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17章镇痛药Analgesics

第17章镇痛药Analgesics

烯丙吗啡(nalorphine,纳络芬)
吗啡拮抗剂——解救吗啡中毒 阻断μ_R,部分激动δ、Κ_R 大剂量致呼吸抑制——纳络酮取代
第2节 人工合成镇痛药
哌替啶pethidine(度冷丁dolantin)
•苯基哌啶衍生物
药动学
•口服易吸收,F=52%——注射给药 •血浆蛋白结合率60%,t1/2=3h
☆ 免疫系统:
◇ -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 长期药物滥用者:机体免疫力低下感
染性疾病
△机理:与激动μ受体有关,抑制T细胞增
殖,抑制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和NO释放
△ 可能是神经系统与免疫系统之间的重要
联系环节 △ 临床意义不清
镇痛机制
☆ 生物体抗痛系统的发现和组成: • 阿片受体 • 内源性阿片样活性物质 (内阿片肽) •脑啡肽神经元
的1/2
治疗量无呼吸抑制、便秘、欣快感、心血 管反应
广泛用于:术后、创伤、关节、神经、癌 症等
长期应用有依赖性——不用于一般性疼痛 对吗啡戒断症状无效——不用于脱毒治疗
二、阿片受体部分激动药
喷他佐辛pentazocine(镇痛新)
激动κ、σ受体,部分激动/轻度阻断μ受 体
镇痛:吗啡的1/3;呼吸抑制:1/2
术/医疗检查 禁用:支气管哮喘、脑肿瘤、颅脑损伤、
<2岁
美沙酮methadone
药效与吗啡相当,作用时间长 口服有效
耐受性、成瘾性发生慢,戒断症状轻, 且易治疗
用于吗啡、海洛因成瘾者脱毒治疗
用于创伤、术后、晚期癌症及多种原因 引起的剧痛
曲马朵tramadol
消旋体,镇痛机制复杂 镇痛ED50是吗啡的10倍;镇咳作用是可待因
哌替啶(pethidine)比吗啡 (morphine)应用广泛是因为
A、镇痛作用比吗啡强 B、无成瘾性 C、镇痛作用比吗啡弱 D、镇痛作用快 E、成瘾性轻
临床常用于人工冬眠的镇痛药是
A、哌替啶(pethidine) B、吗啡(morphine) C、安那度(anadol) D、美沙酮(methadone) E、芬太尼(fentanyl)
阿片受体激动与效应关系
效应 镇痛

