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4年水稻主推技术—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

2014年水稻主推技术—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

2014年水稻主推技术—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1 精确定量栽培技术主要特点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由全国著名水稻栽培专家凌启鸿教授及其团队创立。

其理论与技术体系包括三个部分:水稻生长发育诊断指标定量化、高产群体质量指标定量化和栽培技术定量化。

在水稻生长规律方面,用“叶龄模式”将生育进程在时间上精确定量;用群体质量指标理论将高产群体的空间结构和各生育阶段的发展指标作精确定量;在栽培技术上,围绕构建高产群体各生育阶段适宜的生长指标,针对不同栽培条件,对密、肥、水等主要调控技术进行精确定量。

总体技术思路:以水稻高产群体的各项指标值为目标,通过叶龄诊断对各器官的生产作定时、定向、定量调控,保证高产群体的最终形成;用壮大个体去发展群体,走“小群体、壮个体、高积累”的栽培途径,促进有效生产,控制无效和低效生产;用稳定适宜穗数,控制高峰苗,提高成穗率攻取大穗的策略,夺取高产优质高效。

其关键技术定量方法:一是根据品种主茎总叶片数、伸长节间数和播种期预计主要生育期叶龄期和日期。

二是根据品种特性和目标产量的穗粒重构成确定有效穗。

三是根据种植品种预计主茎总叶片数和伸长节间数、有效穗数和移栽叶龄确定基本苗。

四是根据品种类型、目标产量和土壤供氮能力确定总施氮量。

五是根据前氮后移原理和叶龄模式确定前后肥比例以及氮肥施肥时期和数量。

六是根据预计穗数及够苗期和成穗率确定搁田时苗数及其叶龄期。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是以“适宜的最少作业次数,在最适宜的生育时期,用最适宜的物化技术数量”,达到水稻生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综合目标。

我省于2009年从江苏引进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在生产上示范与应用取得预期效果。

其主要特点或优势在于:一是用叶龄模式概括了水稻一生在器官建成、叶片生长等方面基本特征,提出了高产群体空间结构和各生育阶段的群体发展指标和构建高产群体的技术指标和方法,是一项增产技术。

据2009-2011年56组同田大区对比试验,精确定量栽培平均亩产公斤,比对照增产公斤,增幅为%。

近年,全省各地应用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出现大批亩产800公斤以上百亩示范方和亩产900公斤以上高产田。

二是按水稻高产形成规律确定并量化技术措施,用种、施肥、灌溉等物化投入适时适量,是一项节本技术。

三是生育指标量化、群体质量指标量化、栽培技术指标量化,能减少生产中的盲目性,弥补农技推广部门较难开展施肥等试验研究、主要凭借经验指导生产的不足,增强技术措施的准确性,提高实现目标高产的可靠性。

应用该项技术,农技人员在指导生产时更有信心更有把握,更有利于促进水稻生产大面积平衡增产。

2 水稻生育进程的定量叶龄模式水稻的出叶(心叶)与分蘖、发根、拔节和穗分化之间存在一一对应的同步、同伸关系。

如出叶与分蘖具有N-3的叶蘖同伸规则,即只要条件(如温度、水分、氧气、光照、植株含氮量等)满足,主茎第4叶抽出至拔节期前,每张叶心叶抽出,都会在下方第3叶的叶位发生分蘖。

叶蘖同伸规则也存在于分蘖茎出叶与分蘖之间。

水稻主茎总叶龄(N)和伸长节间数(n)均相同的品种,在任何一个相同叶龄期,各部器官的生长和发育阶段均完全相同。

因此,可按主茎总叶龄(N)和伸长节间数(n)将水稻品种分类,N和n均相同的品种,归纳为同一类叶龄模式类型,并可用叶龄指标值对稻株的生育进程作出正确的诊断。

生产上,对地上部生长诊断最关键的叶龄期有三个。

三个关键叶龄期拔节(第一节间伸长)叶龄期:主茎基部第一节间伸长与出叶的关系,用通式N-n+3叶龄期,或用n-2的倒数叶龄期表示。

例如主茎17叶、6个伸长节间的品种,拔节期的叶龄期为17-6+3=14;用n-2表示为6-2=4,即倒数第4叶出生期。

17叶品种的倒4叶,即14叶,用△14符号表示。

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当母茎生长进入拔节期时,稻株的养分供应集中转向茎和穗的形成,而输向分蘖的养分大量减少,一些尚未形成较发达自身根系的分蘖成为无效分蘖。

