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5教师资格证国考幼儿《保教知识与能力》模拟试题及答案(4)

2015教师资格证国考幼儿《保教知识与能力》模拟试题及答案(4)

4)2015 教师资格证国考幼儿《保教知识与能力》模拟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 支架教学就是( )。

A. 为幼儿的学习搭建桥梁,提供必要支持B. 尽可能周全地照顾幼儿的一日活动C•减少幼儿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与挫折D.控制幼儿,制订详细的幼儿学习计划2. 教师在向小班幼儿描述常规时应避免使用否定性的语句,这是由于( )。

A. 按规定不能用B. 小班幼儿年龄小,语言理解能力弱C .说否定句有损教师形象D .容易造成幼儿的逆反心理3. ( )是人类最早呈现出来的一种幼儿教育形态。

A. 采用讲故事形式对儿童进行教育B. 模仿游戏C. 老少相随,以老教小D. 宗教仪式4 .有个孩子听到妈妈说:“你是好孩子。

”他说:“不,我是坏孩子。

”这说明这个孩子处于( )。

A. 关键期B. 敏感期C. 最佳期D. 危机期5. ( )岁幼儿能从一组物体中,根据一个或两个特征挑出物体,归为一类。

A. 3 〜4)对于儿童发展 ( ) 方式B. 1 〜2C. 3D. 4[page]6 .当代心理学家布朗芬 ?布兰纳关于儿童发展的 “生态系统学理论 ”认为, ( 的影响是直接的、强烈的和持久的,它的责任与影响力是不可取代的。

A. 学校B.环境C 傢庭D.社会7. 示范方式有三种:相向示范、围观示范、顺向示范,幼儿动作技能的学习采用 较好。

A. 相向示范B. 围观示范C. 顺向示范D .三种结合8 .适合初生至 2 个月婴儿的玩具有 ( )。

A. 娃娃、小碗B.积木、拼图C .不倒翁、拨浪鼓D .摇篮上挂一些色彩鲜明的小球,提供听的材料 (音乐或小铃 )9 .幼儿爱听表扬,不爱听批评,所以幼儿德育要坚持 ( )。

A. 负面教育的原则B. 全面教育的原则C. 侧面教育的原则D. 正面教育的原则10. 让3 岁左右的幼儿跨过前面的一条线,他往往踏在线上了,这是因为( )。

A. 距离知觉发展不完善B. 观察的持续性不够C .形状知觉发展不完善D. 视力较弱[page]二、简答题11. 简述幼儿园课程评价的原则。

12. 思维的发生、发展对幼儿心理发展的意义是什么?三、论述题13. 试论述埃里克森的个性发展理论。

四、材料分析题14.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小明是个3 岁零3 个月的孩子,十分活泼可爱,父母很喜欢他。

可令其父母不解的是:小明无论做什么事情之前从不爱多思考。

比如,玩插塑时,让他想好了再去插,而他却是拿起插塑就开始随便地插,插出什么样,就说插的是什么。

在绘画或要解决别的问题时也是这样。

夫妇俩认为这样不好,便总是要求孩子想好了再去行动,可小明却常常做不到。

小明父母时常为此而烦恼。

问题:试问小明父母的态度和行动对吗?请从儿童思维发展的角度分析小明的这一类行为,并为小明的父母提出科学的教育建议。

15.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区域活动开始了,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地选择了区域中安静的游戏,我发现阅读角一个人也没有。

于是,我暗示到:“阅读角谁愿意去啊?”可是没有人理睬,也许是幼儿光顾着玩游戏没有听见吧,于是我耐心地提高了嗓门:“宝宝们,今天谁愿意去当小小朗诵员啊?这时,常源举手说:“我去吧。

