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一、实习目的:1,通过此次实习,了解雷山自然景观,认证听老师讲解,学会描述一些地貌、地质、土壤的形态及特征,分析其成因,以及了解植物的垂直分布。
2,会习掌握地貌野外考察全过程的程序和方法,包括资料收集、野外观测、标本与样品的采集,野外地形图方向的辨别等3,最后,此次实习,达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培养我们的实践能力。
了解掌握有关一起和工具(罗盘,海拔仪等)的使用原理和方法二、雷山概况:1、自然地理概况:①雷山自然保护区位于贵州省黔东南州,雷山县城东北面。
距县城30公里,海拔2178米。
东经108°5’——108°24’,北纬26°15’——26°32’。
跨雷山、台江、剑河、榕江四县。
面积47300公顷,是贵州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于2000年5月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雷公山地处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分水岭地带,是清水江、都柳江主要支流的发源地,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重要维持者。
②雷公山保护区在大地构造上属于扬子准地台东部江南台隆主体部分之雪峰迭台供。
地层由下江群浅变质的海相碎屑岩组成,岩性主要为板岩、粉砂质板岩夹变余沙岩、变余凝灰岩,下部有千枚状钙质板岩和团块大理岩。
岩石是震旦纪的清水江群,板溪群沉积形成③雷公山保护区水文地质构造独特,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水资源的贮存条件特殊,大气降水,地表水及地下水循环交替环境比较和谐,水资源极为丰富,为动植物的生存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④雷公山保护区的气温年变化曲线与太阳总辐射的年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一年中一月份最冷,以七月份最热,相对湿度随海拔增高而加大,雷公山顶年均气温只有9摄氏度。
雷公山全境垂直气候差异明显,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
年平均气温为14-15摄氏度,“冬暖夏凉”是其主要的气候特征。
登临峰顶,可以观日出、佛光、云海......⑤雷公山保护区分布面积大的是黄壤,在垂直分布上从海拔150~1400m均为黄壤所覆盖,其次是山地黄棕壤,海拔1400~2000m为该土覆盖,分布较少的是山地灌丛草甸土和山地沼泽土。
土壤呈酸性反应,ph值在5左右,故土壤肥力水平是高的,宜林程度好,能满足发展杉木、秃衫等树种的需求。
⑥雷公山自然保护区植物保存完好,森林覆盖率高达90.7%以上,在已知的1390种植物中,有属中国特有的16种,被列为国家濒危、珍稀植物的有20种,如秃杉、红豆杉、种萼木、银杏、鹅掌秋、马尾树、榉木、楠木、水青树、金佛山兰等,是我国中亚热带一个极为珍贵的物种基因库。
2、人文地理概况:雷山县人民政府驻丹江镇,县总人口14.93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2.33万人。
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有苗族、水族等. 主要以苗族为主,特别是苗族传统的民族文化,古朴典雅,风情浓郁,富有极其深远的文化内涵,被誉为苗族文化中心。
这里,苗族建设、服饰、习俗、歌舞、乐器、工艺等仍保留着传统、古老、原汁原味的丰富文化内涵,是活生生的"苗族历史文化教科书"。
