇绿岩套,以超镁铁岩为主,大部分是橄榄岩,沿强烈变形带产出。

1.2、构造区内区域构造线多呈北西向,区域性断层主要有帕卢-科罗断裂(32号)和Matano断层(57号),帕卢-科罗断裂(32号)长度大于1000公里,走向NW,倾向NE.为地壳型左旋断裂(剪切型)。

水平断距大于7km,发育有断裂谷。

此断层向西北延伸,且与苏拉威西海沟交切。

主要活动时期为中新世和上新世。

Matano断层(57号)沿走向长度大于280米,走向NWW,倾向NNE,近直立产出,为左行平移断层,为中中新世基底断裂。

区域内金矿带的形成主要与区域性大断裂的走滑剪切和后期岩浆热液的充填叠加有关1.3、岩浆岩区域内岩浆岩以基性、超基性的侵入岩、喷出岩为主。

超基性岩主要在岛的中部及边缘呈北西向条带状与三叠系陆缘碎屑岩交替分带产出,单个岩体出露面积大者上千平方千米,小者几平方千米。

在超基性岩岩体的边缘地带有中酸性的闪长岩、辉长岩呈条带状侵入。

喷发活动始于古近纪始新世,具多期喷发,早期主要为玄武岩-安山岩的喷溢,中期出现大量火山碎屑岩和凝灰质沉积岩,晚期(第四纪更新世)以大量碱性岩喷发为特征。

包括花岗岩、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闪长岩,时代为古近纪渐新世-新近纪中新世。

铜-金、钼矿化与埃达克质的中酸性侵入岩有关。

区域上超基性杂岩体,主要由橄榄岩、方辉橄榄岩、辉长岩、蛇纹岩构成,这些岩石通常都有不同程度的蛇纹石化。

大部分超基性岩的顶部均不同程度的风化蚀变并发育有褐红色、紫红色粘土,缓坡丘陵地带岩体的顶部被厚层的红土风化壳覆盖。

在超基性岩岩体的边缘地带有中酸性的闪长岩、辉长岩呈条带状侵入为金矿床的叠加富集提供了条件。

1.4、矿产根据xxxxxxxxxxxxxxxx所处大地构造位置、区域地质背景、金属矿床(点)的分布规律、矿床成因、矿床类型及特点工作区位于xxxxxxxxxxxxxxxx的南端,该成矿带是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过渡带喜山期镍、金成矿区西太平洋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初步统计,该区带内拥有超大型矿床2个、大型矿床6个、中型矿床11个。

其中破碎蚀变岩型金矿大型1个、中型2个,金矿成矿背景优良。

各类矿床数量如统计表(表4)所示。

表4 苏拉威西成矿带各类矿床数量统计表xx由于地处赤道附近,区内气候炎热、湿润,雨量充足,生物化学风化作用强烈,成为区域内砂金矿床形成的有利条件。

2、地球物理特征根据此次收集的岩(矿)石测定的电性参数统计结果如下表:(1)砂岩、碎屑岩电性特征:极化率一般都不太高,在3%以内,而电阻率则较高,大部分几十(Ω·m)左右。

(2)片岩电性特征:本区片岩岩电性差异不大,极化率从4%~14%不等,电阻率在数百欧姆米,呈现中高极化,低阻特征。

(3)金属硫化物矿石电性特征:黄铁矿等金属硫化矿在区内在导电性和电化学活动性上与其围岩有明显的电性差异,为低阻高极化率。

因此,在金属硫化物矿床和矿化岩石上呈低电阻率、高极化率的异常特征。

3、异常的识别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并结合物性资料分析,印尼波恩巴那县巴巴尼亚矿区内砂岩、碎屑岩呈现低阻、低极化特征,不引起激电异常;片岩中常见褐铁矿化呈现中低阻、中高极化特征,是引起激电异常的主要原因。

3.1、激电中梯剖面测量激电中梯共观测有效物理点2652个,质量检查物理点93个,占总工作量的35%。

由视极化率平面等值线图并结合视电阻率平面等值线图,以视极化率ηs=4.5%为异常下限,异常带总体贯穿于整个矿区。

异常呈条带状分布,浓集中心大致可圈定4个异常,从北西到南东一次为C1、C2、C3、C4个异常区,以下就四个异常分别进行描述:C1异常:分布在测区北东角,43~51线、25~43号点之间,范围较大,往北西未封闭,视极化率值大部分在4%~6%之间,峰值在5.5%左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