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药厚朴的加工炮制研究

中药厚朴的加工炮制研究


图 1 以 PEG6000 为介质 的姜黄素滴丸
24g,硬脂酸镁 1.5g,4%淀粉浆 12g。采用湿法制粒,压片。姜黄
7.5g,淀粉 266.775g,硬脂酸镁 1.5g,4%淀粉浆 12g,制粒,装入
1 号胶囊。
2.4 不同制剂体外释药比较:按 2005 版中国药典之规定,采用
桨法,转速为 100r/min,温度为 37℃,1000ml 溶出介质。溶出介
材鉴别的主要依据。
1.5~3 厘米。颜色:表面黄白色或淡棕黄色。表面特征:有浅纵
2.7 气味:某些药材有特殊的香气或臭气,可直接嗅闻,或在折 沟及斑状淡棕色残留栓皮;有时可见膨大的节,每节有一枝
断、破碎、搓揉时进行,有的可用热水湿润后检查。例如木香有 痕。质地:坚硬而轻,不易折断。断面:横断面皮部狭窄,黄白
1.79
1.55
1.68
结果可见,以 PEG6000 为分散
介质的滴丸药物含量最大,说明在
制备的过程中,姜黄素损失最小。观
察滴丸外观,与其他滴丸相比较,以
PEG适中,
圆整度好,照片见图 1。 2.3 姜黄素片剂及胶囊剂的制备:姜 黄 7.5g,淀粉 266.775g,微晶纤维素
滴丸中姜黄素含量的测定:分别取一滴丸称重,置于 10 ml 容量瓶中,用无水乙醇定容。测定姜黄素浓度,计算滴丸中 姜黄素含量,结果见表 1。
表 1 不同分散介质姜黄素滴丸中姜黄素含量
载体材料 PEG2000 PEG4000 PEG6000 PEG10000 PEG20000
含量(%) 1.64
1.67
种药材都有其一定的药味,一旦药味发生改变,要考虑到品种
可以说,性状鉴定是一种简便而迅速有效的鉴定方法,在
和质量的问题。
中药的鉴定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是不可缺少的鉴定方法。
2.8 水试:利用某些药材在水中有各种特殊变化的特点,可作 参考文献
为鉴别依据之一。例如红花用水泡后,水变为金黄色,花不褪 [1]李建民.天然药物学基础.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
强烈的香气;白鲜皮具有羊膻气;薄荷的叶揉搓时有特异的清 色,薄而质松如软木,木质部宽广,黄色,质硬,导管孔洞整齐
凉香气。味不仅是鉴别药材的依据,有时还是衡量质量的标准 排列呈车轮状,与类白色的射线相间呈蜘蛛网形,如一端吹
之一,如乌梅、木瓜以味酸为好;甘草、党参以味甜为好等。每 气,则畅通无阻,故名“木通”。髓部不明显。气味:气微,味苦。
厚朴是我国特有的药、材兼用树种,进行科学地加工和炮 制,提高利用率,对于提高药品质量,减少资源浪费是十分有 效的途径,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证厚朴资源的连续开发和 利用。 参考文献 [1]肖培根,杨世林.药用动植物种养加工技术.中国中医药出版 社.2001. [2]曾 诠,宋学华,张泉,等.厚朴及炮制品中厚朴酚与厚朴酚含量 测定.中草药,1996,27(1)∶11-13. [3]王月敏,于少君,邹桂新,等.厚朴炮制方法比较及其炮制意义 研讨.中药材,1992,15(12)∶34-36. [4]战洁.HPLC 法测定 7 种不同方法炮制的厚朴中厚朴酚的含 量.中成药,1993,15(12)∶20.
