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妊娠合并贫血病人的护理

妊娠合并贫血病人的护理

妊娠合并贫血病人的护理贫血是妊娠期最常见的合并症,属高危妊娠的范畴。

由于妊娠期血容量增加,而其中血浆的增加比红细胞增加相对的多,因此血液被稀释,产生生理性贫血。

贫血在妊娠各期母儿均可造成一定危害,在贫血严重的国家和地区,是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引起贫血的原因可因脾胃虚弱,消化不良以致摄入的铁、叶酸、维生素B12等造血物质缺乏,或因平素月经过多或寄生虫病、或消化道的慢性失血所致。

一、贫血对妊娠的影响:1.对孕妇的影响:①孕妇的抵抗力低下。

②对分娩、手术、麻醉的耐受力低下。

③并发症发生率增高。

④感染。

孕妇因重度贫血会引起贫血性心脏病,贫血也使孕妇抵抗力降低,故在妊娠期、产时或产后易发生其它炎症。

故应积极预防和治疗贫血。

2.对胎儿的影响:轻、中度贫血对胎儿影响不大,重度贫血时可造成胎儿生长手限、胎儿窘迫、早产和死胎。

二、诊断标准:孕妇外周血血红蛋白<110g/L及血细胞比容<0.33为妊娠期贫血。

我国多年来一直沿用的标准是血红蛋白<100g/L、红细胞计数<3.5x1012/L或血细胞比容<0.30.妊娠期贫血的程度一般可分为4度,轻度:RBC(3.0-3.5)x1012/L,Hb91-100g/L;中度:RBC(2.0-3.0)x1012/L,Hb61-90g/L;重度:RBC(1.0-2.0)x1012/L,Hb31-60g/L;极重度:RBC≤1.0x1012/L,Hb≤30g/L。

三、分类:缺铁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和再生障碍性贫血。

四、缺铁性贫血是妊娠期最常见的贫血,占妊娠期贫血的95%。

1、发生机制:铁的需要量增加是孕妇缺铁的主要原因。

引起妊娠合并缺铁性贫血的原因很多,常见的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①妊娠期需铁量增加而补充不足。

胎儿发育需要大量的铁,产时失血、产后哺乳的丢失,加上孕期胃酸分泌减少铁的吸收率降低,如补充不及时或不充分,可发生贫血。

双胎妊娠也是贫血常见的原因。

②寄生虫病。

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在某些热带国家或地区,寄生虫引起的妊娠期贫血非常严重。

特别是孕妇患钩虫病,可因失血过多而造成严重贫血。

③慢性感染及患有肝肾疾病等。

如泌尿系统感染,不仅影响红细胞的产生、寿命,还影响其破坏后再利用而抑制机体利用储备铁的能力。

④其他可加重缺铁的情况有慢性失血、妊娠呕吐或慢性腹泻、双胎、铁质吸收不良、偏食等。

2、诊断依据:①病史:既往有月经过多等慢性失血性疾病史;有长期偏食、孕早期呕吐、胃肠功能紊乱导致的营养不良等病史。

②临床表现:.贫血轻度可无明显症状,重者可面色苍白,头晕,心悸,气短,疲乏无力,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皮肤粘膜苍白,皮肤毛发干燥,指甲薄脆以及口腔炎、舌炎等。

③实验室检查:(1)血象:外周血涂片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RBC<3.5x1012/L,Hb<100g/L;血细胞比容<0.30,红细胞平均体积(MCV)<80fl。

而白细胞及血小板计数均在正常范围。

(2)血清铁浓度能灵敏反映缺铁情况,正常成年妇女血清铁为7-27ummol/L,若孕妇血清铁<6.5ummol/L,可诊断为缺铁性贫血。

(3)骨髓象。

3、治疗:治疗妊娠合并缺铁性贫血时,以补铁补血为主要治疗原则,可参考下面的治疗方法:(1)补充铁质一般口服铁剂治疗,绝大多数效果良好,而且此方法简便、安全,价格低廉。