根据主茎拔节期(N-n+3)具有4叶(3叶1心)的分蘖有较多的自身根系、能独立生活、成穗可靠性大的原理,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应为N-n(主茎叶龄期-伸长节间数)叶龄期。

经生产验证,因品种伸长节间数的不同,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通式略有差异。

(1)主茎伸长节间(n)5个以上、总叶龄(N)14片以上的品种,中小苗移栽时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通式为N-n叶龄期,大苗移栽(8叶龄以上)时为N-n+1叶龄期。

以17叶6个伸长节间的品种为例,中小苗移栽时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为17-6=11,用符号○11表示;大苗移栽时为17-6+1=○12。

(2)伸长节间数(n)4个以下,总叶龄(N)13以下的品种,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为N-n+1叶龄期。

以11叶、4个伸长节间的品种为例,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为11-4+1=○8。

穗分化叶龄期:水稻幼穗分化开始于倒数第4叶抽出一半时,品种间极为一致。

穗分化过程通式可概括为叶龄余数(倒4叶后半期)—破口期,经历5个时期:叶龄余数-(倒4叶后半期)——苞(穗轴)分化期叶龄余数-(倒3叶出生)——枝梗分化期叶龄余数-(倒2叶到剑叶露尖)——颖花分化期叶龄余数-0(剑叶抽出)——花粉母细胞形成及减数分裂期叶龄余数0-破口——花粉充实完成期表1 三个关键叶龄期汇总表6个伸长节间17叶品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12 13 △1415 16 17 孕穗5个伸长节间17叶品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13 14 △1516 17 孕穗4个伸长节间11叶品种 1 2 3 4 5 6 7○89 △1011 孕穗苞分化期枝梗分化期颖花分化期花粉形成及减数分裂期花粉充实完成期注:以6个伸长节间17叶品种、5个伸长节间17叶品种和4个伸长节间11叶品种为例3 高产水稻各生育阶段群体质量指标高产途径和茎蘖动态必须在适宜基本苗基础上,促进有效分蘖,群体应在N-n(或N-n+1)叶龄期之初或之前够苗,够苗后要及时控制无效分蘖;在拔节叶龄期(N-n+3)达高峰苗期,高峰苗为预期穂数的~倍(粳稻)和~倍(籼稻);此后分蘖逐渐下降,至抽穗期完成穂数,抽穗期群体中存活的无效分蘖应在5%左右。

把茎蘖成穗率提高到80~90%(粳稻)和70~80%(籼稻),主攻大穗,结实率提高到85~90%以上。

群体叶色“黑黄”变化在有效分蘖期(N-n以前),为促进分蘖,群体叶色必须显“黑”,叶片的含氮率在%左右(3%~4%),反映在叶片间叶色的深度上是顶4叶(从顶部伸出叶起往下数第4叶)深于顶3叶(顶4﹥顶3)。

到了N-n(或N-n+1)叶龄期够苗时,叶色应开始褪淡(顶4=顶3),叶片含氮要下降为%(粳稻)和%(籼稻),可使无效分蘖的发生受到遏制。

到了无效分蘖期至拔节期,即N-n+1(或N-n+2)叶龄期至N-n+3叶龄期,为了有效控制无效分蘖和第一节间伸长,群体叶色必须“落黄”,顶4叶要淡于顶3叶(顶4﹤顶3),叶片含氮率下降至%以下,群体才能被有效控制,高峰苗少,通风透光条件好,碳素积累充足,为施氮肥攻大穗创造良好的条件。