干,再用甑子蒸软后,即行卷筒。大的卷成两卷,小的卷成单 统计,历代厚朴的炮制方法有 14 余种之多,但仅姜制被沿用
卷。卷好后用稻草捆紧两端,把两端用刀截齐,晒干。晒时晚上 下来。宋代《本草衍义》中记载“不以姜制,则棘人喉舌”,另《汤
收回后要架成“井”字形,使其易通风。
液本草》中“如腹胀,用姜制厚朴”。可见姜制的妙用。
* 江苏省仪征市中医院(211400) 2009 年 3 月 8 日收稿
紫苏、生姜煮:厚朴 500g,苏叶 400g,生姜 80g,或苏叶 50g,生 姜 100g。取原药材,加清水浸 3~6 小时,放铜锅内加苏叶、生
(下转43页)
2009 年 5 月
43
的姜黄素乙醇溶液各三份,分别测定吸光度,高、中、低三种浓 度 RSD 值分别为 0.24%、0.64%、0.25%。 2.1.3 回收率的测定:取样品液六份,分别精密加入不同量的姜 黄素标准品,测定姜黄素浓度,计算回收率。平均回收率为 97.68%,RSD 值为 0.74%。 2.2 姜黄素固体分散体的制备工艺:分别称取 0.2g 姜黄素,9.8 g 聚乙二醇(2000、4000、6000、10000、20000)装入小烧杯中,于 KQ-100 型超声波清洗器中加热、熔解、消泡后,倒入自制简易 滴丸装置进行滴丸(70℃左右),滴入冰煤油中冷却,取出滴丸 于培养皿中,用滤纸吸干表面残留煤油,密封避光放置。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0979(2009)05-0048-02
厚朴为木兰科植物厚朴或凹叶厚朴的干燥干皮、枝皮及 栓皮层,要求下刀轻重适度,刮皮均匀,刮净。③浸润:将刮好
根皮。厚朴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主产于四川、湖北、浙江,福 的厚朴竖放在 5cm 深的水中,两头分别浸润软后取出。④修
建、江西、湖南等地亦产。厚朴有燥湿消痰、下气除满的功效。 头:用月芽形弯刀将浸润的厚朴修平整,然后用红线将两端扎
三种姜制品姜汁浸、姜汁炒、姜汁煮的浸出物均有不同程 度增加,说明姜制有利于成分溶出。实验证明[3],姜制后挥发油 成分增加,顺序为:姜汁炒>姜汁浸>姜汁煮>生品;对无机元素 进行了测定,结果厚朴姜制后铜、锌增加,增加顺序为姜汁浸> 姜汁炒>姜汁煮>生品,所以在选择炮制方法时应首选姜汁浸
与姜汁炒,但也要区别对待,不能机械套用。在姜炒中,姜汁与 厚朴比例为 1∶10 且程度为炒干为最佳姜汁浸中姜汁与厚朴比 较为 1∶10 的配量为最佳。另外厚朴经水浸泡时间越长,厚朴酚 含量越低[4]。 4 小结
DOI:10.16040/15-1101.2009.10.055
48
内蒙古中医药
断,断面显粉性。
否则为伪品;丁香萼管放入水中垂直下沉直立水中等。
2.6 断面:包括自然折断面和切断面
2.9 火烧:某些药材用火烧能产生特殊的气味、烟雾、响声、颜
2.6.1 观察药材自然折断时的现象:如有无粉尘飞扬、响声、折 色等现象,可作为鉴别依据之一。例如马勃置火焰上,轻轻抖
1.2.2 精加工:肖培根等[1]按特殊要求或出口规格进行的加工分 2.2.2 制厚朴:①紫苏、生姜炒:厚朴 500g,紫苏 50g,姜汁 50~
以下五步进行:①选料:挑选外观完整、卷紧实,未破裂,皮质 100g。取紫苏加水 750g,煎取 600g,与厚朴拌匀,待汁尽,再以
厚、长度符合要求的厚朴。②刮皮:用刮皮刀刮净表面地衣与 鲜生姜自然汁同拌,使吸尽,再用微火炒焙至略焦黄为度。②
在风干期间要经常上下内外翻动,加速风干,切忌阳光曝晒或 用微火炒至姜汁干即可。或取厚朴片炒热或炒至微焦,喷入姜
堆放在地上。阳光暴晒,厚朴油分香味易走失也易破裂,堆放 汁拌匀,再炒干即可。③姜汁煮:厚朴 5kg,姜 250g 或 275g 或
在地上易还潮生霉,而室内阴干则油足,味香,质好。
