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1 幼儿园课程概述第一节课程概述一、课程的词源汉语当中“课程”一词最早见于唐代。
在英语当中,课程(curriculum)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中(1859年)。
二、课程几个最有代表性的定义(一)课程就是学习的科目和教材(教材说)。
历史最为悠久,影响最为深远,最代表传统课程的一种观念。
一般认为,课程是“科目”、“学科”或“教材”的代名词,课程可以指一个科目或所有科目。
也有的人把教材看成是课程的具体体现,认为课程可以是一本教科书、一套教科书、教科书的内容等。
这种定义的实质,是强调学校向学生传授系统的学科知识体系。
(二)课程就是儿童在学校获得的全部学习经验(经验说)。
学习经验是学生在和学校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心理生成物,不仅包括学生学校生活中获得的认知方面的经验,同时心理生成物还包括情感、态度等方面的体验,对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的一种感悟,一种体会等等,所以,把课程理解成学生的学习经验,最大的好处是能扩大教师及研究者的视野,转化他们注意的中心,使老师从过去的主要关注我教什么,到现在开始关注为什么而教,怎么教,就是我教这个东西,对于学习者有什么价值,同时也要关注我怎么教才能够让学生获得更有价值的学习经验呢?相同的教学内容,我用这种方法教和用那种方法教,对学生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三)课程就是学校组织的学习活动(活动说)。
儿童的学习经验,是通过儿童和学习环境相互作用的主动的行为产生的。
而活动是儿童和学习环境相互作用的一种形式。
因此,儿童采取什么行为,获得了什么学习经验,取决于他参加了什么活动。
因此,认为课程就是学校组织的学习活动。
(四)课程就是教学计划(计划说)。
这个观点把课程看成是一个培养人的蓝图,一个计划。
计划通常包含了多种要素,如目标、内容、活动、评价等。
把课程看作是教学计划,既然是一个计划,是一个培养人的蓝图,它必然包含“培养什么样的人(课程目标)、提供什么样的学习经验(课程内容)和如何组织这些经验才能培养出这样的人(课程的组织),以及如何去检验育人的意图是否达到(课程评价)”等一系列问题的思考与决策。
这些问题都涉及到我们通常所说的课程的几个基本的要素,是比较全面的。
既不局限于科目、教材(克服了教材说的窄视野),计划所提供的经验也是经过选择的(克服了经验说定义太宽泛),并且是经过缜密思考计划的(克服了活动说的太表浅)(五)课程就是预期的学习结果或目标。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课程的重心应该是“教学目的”,也就是指“希望学习者通过课程而获得的学习结果”。
有了这样一个预期的目标后,我们就可以围绕着这个“预期的目标”去选择内容、组织课程,同时,这个“预期的目标”是否达到,又是我们监控、评价教育过程的标准。
第二节幼儿园课程概论一、什么是幼儿园课程“幼儿园课程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目的的手段,是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
”——教育部“九五”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中国幼儿园课程政策研究》课题组经反复讨论认定的。
二、幼儿园课程的性质(一)基础性(二)非义务性(三)发展适宜性第三节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历史及未来发展趋势我国幼儿教育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这段历史中,我国幼儿园课程经历了由产生到发展的过程,其间经过了3次较大的改革。
教案2 陈鹤琴的理论及其“五指活动课程”陈鹤琴通过揭示幼儿的心理特点来提出教育教学原则。
他认为幼儿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1. 好动。
2. 好模仿。
3.易受暗示。
4.好奇。
5.好游戏。
6. 喜欢成功。
7. 喜欢合群。
8. 喜欢野外生活。
教案3 幼儿园课程的编制关于以什么为起点入手以及如何展开课程编制,目前理论界有这样几种模式,目标模式、过程模式、实践模式、批判模式。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目标模式,目标模式同时也是目前在课程实践中占主导地位的课程编制模式。
目标模式的课程编制的逻辑起点就是从确定课程目标开始的。
真正使目标模式成为经典的、占主导地位的课程编制模式的是美国课程专家泰勒。
于1949年发表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系统地阐述了课程编制的目标模式的基本观点,被誉为“泰勒原理”。
泰勒认为,在课程编制过程中,编制者必须回答四个问题,它们是:“①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②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③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④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泰勒指出,“教育目标是指导课程研制者所有其他活动的最为关键的准则。
”在目标模式中,学习经验的选择、学习活动的组织及对学习结果的评价都被置于课程目标的下位,围绕目标这个中心而展开课程编制的整个过程。
一、幼儿园课程目标的涵义(一)“教育目的”、“教育目标(培养目标)”、“课程目标”三者的关系国际教育文献对“教育目的”、“教育目标”、“课程目标”作了区分,三者分别代表了教育领域内目标的不同层次。
1. “教育目的”是指一个国家教育的总体方向,它所体现的是普遍的、总体的、终极的教育价值。
2. “教育目标”又称培养目标,它是教育目的的下位概念,它体现的是不同性质的教育和不同阶段的教育的价值,如基础教育目标、高等教育目标。
3. “课程目标”又是教育目标的下位概念,如在基础教育目标下面,又有不同学科目标:语文课程目标、数学课程目标等。