不同剂型有各自的治疗用量,但常用标准剂量为每天150~200毫克。

口服铁剂治疗应尽早开始,单纯缺铁性贫血经治疗2周后,血细胞比容及血红蛋白浓度升高,并继续上升,可于4~6周后逐渐恢复正常。

严重贫血7~10天后网织红细胞可上升6%~8%,说明治疗有效,若3周后,仍不见网织红细胞或血红蛋白上升,应确定诊断是否正确,查明原因并予以纠正。

注射铁剂疗效不一定快,主要优点在于能短期内补铁,但偶可引起致命性变态反应,应严格掌握,肌注时局部疼痛明显或有恶心、呕吐、头晕、腹泻时,应停止注射。

治疗孕妇贫血时给予足量叶酸及其他维生素,可促进铁剂吸收。

铁之缘片含有乳酸亚铁、阿胶、富锌蛋白粉等成分,补血效果较佳。

(2)输血除非有血容量不足的现象,或严重贫血要接受手术时,一般不需要输血。

严重缺铁性贫血可引起某种程度心功能不全及病态血容量过多现象,对于此类患者,在极为小心谨慎的情况下,可采取少量多次输血的方式,速度宜慢,并应预防输血反应。

(3)产时处理分娩时应尽量减少出血,防止产程延长、产妇疲乏及产后出血,必要时可阴道助产以缩短第2产程。

对待产后出血,由于其贫血的特殊性,应当高度重视,必要时及早输血。

分娩过程注意防止感染,产后可短期应用抗生素。

另外,贫血极严重或有其他并发症,如心血管病变者不宜哺乳。

4、预防:避免妊娠合并缺铁性贫血,可在妊娠期进行预防,预防一般从怀孕12~16周开始到哺乳期应补充铁剂,剂量、途径与贫血程度相关。

维生素C、稀盐酸有利于铁的吸收,应同时补充。

如补铁后改善不明显可加入氨基酸,可通过食物中增加蛋白质及新鲜蔬菜的方法进行补充。

注意饮食多样化,有助于各类营养物质的吸收利用。

有些影响铁吸收和加剧铁消耗的因素应及时纠正,如胃肠系统疾病及慢性感染、血液丢失等。

另外有一些生活的细节应当注意,如铁锅炒菜有利于铁吸收;服铁剂时禁忌饮浓茶;抗酸药物影响铁剂效果,应避免服用。

五、病例报告:患者,刘卿,女,26岁,主因孕足月第一胎,无腹痛,未见红及破水于2009年7月15日12:10分入院。

1、入院评估:T36.7℃,P90次∕分。

R20次∕分,BP120∕71mmHg,精神可,四肢活动自如。

胎心144次∕分,无宫缩。

2、入院诊断①宫内孕40周第一胎枕左前②妊娠合并贫血3、入院实验室检查:血常规:RBC3.33 x1012/L,Hb91g/L,HCT:26.4%,MCV:79.4fl.尿常规:蛋白(一),尿白细胞(2+)。

凝血四项在正常范围。

4、入院治疗:吸氧30分钟日两次,多普勒听胎心每4小时一次,多糖铁胶囊1粒口服日一次。

于2009年7月16日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术,术后给予输液加消炎、促子宫收缩药物治疗。

