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XX市优质课(说课稿)课题:常见天气系统课型:新课说课人:余双红时间:XXXX年XX月XX日《常见天气系统》说课设计桐城五中余双红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常见天气系统》。
课型是新课。
我将按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说练习小结这六个环节去说课。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师过渡:从本课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来看)本单元教材紧紧围绕大气环境与人类生存和发展关系这一主线,前面已经介绍了大气的热力状况、大气运动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本节课是在前面的基础上,从生活实际需要出发,论述影响我国天气变化的几种常见的天气系统。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识读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中常出现的简易天气图,听懂播放的天气形势预报。
本节课的学习还为后面气象灾害台风、寒潮,以及以后的中国的气候等的学习提供理论基础,因此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这节课紧紧抓住人和地理环境的内在联系,在拓宽学生知识面的同时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观察、操作等地理技能素质和分析、对比、归纳、总结等逻辑思维能力及地理创新实践能力。
(二)教材内容以分析各种天气现象的成因为中心,主要介绍两种天气系统:锋面系统和气压系统的形成及其影响下的天气特点,注重各种天气系统对天气的影响以及天气图、天气示意图的判读。
(教师过渡:根据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高一学生的学习能力、认知状况,结合《教学大纲》《课程标准》,以及高考的需要,我把本节的三维目标确定为)(三)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形成及其影响下的天气特点。
2、初步识读锋面、气压系统示意图及简单天气图,培养学生读、绘、用图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感知地理知识—理解地理知识—巩固地理知识—应用地理知识”的思维过程。
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从生活中去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及地理现象;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发现、探究并解决问题,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学会归纳知识要点,并且活学活用,学以致用。
2、进行探究式学习的同时,伴随着各种观点的碰撞、争论、整合,最终得出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学生探究地理事物之间因果联系的兴趣,增强其客观、理性地思考问题的理念,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爱好气象科学的情感,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四)教材重点及难点(教师过渡:锋面系统、气压系统是影响我国的主要天气系统,我国的降水和一些灾害性天气大都与锋面有联系,我国东南沿海常出现的台风天气、长江流域的伏旱天气等就是在气压系统的控制下形成的。
其次掌握这部分知识可以“学以致用”,解释发生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天气现象。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教学重点:1、对我国天气有重要影响的锋面天气。
其为重点的原因是:①锋面系统是影响我国的主要天气系统,如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冬季的寒潮以及北方冬春季节的大风天气、沙暴天气都是冷锋造成的。
②锋面天气掌握之后可以“学以致用”,如“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
2、高压系统、低压系统的天气特征。
其为重点的原因是:①我国夏秋季节东南沿海的台风天气就是热带气旋(低压)强烈发展的表现。
②我国长江流域的伏旱天气以及北方“白天晴空万里,夜间星斗满天”这种“秋高气爽”的好天气就是高压系统控制下形成的。
(教师过渡:高一学生抽象思维还处于发展之中,空间想象力不强。
教材中冷锋、暖锋与天气的关系,气旋与反气旋水平气流运动方向的判别,锋面气旋内容较为抽象,学生难于掌握,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教学难点:1、冷锋、暖锋与天气的关系其为难点的依据是:①锋面对天气的影响比较抽象。
②冷锋、暖锋不易判断。
③锋前锋后的位置不易辨别。
④锋面两侧的温度、湿度、气压、风的差异不好掌握。
⑤冷暖锋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的天气状况不好记忆。
2、气旋与反气旋水平气流运动方向的判别其为难点的依据是:①低压、高压容易和气旋、反气旋概念容易搞混淆②水平气流的辐散与辐合,尤其是旋转方向,难于长久记忆。
3、锋面气旋其为难点的依据是:①学生不明白为什么能形成锋面气旋而不形成锋面反气旋。
②锋面气旋各个部位的天气状况以及天气变化的确定(教师过渡:那么在一个课时中运用哪些方法和手段才能够更好的解决教学重难点内容呢?接下来我说说学情分析、教法选择及学法指导)二、学情分析:知识能力基础:学生已在初中地理中学过风、雨、阴、晴等气象要素,对天气已具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同时前几节的大气热力状况、大气运动也使学生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
但学生抽象思维还处于发展之中,空间想象力不强,对天气系统示意图、简单天气图的判读能力较差,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有一定难度。
学习动力:本课知识应用性较强,学生通过学习能理解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学生求知欲望强、兴趣高。
三、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有位著名的教育家说过:施教之初,在于得法。
所以要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教师应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也基于新课改提出教育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合作、学会实践、学会创新的理念。
所以本课为了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进行教法与学法优化组合。
教学方法:1、直观发现教学法:本课锋面系统内容较为抽象,学生不易接受。
