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先进制造技术》课程标准

《先进制造技术》课程标准

《先进制造技术》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拓展课程
适用专业: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授课单位:
课程教学学时: 52 学分:4
编写执笔人及编写日期: 2017-4-29
审定负责人及审定日期:
1.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
1. 1课程性质与作用
先进制造技术是国际上20世纪80年代末期提出的新概念,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热门技术。

这门课程近年来也成为高职机械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可以为学生今后从事技术工作或管理工作打下基础。

先进制造技术是各种现代制造技术的总称,主要特征是强调实用性,以提高企业的综合效益为目的。

随着生产类型的转变,高新技术的发展,生产手段的更新和市场需求的改变,学生必须了解先进制造技术各领域的热点问题和关键技术。

本课程可以为学生提高多学科综合能力、应用能力打下基础。

注重培养学生了解人类社会由工业经济时代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知识和技术在提高生产率和实现经济增长的驱动作用,成为制造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求得迅速发展的关键因素。

培养学生了解和掌握先进制造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最新技术成就,了解先进制造技术的理论和方法,以适应当前不断发展的先进制造技术;培养学生了解企业生产、市场需求、组织管理的基本素养,注重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以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具有创新精神和多方面知识与能力的要求。

这门课的教学内容包括:制造业和制造系统;先进制造技术的特点与发展、现代设计技术、制造自动化技术、先进制造工艺技术和管理技术等;重点解读中国制造“2025”的内涵和工业4.0。

1.2课程基本理念
课程以落实学院“成人成才”教育的要求为指导,鼓励学生通过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三去一降一补”、“一带一路”等了解我国现代化的进程;通过网络调研分析现代制造企业在市场需求、产品开发和定位、新技术应用、全面质量管理等方面的信息,解读企业转型升级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了解现代企业对人才素质和技术技能的要求,了解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质量体系标准;重点提升学生的资料搜集和整理能力,质量和环保意识等。

课程包括新的设计和控制方法,制造技术,产品管理理念等。

课程通过对先进制造技术的内涵及体系结构、设计技术、工艺技术、制造自动化技术及先进的管理理念的学习,使学生对制造技术
的各个方面(管理技术、工程设计技术、物流技术、相关学科支撑技术和支撑环境)有充分的认识,对制造技术前沿及交叉学科知识有所了解。

结合实例,重点对制造领域中的技术应用进行学习和提升。

1.3课程设计思路
学生在修完工程材料、机械设计、机械制图、机床电气控制技术、数控技术、CAD/CAM、机床与刀具、机电产品营销等课程的基础上,对先进制造技术所涉及的部分理论知识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

然后通过先进制造技术这门课程多学习,使学生了解先进制造技术理论体系、概念、先进制造加工、控制技术、先进制造生产模式和管理模式等内容。

与该课程并行的课程还有Pro-E、机械制造工艺、质量管理、PLC等课程。

课程教学主要采用知识点搜集整理——教师解读和分析——学生整理和汇报——视频巩固和提高——教师总结和评价等教学策略。

课程共设计了制造业与先进制造技术、现代设计技术、先进制造工艺技术、制造自动化技术、现代生产管理技术、先进生产制造模式六个教学内容。

2.学习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达到以下要求:了解先进制造技术的内涵及体系结构;了解先进加工技术、自动化技术、管理技术、工程设计技术、物流技术、相关学科支撑技术和支撑环境;培养学生先进的管理理念实际应用能力;了解先进制造技术的新发展;了解本课程前沿及交叉学科知识,为后续的工作和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1)、专业能力目标
1)掌握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及体系结构、现代设计技术、加工技术、控制技术的基本知识。

2)掌握先进制造技术的加工方法和计算机辅助和综合自动化技术的基本理论,包括一般加工工艺和特种加工技术。

3)掌握制造自动化技术,CAD\CAM、数控加工技术、CIMS、FMS、AM等技术,了解机器人控制方法、MEMS应用技术和智能控制技术等。

了解先进制造技术领域中企业现代管理方法LP、MRP、ERP等管理理念。

4)掌握制造技术领域现代设计、加工、控制、制造的综合思维方法,多学科的融合能力和应用能力。

(2)、方法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2)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做事认真的良好作风。

3)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勇于创新、敬业乐业、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

4)培养学生收集信息、正确评价信息的能力。

5)培养学生展示自己的技能目标的能力。

(3)、社会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与应变能力。

4)培养学生的质量、成本、安全意识。

5)培养学生提高可信度的能力。

6)培养学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

3.课程内容与要求
3. 1课程内容
根据课程的定位和能力培养的要求,教学内容设计了6个教学单元,28个教学任务表一:教学的单元和学时设计
3.2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4、课程实施建议
4.1.教学方法:课堂中要重点对目前生产实际中应用的新技术、新理论进行学习,多用实例、视频、微课资源;采用启发式、引导、讨论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和鼓励学生通过教师从事项目的实例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增加讨论课,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对热点领域和技术进行研讨。

了解学生对新技术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保证教学质量。

4.2.教学手段:在教学中采用微课、视频、PPT课件及多媒体教学系统等教学手段,以确保在有限的学时内,全面、高质量地完成课程教学任务。

4.3.检索手段:要求学生对布置的作业题目应用图书馆的中文,英文数据库进行检索,通过分析整理,完成大作业的论述和总结报告。

5、考核方式和评价方法
考核方式为考查课,关心学生对新理论新知识的理解;考核分为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两部分。

5.1、过程性考核,布置课外习题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每单元布置总结性大作业。

对重点、难点章节(如:微机电系统加工技术、特种加工技术、智能控制方法、先进制造系统管理技术等)应布置作业题目,培养学生消化和巩固所学知识,用以了解实际问题为目的。

课后作业要注重应用,培养学生对撰写技术报告中国内外研究现状、关键技术、研究内容、实现方法等内容的资料设计与整理要求。

学生必须独立、按时完成课外习题和作业,课程最后学生撰写先进制造技术的总结报告,作业的完成情况应作为评定课程成绩的一部分。

5. 2.终结性考核目标:在考核学生对先进制造技术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重点考核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多学科应用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 3.成绩构成:过程性考核60%:平时成绩(包括作业情况、出勤情况等)占20%,笔记成绩占20%,课程大作业或总结报告成绩占20%。

终结性考核40%:开卷笔答
6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3)其他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