苗寨依山傍水而建,吊脚楼独具特色。
雷山县苗族有三大舞:铜鼓舞、木鼓舞、芦笙舞;有三大歌:苗飞歌、别福歌(苗族叙事史诗)、游方芦笙舞表演歌;三大节:爬坡节、吃新节、鼓藏(苗年)节;三大赛:斗牛、斗鸡、斗鸟;有三大传统手工艺:银饰、蜡染、刺绣。
走进雷山,你能见到唐代发型、宋时服饰、明清建筑、魏晋遗风,将领略一部浓缩的中国农耕文明发展史。
雷公山养育了各族儿女,雷山人民保护了雷公山。
三、地质:实习时间:2010.11.6.(一)在雷山县消防大队旁进行了实测地层剖面,实测处为震旦系(z)板溪群的变质岩,那时的动物主要是水母等破口动物门,但是那时的动物很少,因此就很少有动物的化石。
岩性有变余沙岩、变余含泥质沙岩和变余沙质泥岩。
1、测量前的准备工作,分为以下几组:1)、皮尺组,内容有:①皮尺,测量坡长度和方向,长度(要求测量的两人能相互看见,一般为100米,分为前后尺手,前尺手读南针,后尺手读北针,误差在30以内才正确,否则重测)②坡度(长管居中,通过罗盘的透明孔前后尺手相互能看见才读数)误差为最大10,不然重测。
2)、产状组,测岩层产状、断层产状、褶曲两翼的产状。
3)、分层及岩性组:进行岩性的分层,确定断层的位置和褶曲核部位置。
4)、记录组:记录上述各组上报的数据。
5)取样组、描述组(由于此次是野外实习,并非专业人士测量,故省略该组)。
2、测得相关数据:分为三段,第一段:①长度21m(0-21m),后手1760NW,坡度40,前手1750SE,坡度4.50②在11.5m处测得岩层倾向1760NW,倾角150NW,17m处倾向1670NW,倾角480NW③3处岩性有分层,分为1层和2层,1层和2层岩石分层界线位于17m处,在8m处有一断层,倾向3480NWSE,倾角51.50.。
第二段:①长度32m(21-53m),前手1600SW坡度3.50,后手1610NE,坡度30②14m处岩层倾向1360SENW,倾角340③岩性:全是変余沙岩第三段:①长度70m(53-123m ),前手1550SE ,坡度40,后手1560NW ,坡度4.50②54m 处岩层倾向1490SENW ,倾角30.50③32.5m 处是一个向斜核心区,其右边倾向1460SENW ,倾角330,左边倾向3260NESW ,倾角490④50m 处是核心部分,53m 处有一个断层带,是拖拉褶皱所形成的逆断层。
实测剖面大致示意图如下(一部分):(二)沿着实测剖面处的公路前行120m 左右,观察一个小山。
此处发现有赤铁矿,表示一个不整合面,具体是角度不整合,产状1120NW 。
含有石膏,上层的角砾岩为沙质胶结,属于第三纪的,有磨圆,分选性不好,和贵阳乌当的角砾岩相差不大,而下层是震旦系的。
上下岩层的交叉关系是:上下岩性的不同,颜色有紫红色、红色,也说明了赤铁矿是3+的铁。
氧化环境是陆相山间盆地沉积。
(三)继续绕道前行,来到河边公路桥旁,观察一个路边岀露岩层,经分析,此处地质年代为白垩纪茅台群,有钙质和铁质的胶结,成分与前面有差别,主要以石灰岩和白云岩为主,前面的角砾岩含石膏,此处不含石膏,含有方解石,这里的物质是从雷公山搬运而来,岩石的磨圆度不高,分选性不好。
四、 地貌:实习时间2010.11.5主要分析了山脊的成因:雷公山山脊是尖的,主要是冰山作用形成的,因为雷公山是第四系冰川的覆盖区,冰川有刨蚀作用,当冰川退化时所形成今天山脊的地貌形态,在第四系冰川时,在贵州同雷公山一起的冰川还有韭菜坪、梵净山,贵阳乌当。
另外,雷公山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主脊自北向南呈”S”行延伸,主峰海拔2178.8m 处震旦系浅变质岩广泛岀露,断层褶皱发育,以断块差异抬升为主的新构造作用强烈,河流深切、崩塌、滑坡及沟蚀等动力地质现象十分普遍,呈现出一派典型的构造侵蚀地貌景观。
雷公山主脊山峰海拔一般大于1800m ,主脊带两侧骤然降低,山岭海拔一般小于1500m ,但侵蚀沟谷强烈,悬崖陡壁山涧瀑布及溪流屡见不鲜。