500g。取厚朴用姜汤煮至水干,放冷闷润后切丝晒干。
(上接48页)
姜,加水漫过各药,煮 8 小时,用余火闷 16 小时取出,刮去粗 皮切片,再取滤去苏叶、生姜后的药汁,浇拌厚朴片,待吸干后 晒干。或取厚朴加苏叶、生姜及水共煮 8 小时,闷 1 夜,取出摊 冷,纵截成 33mm 长条,再横切 3.3mm 宽丝即可。 3 不同炮制品有效成分含量比较
据报道,在相同的实验条件条件下,对姜汁浸、姜汁炒、姜 汁煮三类炮制方法的炮制品与生品进行了对照测试,主要成 分厚朴酚与和厚朴酚的含量有差异。姜汁炒的炮制品中,以 10%姜汁炒干、10%姜汁炒微焦两种炮制品中酚性成分含量较 高;姜汁煮和姜汁浸的炮制品中分别以 10%姜汁煮、10%姜汁 浸两种两种炮制品中酚性成分含量较高,质量较好。各种炮制 品中厚朴酚与和厚朴酚的含量均小于生品中的含量[2],但姜汁 在各种方法中占首位,顺序为生品>姜汁浸>姜汁炒>姜汁煮。
断的难易等,以及折断面是否平坦、纤维性、颗粒性、裂片状、 动,可见微细火星飞扬,熄灭后产生大量浓烟;降香点燃则香
层状、胶丝等情况。此法主要用于皮类、根和根茎类、茎木类、 气浓烈,燃时有油流出,烧完留有白灰;血竭放在纸上,下面用
厥类药物的鉴别。例如杜仲容易折断,折断面连有细密、银白 火烤,熔化后色鲜红如血而透明,无残渣等。
1.2 浙朴加工
状。或取原药材洗净蒸透,切 1.7mm 厚的片晒干,另取生姜打
1.2.1 产地加工:厚朴采收后应及时加工,在通风的屋内或草棚 烂加水去渣留汁,拌入厚朴片内,至吸干为度。②姜汁炒:厚朴
内,离地 1m 高搭一架子或用楼板,按不同规格分别堆放风干。 50kg,姜 1.5~2.5kg 或 5~7.5kg。取生姜加水捣汁,与厚朴拌匀,
1.1.2 兜朴:水烫和“发汗”方法与筒朴一样,只是卷筒时卷成单 2.2 现代炮制
卷,卷后用稻草捆住中部,再行晒干即成。
2.2.1 姜厚朴:①姜汁浸:厚朴 5kg,姜 0.5~1kg。取捆好的厚朴,
1.1.3 根朴:可不经“发汗”,晒干即成。
竖立盆中,从两端反复淋润热姜汁,至润透,闷 1 天,卷紧成筒
图 2 姜黄素固体分散体、片剂及胶囊剂体外累计释放率-时间曲线 姜黄素固体分散体能够显著提高姜黄素的溶解度,片剂、
胶囊剂及固体分散体释放达平衡时分别释放 14%、16%、79%。 3 讨论
有报道,姜黄素不易制备成片剂、胶囊剂以及注射剂等普 通制剂[4]。由于姜黄素为水不溶性物质,姜黄素制剂的溶出度 小,吸收差制约着其制剂的发展。固体分散体能够提高难溶性 药物的溶解度[5],作者利用 PEG 为载体,制备了姜黄素滴丸,并 比较了各种剂型的体外药物释放,姜黄素固体分散体能够显 著提高姜黄素的溶解度。由于药物在动物体内的分布与代谢 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姜黄素滴丸的体内代谢过程有待于 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鲍英华.姜黄素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儿科分册,2003,30 (5):254-256. [2]韩刚,张义春,刘士勇.姜黄中姜黄素含量测定方法的比较 [J].西北药学杂志,2005,20(2):15-16. [3]韩刚,韩学成,张卫国.表面活性剂提高姜黄素提取率的研究 [J].中成药,2004(4):269-271. [4]谭俊,蔡卓凡,王诗明.姜黄素制剂稳定性实验研究[J].中药 材,2002,25(8):585-586. [5]张惠平,向大雄,罗杰英,等.固体分散技术在药剂学中的研 究进展[J].中国药学杂志,2007,42(11):807-81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