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专题十三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专题十三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16~17世纪早期空想社会主义
莫尔与《乌托邦》
康帕内拉与《太阳城》
18世纪的空想平均共产主义
摩莱里与《自然法典》
马布利与《论法制或 法律的原则》
19世纪初期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
圣西门
傅立叶
欧文 (1771-1858)
(1760-1825) (1772-1837)
朱可夫
战后的国际环境也为苏联创造了一个可 能改变国家发展方向和发展道路的机会。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斯大林开 始认识到计划经济体制模式的问题,并谋 求进行改革,但是改革最终没有发生。最 主要的有两个原因:第一就是苏联共产党 本身传统的意识形态的阻碍;第二就是冷 战的爆发。
(三)赫鲁晓夫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莫洛托夫
卡冈诺维奇
从外部来讲,则受到中国的制约和影响。
(四)勃列日涅夫时期:发达社会主义旗号下 的新斯大林主义 勃列日涅夫于1964年 10月14日取代赫鲁晓夫 上台执政,1982年11月 10日病逝,在苏联执政 达18年之久,仅次于执 政30年的斯大林。
1964年周恩来访苏
马利诺夫斯基
珍宝岛冲突
(五)安德罗波夫和契尔年科时期:短暂的过 渡时期
安德罗波夫
契尔年科
(六)戈尔巴乔夫时期:改革新思维和苏 联的解体
1987年11月,戈尔巴乔夫出 版《改革与新思维》一书,提出 要改变苏联自20年代末30年代初 形成的过度集权的政治经济体制
,必须用新的思维取代旧观念,
可以说,“新思维”既是戈尔巴 乔夫改革的标志性用语,也是其 改革的指导思想。
第一类是执政的共产党领导层内部发生分裂, 自己搞垮自己而丧失政权; 第二类是执政的共产党在国内外形势的压力下 ,步步退让,最后被反对派逼下了台而丢掉政权; 第三类是通过武装冲突,发生政权更迭。
(三)苏东剧变的原因
1、直接原因
苏东国家的共产党在改革中偏离马克思 主义原则和社会主义方向,推行一条错误路 线,削弱乃至取消共产党的领导,从而诱发 了政治、经济、社会、民族和国家的全面危 机。
三、东欧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一)东欧改革的历程
从5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东欧先后经历了三
次程度不同的改革浪潮:
◎第一次改革浪潮是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
◎第二次改革浪潮是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
◎第三次改革浪潮是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
(二)东欧剧变
人类发展
剩余价值学说-资本主义剥削
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社会主义由理论变成了现实。
二、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一)列宁领导下的苏联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1、巩固苏维埃政权时期
1918年苏俄与德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
2、战时共产主义时期(外国武装干涉和国 内战争时期:1918年夏-1921年)
◎脱离了人民的需求
◎实行无货币社会是脱离实际的空想
3、新经济政策时期
以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开放市场,实行自由贸易 改变单一公有制经济,试 行租让制、租赁制、代购 代销等国家资本主义形式




废除实物分配制
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区别
内容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农业 粮食税,规定农民在交纳粮食税 余粮收集制 政策 后,剩下的粮食由自己支配 解除了大部分小企业和一部分中 型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 工业 大中小企业全面国 小企业;对一些国家暂时无力开 政策 有化 发的矿产、森林、油田等,政府 以租让的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 贸易 国家垄断贸易,取 改变由国家垄断贸易的做法,恢 政策 消自由贸易 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分配 实行普遍义务劳动 废除实物分配制,实行按劳分配 制度 制和实物分配制
实行单一 实行单一的 公有制 的公有制
排斥 排斥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
形成过度 形成过度集中 集中的计划 的计划经济模式 经济模式
苏联模式的特点
政治体制
过度集权 的党和国家 领导体制 软弱而低效 的监督机制 自上而下的 干部任命制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苏联 出现了要改变苏联经济模式的要求。
马林科夫
贝利亚
布尔加林
莫洛托夫
赫鲁晓夫
从赫鲁晓夫上台一直 到1964年他下台之前,苏 联开始一步一步地进行改 革的尝试:对内对投资比
例、工业格局、轻工业生
产等问题开始进行改革; 对外提出了和平共处、和 平过渡、和平竞赛的三和 路线。很遗憾的是这次改
革又失败了。
改革失败的原因
从党内来讲,受到保守势力的抵制;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内容:
①余粮征集制
②国内贸易国有化;
③全部工业国有化;
④产品配给制;
⑤实行劳动义务制。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特点和历史作用

特点:用军事化的手段管理经济。 历史作用:


① 保证了百万红军和城市人口的粮食供应;
② 最大限度地把仅有的一点工业资源、设备、产
新 经 济 政 策 的 作 用
实施新经济政策,使遭受长期战争破 坏的经济很快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人民的 生活水平明显改善,工农联盟进一步加强, 为苏维埃政权的巩固和发展奠定了可靠的 物质基础。
(二)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对社会主义道 路的探索
托洛茨基
加米涅夫
季诺维也夫
布哈林
斯大林
苏联模式的特点
经济体制 经济体制
品集中起来,保证了战争的需要;

③ 把全国变成一个大军营,令行禁止,整齐划一, 共同对敌,战胜了资本主义国家的联合武装干涉。
(3)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局限性
1920年,苏俄农民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土
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 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 们。”
◎脱离了国家的客观现实
2、深层次原因 第一,共产党已陷入深刻危机,不打自垮。
◎思想路线非常混乱,丧失了政治敏锐性和分辨是非能力; ◎党内搞腐败特权习以为常,严重脱离人民群众; ◎党的民主集中制遭受严重破坏。
第二,经济长期搞不好,动摇了群众对社会 主义的信心。 3、外部原因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 略得手,对东欧剧变起了催化和促进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