”后来有几个幼儿也陆续地响应要求去阅读角。

阅读角的活动开始了,从窗口望去,常源等几名幼儿都在认真地阅读,可是一会儿就结束了,于是我走到他们边上热情地问:“常源,你来朗诵一个吧,让我欣赏一下。

”哦“,朗诵得真棒,大家也来试试!”旁边的幼儿看到常源的表演也都参与了进来。

可是在区域活动进行到一半的时候,我发现阅读角的声音停了,再跑过去一看,她们正在玩“小汽车嘀嘀嘀”,看到我来又赶紧拿起书读了起来,嘴里却不停地说一点都不好玩。

问题:请根据孩子们的反应,对这位教师的游戏区设置是否合理进行分析,并提出你的想法。

五、活动设计题16. 围绕照片的主题,设计一个幼儿园大班活动方案。

要求写明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等。

[page]参考答案及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A。

中公专家解析:采用支架教学可以引导教学的进行,促进幼儿掌握、内化所学的知识技能,并为下一阶段的发展再建构平台,即为幼儿的学习搭建桥梁,提供必要支持。

2. B。

中公专家解析:小班幼儿年龄小,语言理解能力弱,因此对小班幼儿应以简洁明了的语言为指导用语。

3. C。

中公专家解析:在氏族社会中,知识、技能是采用老少相随,以老教小”的方式进行传递的,这种做法是人类最早呈现出来的一种幼儿教育的形态。

4. D。

中公专家解析:儿童心理发展常出现对成人的反抗行为,说明儿童处于危机期。

危机期是指在发展的某些特定年龄时期,幼儿心理常常发生紊乱,表现出各种否定和抗拒的行为。

5.A。

中公专家解析:3〜4 岁幼儿已经有了初步的分类能力,他们能从一组物体中,根据一个或两个特征挑出物体,归为一类。

6. C。

中公专家解析:当代著名心理学家布朗芬怖兰纳关于儿童发展的生态系统学理论”认为,儿童生活在家庭这一“微观系统”中,其对儿童发展的影响是直接的、强烈的和持久的。

7. C。

中公专家解析:因为幼儿的方向知觉还没有发展成熟,因此采用顺向示范比较好。

8. D。

中公专家解析:1〜2个月初生婴儿的眼光只能短暂地停留在一个物体上,1〜2个月后才能较好地集中视线,这时可在小床上悬挂彩色玩具,如气球或吹塑动物玩具。

同时婴儿对有声响的东西较为敏感。

9. D。

中公专家解析:幼儿爱听表扬,不爱听批评,所以幼儿德育要坚持正面教育的原则。

10. A 。

中公专家解析:3 岁左右的幼儿,距离知觉发展还不完善。

此时的孩子在走路时,让他跨过前面的一条线,因为把握不准其距离,所以往往踏在线上了。

、简答题11. 【答案要点】幼儿园课程评价应有利于发挥教师、园长及课程决策人员改进课程的主动性、积极性和研究精神,这是课程评价的总原则。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评价应有利于改进与发展课程;(2)评价中发挥教师的主体性;(3)评价要有利于幼儿的发展。

12. 【答案要点】思维的发生、发展对幼儿心理发展的意义主要有:(1)思维的发生标志着幼儿的各种认知过程已经齐全;(2)思维的发生使幼儿其他的认识过程发生质变;(3)思维的发生使幼儿的情绪和社会性行为得到发展;(4)思维的发展标志着幼儿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出现。

[page]三、论述题13. 【答案要点】埃里克森强调社会文化背景在人格发展中的作用,提出了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他把发展看作一个经过一系列阶段的过程,每一阶段都有其特殊的目标、任务和冲突。

各个阶段互相依存,后一阶段发展任务的完成依赖于早期冲突的解决。

他把人的心理发展分为八个阶段:阶段1:(出生到18 个月)信任对怀疑;阶段2:(18 个月到3 岁)自主对羞愧;阶段3:(3 岁到6 岁)主动对内疚;阶段4:(6 岁到12 岁)勤奋对自卑;阶段5:(12 岁到18 岁)同一性对角色混乱;阶段6:(成年初期)亲密对孤独;阶段7:(成年中期)繁殖对停滞;阶段8:(成年晚期)完美无憾对悲观绝望。