二、幼儿园课程目标的结构(横向)1. 按照教育内容体系进行划分,如《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将课程目标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的目标。
2. 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结构进行划分,如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法,将教育目标分为三大类,即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
现代幼儿园在布鲁姆的研究基础上将幼儿园课程目标划分为认知、情感态度、技能能力三个方面。
(1)认知目标。
主要指儿童在学习过程中对概念、经验、信息的记忆、理解、掌握、应用、分析等各种综合智力活动。
(2)情感态度目标。
指个体的社会性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时所产生的情绪体验及内在感受,并由此产生的对事物的评价和行为倾向。
(3)技能能力目标。
指对完成某种任务所必须的活动方式的掌握。
它不单纯指动作技能,还包括思维方式、学习方式等综合能力的要求。
三、幼儿园课程目标层次(纵向)幼儿园课程目标层次是幼儿园课程目标的纵向结构。
幼儿园课程目标从上到下分为以下四个层次:宏观微观幼儿园教育目标——年龄阶段目标——单元目标——教育活动目标概括具体四、教育活动目标的表述要想准确地理解教育活动目标,学会如何正确地编写教育活动目标及陈述教育活动目标是第一步。
(一)表述的性质(行为目标、表现性目标)目标在表述时,按性质一般可以分为行为目标和表现性目标。
1. 行为目标行为目标是以儿童具体的、可被观察的行为来表述的幼儿园教育活动目标,它指明教育过程结束后儿童身上所发生的行为变化。
一个完整、具体、明确的教育活动目标表述应该包括三个要素,即行为条件、行为动词和行为标准。
适用范围:行为目标有利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熟练掌握,有利于保证一些相对而言简单的教育目标的达成。
行为目标的特点①具体的、特化的;②可被观察到的;③较短期,或活动后可以实现的目标;④对全体或大多数儿童的共同要求;⑤多用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行为习惯的训练等课程中的目标表述;⑥以行为目标为评价的主要依据。
2、表现性目标表现性目标不规定儿童在完成学习活动后应该获得的行为,而是指向每一个儿童在教育情境中产生的个性化表现。
如在“参观动物园并讨论那儿有趣的事情”、“知道水的用途和重要性,能节约用水”、“适应幼儿园的团体生活,情绪稳定、愉快”等。
适用范围:表现性目标一般比较适合表述中远期目标;可以表述难以用具体行为来表述的那些情感态度类目标和复杂的智力活动。
表现性目标的特点①非特定的、泛化、概括的;②有时并不是可以马上观察和觉察到的;③适合表述中远期目标;不是学习后应该获得的行为,而是学习者身心的一般变化;④强调个性化、多元化。
强调儿童自己对事物的理解和在自己水平上的发展;⑤多用于表述复杂的智力活动和情感态度类目标;⑥表现性目标不作为评价的主要依据。
其评价主要依据儿童的创造性和个性评价活动的质量。
(二)表述的角度课程目标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表述,最常用的表述角度有两个:一是从教师的角度表述。
二是从幼儿的角度表述。
注意:从哪一个角度表述不是最重要的,中要的是在表述同一个教育活动的目标时,应只从一个角度表述。
五、教育活动目标制订存在的问题(一)教育活动目标行为主体混淆(二)教育活动目标定位过于宽泛具体的教育活动,其目标的操作性应该很强,能够直接指导教学活动。
但是,很多教师往往把教育活动目标和教育目的相混淆,使教育活动目标成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表述。
(三)教育活动目标偏离目标偏离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目标高于幼儿的发展要求,或是脱离幼儿现有的生活经验;另一种情况是活动目标低于幼儿最近发展区的要求,仅仅重复着幼儿已经达到和掌握的经验和发展水平。
这样的活动开展时看似很顺利、流畅地进行,实则无法很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要还要专门学习学前心理学,把心理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学习的原因)(四)教育活动目标表述语病在目标设计中,我们常常会发现一些语病,有的是描述不明确,有的是搭配不合理。
教师在设计目标时,要反复修改,认真地读一读、想一想:①表示层次的词有没有用错。
如“初步”与“进一步”;②描述是否明确,无歧义。
如“双膝并拢跳”与“双脚并拢,脚尖着地跳”;③词语搭配是否合理,是否有语病。
如“发展……情感”与“培养……情感”等。
一定要准确无误,否则会闹出笑话。
教案4 幼儿园课程内容第一节如何理解幼儿园课程内容依据《纲要》的精神,幼儿园课程内容应该包含以下四个基本成分:(一)幼儿园课程内容应包含关于客观世界的粗浅的知识;(丰富知识)(二)幼儿园课程内容应包含有助于丰富幼儿基本活动方式方法的知识和经验;(提升技能)(三)幼儿园课程内容应包含有助于幼儿的智力和能力发展的活动和经验;(发展能力)(四)幼儿园课程内容应包含有助于培养幼儿良好情感态度的活动和经验。
(培养情感)第二节幼儿园课程内容的选择一、幼儿园课程内容的选择原则在选择幼儿园课程内容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基础性原则——幼儿期间应该立足于幼儿基础素质的发展,要学习的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基本的情感态度。
目的在于为其一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价值性原则——可供幼儿学习的内容非常多,前面也说过,幼儿园课程内容重在能否开启幼儿的智慧与心灵,萌发他们优良的个性品质。
3.兴趣性原则——幼儿感兴趣的内容才能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
幼儿在年龄小的时候,还没有明确的目标意识和对问题的深刻理解,所以,这个时候幼儿做事的动力是兴趣。
4. 发展适宜性原则——指课程内容既要符合幼儿已有的发展水平,又能促进其进一步发展,即难度水平处在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