通过电教手段摸拟演示,提出探究问题,边演示边启发。
使学生接触客观事物,把具体感受和抽象思维结合起来,发展能力,增强兴趣。
2、比较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比较法揭示概念之间异同点,寻找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对知识的理解、巩固和深化是一条重要途径,它是一切思维的基石。
本课的冷锋与暖锋、气旋与反气旋适宜用比较的方法进行教学。
3、手绘板图教学法:冷锋、暖锋的符号及其运用、气旋与反气旋的教学,都需要板图讲解,才能达到较好效果。
通过此法,不仅巩固了旧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绘图能力。
4、导学教学法:尽可能为学生创造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启发学生思考分析,培养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参与意识。
5、课堂练习法:设置典型练习题,巩固当堂知识。
教学手段:由于本节难点多,而且较为抽象,如果应用传统教学,不太便利,所以运用了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
使用多媒体动画,将教材静态信息加工成动态信息,把多媒体信息如文字、图象、声音、动画等有机集成并显示在屏幕上,给学生以全新的视听感觉。
化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以生动直观的画面给学生留下了鲜明、深刻的印象。
同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其强烈的求知欲,为攻破难点打下基础。
也增加了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加大了课堂密度,提高了教学效果。
(教师过渡:这是我在本节教学设计时采用的教法选择及其依据,以及教学手段,课堂教学中“教”是一个方面,但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四、学法指导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
学是中心,会学是目的。
托夫勒有句名言:“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自我否认是自我发展的开始,自我反思是自我智慧的来源,可以说,自我学习才是自我成长的关键。
在这样的时代下,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树立“学教并重,以学为本”的育人观,不仅教知识,更重要的是教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在课堂中,我们不仅要“教之有方”,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之有法”。
教无定法,应“以学定法”,这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
学生活动不停留在表面的热热闹闹,而力求始终保持学生的思维张力。
根据地理学习的特点,本节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学法:1、提高学生主体意识,突出学科特色,本节有日常生活中的天气现象,学生求知欲强。
注重指导学生读图、析图、画图、观察总结,发挥空间想象能力,得出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形成及其天气特点。
2、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式、探究式学习,加强学生之间的协作,关注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强化主体意识。
3、充分联系运用原有的基础知识,分析、推理、得出新知识。
锋面知识迁移到生活中,指导学生会看会听天气预报。
4、气旋与反气旋水平气流运动方向的判别,是本课的难点之一,指导学生借助手势,帮助强化记忆。
这样,教给学生“多读图、对比分析、综合思考、动手绘图”的获取知识、思考问题的学习方法,既能增加学生参与机会,增强其参与意识,又使学生“学有新思”,“思有所得”,“练有新获”,“学会学习”,使他们成为教学活动中真正的主体。
(教师过渡:那么怎么把教法选择和学法指导具体得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呢?接下去我将重点说说具体的教学程序安排)五、教学程序六、板书设计2、3 常见的天气系统一、锋面系统(一)锋面结构与特点三、锋面气旋及天气1、概念2、天气六、练习小结反馈练习设计:(见课件)为了进一步巩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设置几道有梯度的常规性练习,如配套作业本等;作业有梯度,通过作业布置,帮助学生复习和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小结本节的课堂设计,我以建构主义为理论指导,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
建构主义理论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指导理论。
该理论认为,知识的学习过程并不是简单的由教师向学生传递、转移的过程,而应是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下,在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中,完成教师对学习过程的引导,而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建构生成新知识,完成对新知识的理解、把握。
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引导者与促进者,教师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为学生的理解提供梯子。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将以“起、承、转、合”四个字贯彻其中:1、『起』――创设情境、导入新课2、『承』――讲授新课、师生互动3、『转』――形成概念、概括规律4、『合』――思考小结、问题探究整个教学过程将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经历感性——理性——实践——理性的有序认识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
整个教学过程以启迪学生思维为核心,以学生为本位,发挥自主学习的优势,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力求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
不将结果简单抛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步步启发引导下去分析、推理、判断,并作出结论,然后教师简评、补充、总结,这样才能符合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和新课标的课改精神。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