此期群体叶色若不能正常落黄,必然造成中期旺长,带来中后期生长一系列的不良后果。

到了促穗期,为了促进颖花分化攻取大穗,从倒2叶龄开始直至抽穗,叶色必须回升至显“黑”,顶4顶3叶色相等(顶4=顶3),叶片含氮率回升至%(粳稻)和%(籼稻)。

碳氮代谢协调平衡,有利于壮杆大穗的形成。

此期叶色如不能回升,则穗小、穗少(部分有效分蘖叶龄发生的分蘖,因缺肥而死亡)。

此期如叶色过深(顶4﹥顶3),仍会造成茎叶徒长,结实率低,病虫害严重。

抽穗后的25天左右期间,叶片仍应维持在%(%)的含氮率,使叶片保持旺盛的光合功能。

以后下部叶片逐步衰老,至成熟期,植株仍能保持1~2片绿叶。

群体叶色黑黄变化叶龄节奏的规律是很严格的,扰乱了这个规律就不能高产。

是精确定量栽培必须掌握的原理和诊断指标。

严格掌握封行的叶龄期高产田的最大适宜叶面积应在孕穗期达到,群体在叶龄余数为0(剑叶全展)的孕穗期适时封行,抽穗期单茎保持具有和伸长节间数相等绿叶数。

这样,一方面可使抽穗后群体叶面积能截获95%的阳光辐射,充分利用光能;另一方面,使群体在拔节至抽穗期间,植株中、下部有充足的受光条件,保证上层根(最上3个发根节位根系,是水稻生育中、后期的主要功能根系)充分发根生长和壮秆大穗的形成。

而且孕穗期封行后,群体尚有5%的透光率,保证基部叶片的受光量在补偿点的2倍以上,以延长基部叶片的寿命和生理功能,保证根系活动有充足的养分供应。

群体到了孕穗期还不封行,说明群体过小,穗数不足,不能高产。

但如封行过早,亦不能高产。

因为拔节以后,上层根的发生和根系生长所需的有机营养主要由茎基部的2或3片叶供应,中上部叶片的光合产物主要输送到穗部,过早封行,会使植株基部叶片过早被荫蔽而死,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营养供应不足,造成群体根量少功能弱、茎充实度低、成穗率低等不良弊端,进而限制了抽穗后群体光合生产力的提高。

4 几项关键技术及其定量方法适期早播适期早播能适当延长生育期,增加光合产物积累,有利于构建高光效群体提高抽穗后光合生产能力;把抽穗和灌浆结实安排在最佳的温光生态条件时段有利于提高光合效率。

因此,应根据当地气候特点和品种生育期长短确定播种期并适期早播。

如单季晚稻高产栽培一般5月10日至6月5日播种,浙北直播栽培播种期最迟不宜超过6月10日,使粳稻在9月上旬抽穗,籼稻在8月下旬抽穗,在适宜温光条件下灌浆结实。

甬优12亩产900公斤以上应在5月5日至5月15日播种,浙北宜在5月10日前后播种。

稀播培育短龄壮秧培育壮秧的目标是移栽后根系爆发力强,缓苗期短,分蘖能按叶蘖同伸规则及早发生。

穗形大小,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秧苗是否健壮。

壮秧的形态指标:保持叶蘖基本同伸;秧苗茎粗、矮壮、老健,植株无病、生长均匀一致;叶片绿色、叶身短宽、挺拔不发披;基部叶片不枯黄;根系发达,短龄秧苗根粗、新鲜白色;中大苗白根多。

机插壮秧:叶龄~叶,苗高约12~13 ㎝,第1叶鞘高3 ㎝内,1 叶和2 叶、2叶和3叶的叶耳间距各1 ㎝左右,第3叶叶长8厘米左右。

不论是手插移栽稻、机插稻或塑盘穴播育苗,降低秧田播量、合理确定播种量都是培育壮秧的首要环节。

早稻机插播种量120~150克/盘,旱育秧100~125克/㎡,抛秧塑盘育苗50~60克/盘。

单季晚稻手插旱育秧每平米播种50-100克,机插杂交稻每盘播种50~70克,常规稻每盘播种80-90克。

单季晚稻和连作晚稻杂交稻常规湿润育秧每亩播种7~10公斤。

基质育秧要注意:基质装盘底土 20mm, 盖土 5mm;浇足头水;用较粗颗粒土盖种,防止出苗顶土现象;秧盘叠放竖芽出苗后移入大田培育秧苗;做好温度和水分调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