现病人情况(略)。

六、常见护理问题包括:①活动无耐力;②有外伤的危险;③有胎儿受伤的危险;④有感染的危险。

活动耐力:相关因素:贫血,妊娠后期子宫增大,负担加重。

主要表现:活动持续时间短暂,活动后感心悸、气促。

护理目标:病人能够保持良好的活动水平,活动耐力增加。

护理措施:提供安静的休息环境,保证病人睡眠充足。

护士操作做到四轻病人睡觉时协助放下窗帘。

嘱病人进食高热量、高维生素、高蛋白、含铁丰富的食物,如鱼、瘦肉、动物肝、菠菜等食物。

嘱病人多卧床休息,适当减少活动量,外出检查可给予轮椅协助。

将呼叫器和日常生活用品放在伸手可及之处,以便于拿取,并及时应接红灯。

协助病人做好生活护理,如入厕、洗漱等。

重点评价:病人的生活护理是否得到保证。

有外伤的危险:相关因素贫血引头晕眼花、疲乏无力。

主要表现:病人在下蹲、起立时头晕而摔倒,病人在体位突然改变时(起床、转体、站立)因头晕而摔倒,病人在活动时可因头晕而摔倒。

护理目标:病人不发生摔倒、摔伤。

护理措施:介绍病室环境,让病人能很快适应;保持周围环境中没有障碍物,以降低受伤的危险。

保持在面清洁、干燥,预防病人摔倒,嘱病人穿防滑且适于走路的鞋子。

嘱病人活动时有人陪伴。

加强巡视,及时发现并满足病人生活需要。

指导病人坐起或站起时动作要慢,以防体位性低血压发生。

嘱病人如有头晕则不要下床;如行走中出现头晕,应及时扶物站立或蹲下,以防摔倒。

教会病人自测脉搏,如活动后脉搏大于100次/分,须及时休息并给予吸氧。

遵医嘱抽查血红蛋白,以指导临床用药和评估病人活动量的多少。

重点评价:监侧病人贫血有否好转,环境中可引起外伤的危险因素有否解除。

有胎儿受伤的危险:相关因素母体贫血,血红细胞数减少,血氧含量不足,致胎儿宫内缺氧。

,母体贫血,胎儿宫内发育迟缓。

主要表现:胎儿发育迟缓,胎动异常(频繁或减少)、胎心音异常(减慢或加快),早产、死胎。

护理目标:使胎儿受伤的危险性降低。

护理措施:积极纠正母体贫血,遵医嘱给予铁剂治疗,并观察药物疗效,向病人介绍饮食治疗贫血的作用,纠偏食习惯,或请营养师为病人制定食谱。

重度贫血者,遵医嘱给予少量多次输血,并观察有无输血反应。

教会病人自计胎动次数,每天3次,每次数小时,发现异常,如胎动频繁或减少,应及时报告医师。

密切观察胎心音,听胎心音每6小时1次,出现异常,如胎心音<120次/分或>160次/分,应及时处理。

嘱病人多卧床休息,取左侧卧位,给予吸氧1小时,每日用3次,以增加胎儿的血氧供应。

临产后密切监测胎儿对宫缩的耐受情况。

分娩时做好新生儿抢救准备。

重点评价:监测胎儿宫内发育情况,观察胎心音、胎动及胎儿对宫缩的耐受情况。

]有感染的危险:相关因素贫血使机体抵抗力降低。

主要表现:病人易患感冒,牙龈出血及局部口腔粘膜红肿,产后可发生会阴切口感染、发热,白细胞计数增高。

护理措施:保持环境清洁、空气新鲜,每天打开门窗通风3次,每次半小时。

注意保暖,避免受凉。

保持口腔卫生,饭前、饭后漱口,睡前、晨起刷牙;口腔有出血时,应使用软毛牙刷。

做好皮肤护理,经常用温水擦澡,保持皮肤清洁。

做好会阴护理。

勤换内衣裤。

产后用0.1%新洁尔灭棉球抹洗,每天2次,垫消毒卫生巾,每次大小便后用温开水清洗。

如有伤口,嘱其健侧卧位,以免恶污染伤口。

腹部有伤口,应注意保持伤口敷料干燥,伤口换药时严格无菌操作。

遵医嘱给予抗生素治疗,以预防感染。

每天测体温3次,如有发热,及时通知医师。

遵医嘱抽血查细胞。

重点评价:观察体温、血白细胞的变化情况,观察有无局部或全身感染征象。

七: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和再生障碍性贫血(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