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集体备课活动记录长度单位认识米和用米
集体备课活动记录长度单位认识米和用米
第二层次,估计1米的长度,再用米尺量出物体的1米高,1米长,在黑板上画出1米长的线段,再让学生用自己的米卷尺,两臂伸开,看一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互相量身高,1米高在自己身体的什么部位,其目的是帮助学生建立1米的空间观念。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量出2米,3米的长度
第三层次,指导学生用米尺量较长的物体,由于距离比较长,所以采用小组合作测量的办法,帮助学生掌握测量要领。最后通过选择合适单位的方式,检查学生对米,厘米两个长度单位空间观念形成的程度。
小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结
认识长度单位“米”是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的基础上进行的。在实际生活中,学生接触“米”比“厘米”机会少,度量时也比较困难。教学一开始,在复习厘米的基础上,提出让学生测量较大的物体黑板的长度,学生用自己的刻度尺“厘米”去测量,非常不方便,使学生体会到需要较大的长度单位,从而引入新课。
学习新课分三个层次,首先认识米,通过看米尺,根据厘米和米的实际长度,研究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通过让学生在1米的直尺上,折尺上,和学生自己的卷尺上,找出1厘米,再数一数1米里有多少个1厘米,并通过1厘米,1米线段的对比,学生清楚地了解“1米=100厘米“,为熟记它们之间的进率提供鲜明的表象。
集体备课活动记录表(数学)
活动时间
2016.9.14
活动地点
二年级办公室
科目
数学
年级
二年级
课题
长度单位认识米和用米
主持人
张令凯
记录人
张令凯
主备人
胡士润
参加人员
张令凯胡士润张燕霞
学
情
分
析
二年级学生习惯于直观思维,喜欢动手操作。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并在学生认识“厘米”这一长度单位,并掌握了测量的方法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学生爱动脑动手的特性,来设计本课的教学。
教
材
分
析
这部分教材主要是帮助学生初步建立米的长度观念,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教材通过让学生用厘米尺量黑板,感到这样量要量很多次,太麻烦了,由此引出米尺,使学生切身体会到:量比较长的物体,用米作单位进行度量比较方便。然后教材借助米尺帮助学生建立1米的实际表象。如让学生用米尺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将两臂伸平,用米尺量出1米的长度。
教
研
纪
实
教
研
纪
实
胡士润:教材先通过让学生用米尺测量黑板的长度引入新的长度单位,接着用认一认,量一量,看一看,想一想等方法,让学生认识这些长度单位,理解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
张令凯:教材先通过让学生用米尺测量黑板的长度引入新的长度单位,接着用认一认,量一量,看一看,想一想等方法,让学生认识这些长度单位,理解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
张艳霞: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参与认一认、量一量、看一看、想一想、找一找等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分米、厘米、毫米的具体观念。
胡士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努力把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贯穿始终,运用观察、操作、讨论、归纳等多种教学方法,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在教学中,要准确把握知识的层次与深度,并让学生积极参与,自主探索,通过认一认,量一量,看一看,想一想等实践操作活动,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从而认识长度单位的具体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