μ
δ
脊髓以上水平
+*
+
脊髓水平
+
+*
呼吸抑制
+

缩瞳
+
+
止咳
+

镇静(欣快)
+
+
胃肠活动(抑制)
+

免疫抑制
+

注:+ 有作用,— 无作用;± 可疑;* 主要部位
体 κ
+ +*
±
+

+
(焦虑,烦燥不安)
± —
☆ 内源性阿片样活性物质
(内阿片肽)
◇ 脑啡肽:甲啡肽(M-enkephalin) 亮啡肽(L-enkephalin)
◇ 内啡肽:β-内啡肽(β-endorphin) ◇ 强啡肽 (dynorphin) ◇内源性吗啡
吗啡类药物与阿片受体(μ) 结合,模拟内阿片样的作用。
SP
E E
E
SP SP
SP
临床应用
☆1. 镇痛 对各种疼痛有效,有成瘾 性,不用于一般性疼痛,仅用于剧痛如
癌痛、严重外伤、骨折和烧伤等
心肌梗塞:止痛、↓焦虑和心脏负担 内脏绞痛:+阿托品
可待因(codeine,甲基吗啡)
前体药物,口服易吸收 体内转化为吗啡或其它有活性的阿
片类代谢物
镇痛效力弱,无欣快感、少成瘾
与乙酰氨基酚合用治疗中等程度疼 痛
明显的镇咳作用——中枢镇咳药
二、阿片受体部分激动药
丁丙诺非(buprenorphine,布诺啡)
蒂巴因半合成衍生物, μ_R部分激动药 较强的镇痛作用 有耐药性、成瘾性,戒断症状轻
有明显呼吸抑制、镇静和欣快等 中枢作用
长期使用易致耐受性、依赖性和 成瘾性
易造成用药者精神变态而出现药 物滥用及停药戒断症状
第一节 阿片生物碱类镇痛药
阿片(opium) 是罂粟果浆汁的干燥物,含吗啡、 帝巴因、可待因等20多种生物碱, 分为:
☆ 菲类(吗啡、可待因等) ☆ 异喹啉类(罂粟碱等)
胆绞痛病人的最佳治疗药物
A、吗啡(morphine) B、阿托品(atropine) C、阿托品+吗啡 D、阿托品+哌替啶 E、阿斯匹林+哌替啶
可安全用于分娩止痛的药物是
A、哌替啶(pethidine) B、吗啡(morphine) C、美沙酮(methadone) D、罗通定(rotundine) E、纳洛酮(naloxone)
可用于吗啡(morphine)成瘾后 的治疗药
A、哌替啶(penthidine) B、曲马朵(tramadol) C、镇痛新(pentazocine) D、美沙酮(menthadone) E、罗通定(rotundin)
了解镇痛药应用的基本原则
吗啡(morphine)镇痛机理是
A、抑制丘脑、脑室及导水管周围灰质的 阿片受体
B、阻断中脑盖前核的阿片受体 C、激活丘脑、脑室及导水管周围灰质的
阿片受体 D、激活延脑孤束核的阿片受体 E、降低痛觉感受器对致痛物质的敏感性
吗啡(morphine)无下列何种作用
A、镇咳 B、抑制心肌收缩力 C、升高胆内压 D、抑制呼吸 E、提高膀胱括约肌张力
◇呼吸抑制:↓呼吸中枢对CO2敏感性,
-呼吸调节中枢——呼吸频率↓,潮气量
↓,呼吸节律不规整(延脑呼吸中枢和桥
脑呼吸调整中枢)
剂量↑ 抑制↑
◇镇咳 :抑制咳嗽中枢(孤束核, 药物有可待因和右美沙芬) ◇ 缩瞳:瞳孔缩小(动眼神经缩瞳 核,诊断依据)
◇催吐:恶心,呕吐(催吐化学感 受区,CTZ) ◇其他:促进利尿激素;催乳素; 生长激素释放;抑制黄体生长素释 放
安定、镇定及催眠作用:用于失眠
安全性大,久用不成瘾
奈福泮nefopam(甲苯噁唑辛)
镇痛作用:吗啡的1/3
镇痛持续时间长,无成瘾性
不属于阿片受体激动剂可部分激动剂, 也不抑制PG的合成
有中枢性肌松、抗胆碱、拟交感作用 用于创伤、术后、癌痛;肌痛、牙痛、
急性内脏平滑肌绞痛
第四节 镇痛药应用的基本原则
药理作用(2)
☆ 平滑肌兴奋作用
胃肠道:张力↑,蠕动↓,引起便秘 胆道:收缩平滑肌和括约肌,引起胆道和
胆囊内压↑ 胆绞痛
支气管:平滑肌痉挛,支气管哮喘禁用
膀胱:括约肌张力↑,引起尿潴留 子宫:张力↑,-子宫收缩, ↑产程
☆ 心血管系统: ◇ 扩张血管,引起体位性低血压 △ 促进组胺释放,扩张血管 △ 抑制血管运动中枢 △ 作用于孤束核,中枢交感张力↓ ◇ 颅内高压 △ 抑制呼吸,体内CO2蓄积 △继发性扩张脑血管,脑血流量增加
☆ 抗痛系统的生物学作用
☆ 阿片受体 ◇ 阿片受体的发现:
1973年,三个实验室同时发现;
◇ 阿片受体的特点: △ 高效性和选择性 △ 严格的立体特异性 △ 有特异的拮抗剂
◇ 分布:
丘脑内侧、脊髓胶质区、脑室及导水管周围灰质:
较高,与疼痛刺激传入、痛觉整合及感受有关 边缘系统、蓝斑核:最高,与情绪及精神活动有关 延脑孤束核:与呼吸及咳嗽有关 脑干极后区、迷走神经背核:与胃肠活动有关
构效关系
吗啡
HO 3 4
O
2
1 A
11 12 B
10
13 14 9
5 15 C
16
6
8
HO
7
17 N-CH3
N-CH3
苯基哌啶类基本结构
一、阿片受体激动药
吗啡morphine
药动学
口服易吸收,首关消除显著,F低——注 射给药 t1/2=2.5~3h
1/3与血浆蛋白结合,游离型迅速分布全 身,少量进入中枢——发挥作用
第17章 镇痛药 Analgesics
疼痛概述
分类:快痛(锐痛)和慢痛(钝痛) 疼痛:多种原因所致、使患者感受痛苦的一种
症状 病理生理意义:疼痛对机体具有保护作用,但
剧烈疼痛也可带给病人极大痛苦,且常伴随情 绪、心血管、呼吸等异常,甚至休克、死亡 临床意义:疼痛的部位和性质具有诊断意义
镇痛药( Analgesics)
1.非麻醉性镇痛药
成瘾性小 镇痛作用:弱于成瘾性,强于解热
镇痛药 喷他佐辛、曲马朵、罗通定、奈福

2.癌痛镇痛三阶梯疗法
轻度疼痛 解热镇痛抗炎药(阿司匹林、布洛芬、 消炎痛栓剂等)
中度疼痛 弱阿片类(可待因、曲马朵等) 重度疼痛 强阿片类(吗啡、芬太尼、美沙
酮、度冷丁等)
☆尽量选择口服给药;有规律按时给药而不是按
主要肝代谢、肾排泄 胆汁、乳汁排泄 (少)
可通过胎盘屏障
药理作用(1)
☆ 中枢作用 ◇ 镇痛与欣快感(euphoria) : 特点:☉ 强大,选择性高,各种痛有效 ☉ 提高对痛的耐受及感受欣快, 处于“痛而不苦”的状态 镇痛效果:
持续性钝痛>急性间歇性锐痛 主要部位: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
◇ 镇静:消除焦虑、紧张、恐惧等
肠肌、输精管
◇ 分型:μ、δ、κ、σ
镇痛部位:脊髓胶质区,丘脑内侧 第三脑室、第四脑室导水管周围灰 质阿片受体与镇痛有关。我国学者 邹刚教授60年首次证实第三脑室为
镇痛部位
镇痛作用机理:吗啡(阿片类药物) 通过与不同脑区的阿片受体结合, 激动阿片受体,模拟内源性阿片样 物质作用而发挥镇痛效应。
表1
☆ 纳洛酮/痛naloxone 完全阻断药,用于治疗阿片类、其 他镇痛药的急性中毒
☆ 纳曲酮naltrexone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