该区地貌成因类型单一,是前震旦系浅变质岩石受构造强烈抬升及流水侵蚀切割而形成的侵蚀构造地形,主要山脊及部分山地斜坡地带,尚有长期遭受外营力综合作用而形成的侵蚀剥蚀地形。
再从山间的小路来看,多有河流谷地,物质常处于搬迁,推移、堆积而形成,是古河流发育而形成,由于地壳运动抬升使其成为山体,而河流则改道另流,属于流水地貌。
阶地表面还常遗留昔日谷底或河漫滩的沉积。
五、 土壤:实习时间2010.11.6.峡谷溪流在丹江镇附近实测了一段土壤剖面(如图),海拔874m ,北纬26023’,东经10804’:1、(1)、土壤剖面层次的划分(顶上建筑用土忽略不计),根据颜色,质地粗细情况及松紧度等划分,相关数据如下:第一层(0—85cm ):土壤黄棕色,颗粒小,粘性不大,水分较多第二层(85—140cm ):土壤颜色为黄色,颗粒较大,有砾石,粘性较大,水分稍润,有新生体的存在。
(2根系减少,颗粒逐渐减小。
2、另外还进行了一个建筑地旁土壤剖面的观察,谈论为什么土壤肥力上面比下面好?最主要的是生物植物的周期循环作用,土壤是覆盖在地球陆地表面上有肥力的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层。
在土壤上生长了各种植物,有乔木,灌木等,它们的落叶回归土壤,形成枯枝落叶层,为腐殖质的形成创造了条件,紧接着微生物开始繁衍,分解有机质,这样周而复始的进行着使得土壤肥力加强,而在土壤的基岩部分只有单一的基岩风化,没有微生物的分解,没有生物植物的周期循环作用,故它只是风化壳,肥力不及上层土壤。
因此,土壤肥力上层高于下层。
六、 植被:实习时间2010.11.5雷公山地带性植被属我国中亚热带东部偏湿性常绿阔叶林,主要组成 树种是以木考属木莲属、木荷属为主,常绿阔叶林上限一般可分布到1300—1400m ,随着地势升高,气候、土壤发生了变化,在1300—1800m 植被常绿成分逐渐减少,变为以青冈栎、长梗木莲、水青冈、亮叶水青冈为主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1850—2100m 之间,落叶树如樱、湖北海棠、白辛树、五裂槭树种占优势,且由于湿度大和地形因素,树干矮化,苔藓植物发育,出现山顶苔藓矮林,2100m 以上为杜鹃、箭竹灌丛 。
(一)、雷公山常见植物的识别:在雷公山又发现的一級保护植物有南方紅豆杉,二級保护植物秃杉,马尾松,水清树,福建柏,十山花等。
秃杉:常绿乔木,树皮淡灰褐色,裂成不规则长条形,树冠成锥形,大枝平展或下垂,小枝下垂,大树之叶棱状钻形,排列紧密,长2—5毫米,两侧宽1—1.5毫米,直或上端微弯,先端尖或钝,幼树及萌芽枝之叶钻形,两侧扁平,直伸或稍向内弯曲,先端锐尖。
球果圆柱形或长椭圆形,种子长椭圆形或倒卵形,两侧边缘具翅,种子连翅长4—7毫米,宽3—4毫米。
红豆杉:红豆杉:红豆杉科,是常绿乔木,小枝秋天变成黄绿色或淡红褐色,叶条形,雌雄异株,种子扁圆形。
属浅根植物,其主根不明显、侧根发达,高30m,干径达1m。
叶螺旋状互生,基部扭转为二列,条形略微弯曲,叶缘微反曲,叶端渐尖,叶背有2条宽黄绿色或灰绿色气孔带,中脉上密生有细小凸点,叶缘绿带极窄,雌雄异株,雄球花单生于叶腋,雌球花的胚珠单生于花轴上部侧生短轴的顶端,基部有圆盘状假种皮。
种子扁卵圆形,有2棱,种卵圆形,假种皮杯状,红色。
十大功劳:常绿灌木,叶互生,厚革质,具柄,基部扩大抱茎;奇数羽状复叶,侧生小叶无柄,阔卵形,大小不等,顶生小叶较大,有柄,先端渐尖,基部阔楔形或近圆形,边缘反卷,每边有2-8枚大的刺状锯齿,苔藓矮林(2000米左右)上面深绿色,有光泽,总状花序生于茎顶,直立。
红果树:别名红枫子,薇科红果树属,灌木或小乔木,枝条密集,小枝粗,幼时密被长柔毛,后渐脱落;叶长圆形,长圆状披针形或倒披针形,,先端急尖或突尖,基部楔形,全缘,上面中脉凹下,沿中脉被灰褐色柔毛,复伞房花序,具多花;花瓣近圆形;花药紫红色;子房顶部被绒毛;果近球形,桔红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