总体来看,埃里克森将儿童置于更加广阔的社会背景中来考察其个性的整体发展,他强调自我与社会文化因素在个性发展中的作用。

从研究的广度上,他将个性发展的阶段扩展到人的一生,是最早研究毕生发展的心理学家之一,他的理论对不同年龄阶段人格发展的教育具有一定的启示。

四、材料分析题14. 【答案要点】小明父母的态度和行为是不对的。

(1) 幼儿初期的思维还带有较大的直观行动性,他们的思维离不开直接感知和行动,行动的目的性、计划性很差。

小明是个3 岁的孩子,正处于幼儿初期,他的行为正好符合这一特征,因而是正常的。

小明父母不了解幼儿初期思维的这一特点,提出了过高的要求,因而小明是很难达到的。

(2) 对小明父母的教育建议:①依据心理发展规律,正确理解幼儿初期思维发展的特征;②创设情境,丰富玩具的种类和提供实际操作的机会;③循序渐进提出行动目的性和计划性要求;④抓住合理时机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

[page]15. 【答案要点】区域活动本身具有自由、自选、独立而协作的优势,可今天阅读角在没有人的情况下是老师介入,和幼儿商讨后幼儿才去游戏的。

(1) 投放材料的问题在投放材料的过程中,教师发现幼儿的兴趣不高了,但没有及时地调整材料,材料比较单一,投放材料时也没有考虑到个体的差异性。

(2) 教师的指导问题在区域活动中,教师是观察者、引导者,要支持、鼓励幼儿自发地探索和操作材料,根据幼儿在区域中的表现,随时给予一定的帮助、指导。

对策:(1) 对材料重新进行调整①材料太单一,而且没有层次性,要进行观察、评估每个幼儿的发展状况,根据教育目标为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提供不同层次的材料,让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中积累各种经验。

②针对幼儿的兴趣投放材料。

随着幼儿游戏水平的提高,要及时进行补充、调整,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改进或摈弃不适合的材料,开发挖掘新材料,使投放的材料更具有针对性,更符合幼儿的发展水平。

(2) 在活动中发挥孩子的创造性在区域活动中,要注意为幼儿提供丰富多彩的、具有启发性的活动材料,从而解放幼儿的头脑和手脚,给予幼儿足够的自由度,使幼儿充分地表现自我,勇于创新。

(3) 指导得当、适时,有针对性在观察指导的时候,要给幼儿一定的空间去发挥,给他们宽松的环境去讲述他们的需求、困难等。

要仔细地倾听幼儿的“秘密”,要站在孩子的视角去想、看问题,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推进幼儿游戏。

五、活动设计题16. 【参考设计】大班语言活动:照片的故事活动目标:1. 运用连贯、完整并且富有一定故事情节的语言讲述照片的内容。

2. 感受照片所表现内容的多样性。

3. 体验与人交流的乐趣。

[page]活动准备:1. 物质准备:(1) 教师准备好活动当中要使用的照片,包括示范讲述的照片、孩子在幼儿园活动的照片、三张有益于幼儿经验拓展的照片,如幼儿园运动会照片、《喜羊羊与灰太狼》照片、刘翔比赛的照片;(2)在教室里布置好照片展览会;(3) 自制一本相册。

2. 经验准备:每个幼儿准备2〜3张自己的照片,并于活动前与家长共同交流、回忆有关照片的内容。

活动过程:(一) 创设情境,组织幼儿参观照片,相互交流照片的内容。

1. 教师引导幼儿参观照片,并提出参观的要求。

“参观的时候,请你找一找哪张照片是你的,和好朋友讲一讲你的照片上有谁,是在什么地方拍的,当时你的心情怎么样。

”2. 幼儿参观,同伴间互相讲述,教师了解幼儿讲述的大致情况,给予个别幼儿恰当的指导。

(二) 教师示范讲述自己照片的故事。

1. 教师示范讲述:我的照片的故事。

2 .通过提问,帮助幼儿理解讲述的要点及讲述的条理性和完整性。

(1) 我的照片里有谁?(2)我和谁在什么时候去了什么地方?(3) 做了一件什么事?玩得怎么样?(三) 启发、引导幼儿用连贯、完整的语言讲述各类照片,感受照片所表现的不同内容,体验大胆讲述、与人交流的乐趣1.请个别讲述自己照片的故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