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章 柏拉图的理念论与知识

第三章 柏拉图的理念论与知识


两个世界
以上学说构成柏拉图的两个世界的理论:即理念 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划分。前者又称可知或可思的 世界,后者又称可感或可见的世界。 两个世界的划分,使理想与现实、此岸与彼岸各 有归属。以后基督教中天堂与尘世的划分,也可 以追溯到两个世界的理论。 理念源于共相问题。我们实际感知的是现实世界, 如果现实世界只是理念世界的摹本,那我们是如 何认识到理念世界的?为什么它才是真实的世界? 为此,柏拉图精心构造了一种基于理念论的认识 论或知识论。
回忆说
理性是如何上升到理念世界,获知真知的? 我们的灵魂原本高居于天上的理念世界,“那时 它追随神,无视我们现在称做存在的东西,只昂 首于真正的存在”。此时灵魂因能观照理念领域 而具备一切知识。只是后来灵魂附着于躯体之后, 由于受到躯体的干扰和污染,因而遗忘了一切。 灵魂要能回忆起曾见过的东西,必须经过合适的 训练。所以,一方面,回忆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 程;另一方面,不是所有的灵魂都有回忆的能力 或能轻易地回忆。凡在投生前只约略窥见,或在 投生后受邪恶熏陶而堕落的,都不易做到这一点。 只有少数人保持着回忆的能力。
洞喻
P41 关押囚徒的洞穴,是现实世界,火光是阳 光的摹本,投射在墙壁上的影子,是事物 的影像。 他说,这个比喻“可以整个地应用到以前 的论证上,将囚徒们居住的洞穴比作可见 世界,里面的火光比作太阳。如果你把上 升的途径及对上方万物的静观比作是灵魂 上升到可知世界,就没有误解我的意思”。
线喻
P53 可见世界的第一部分是影像 影像,第二部分是影像的 影像 影像的 原本,即具体事物,这“两部分有不同的真实程 原本 度,摹本之于原本,正如意见领域 意见领域之于知识的领 意见领域 知识的领 域”。 可知世界的第一部分是数理理念 数理理念,即作为几何学 数理理念 对象的理念;第二部分是伦理理念 伦理理念,“指人的理 伦理理念 性自身凭借辩证法的力量而认识到的那种东西”, 包括美、正义、勇敢等,最高的理念是至善。
知识与意见
把一般性的知与确定性的知区分开来,是从巴门 尼德开始的。一般性的知是感知经验上的知,由 于这种知的对象是变动不居的现象世界,是事物 的表面特征,所以这种知也叫意见。意见的特征 是变化不定,因为它的对象本身就变化不定。 但我们并不是先有知识,而是先有意见。 柏拉图认为,从意见到知识,也就是从不确定到 确定,需要有能把意见固定起来的东西。这个东 西就是理性。 理性如何是怎么从意见上升到知识的?为解决这 个问题,柏拉图设计了十几个隐喻,其中最有名 的是洞喻和线喻。
第三章 柏拉图的理念论与知 识论
理念的性质;分有与模仿;理念与事物的关系; 两个世界;洞喻与线喻;共相问题; 知识与意见;知觉与思维;回忆说;
一、柏拉图其人
柏拉图与苏格拉底
柏拉图(前427-前347)原名阿里斯托勒斯 (Aristocles),自幼身体强壮,胸宽肩阔,因 此体育老师取名为“柏拉图”,意为“宽阔”。 他出身于雅典贵族,其母是雅典政治改革家梭伦 的后裔。青年时师从苏格拉底学习哲学。 柏拉图一生敬爱苏格拉底。他的哲学著作都是以 对话体写成的。除《法律篇》苏格拉底没有出场, 其余都有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之死,使柏拉图对雅典的民主政制极为 失望。他的名著《理想家》是以雅典的死敌—— 斯巴达——为原型的。
柏拉图的对话体哲学
柏拉图是西方哲学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 他创建了一个庞大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包括形 而上学、认识论、政治哲学、道德哲学和美学。 他的哲学著作同时也是文学名著。由于采用对话 体,语言通俗易懂,但思想却极为深邃和富有穿 透力。 《理想国》既是他的哲学的顶峰之作,也是教育 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巴门尼德篇》是柏拉 图对自己前期思想的反思和自我批判,也是哲学 史上最晦涩难懂的著作之一。 柏拉图和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是直至近代(13 世纪)以前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家。
二、柏拉图的认识论
认识论与知识论
认识论(epistemology )是在本体论或 存在论、形而上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哲学 理论。认识论主要讨论知识的来源、知识 的本质、知识的标准(或真理的标准)是 什么的问题。所以也称知识论。
什么是知识
“人是万物的尺度”可能导出这样一种知识观:两 种相反的看法同样是合理的。这是苏格拉底、柏 拉图都不能接受的。 “知识”最基本的意思是“知道”。不知道就谈 不上有知识。对一件事情的知,首先是通过感官 获得的感知经验。但感知经验并不牢靠,它可能 欺骗我们。 柏拉图认为知识的知,不能是一般性的知,必须 是确定性的知。确定的知必须对真实的存在、事 物的本质的知。因为只有真实的存在、事物的本 质,才是不变的,才能给我们确定的知。 因此知识对于他来说,就是理念的知。因为在他 看来,只有理念才是真实的、不变的存在。
分有与摹仿
柏拉图认为,现实世界中的事物并不是真实的存在, 理念才是真实的存在。理念有两种派生事物的方式或 途径: 分有:具体事物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们分有了同名 的理念。“如果在美自身之外还有美的事物,那么它 之所以美的原因不是别的,就是因为它分有美自身。 每类事物都是如此。” 摹仿:造物主根据理念创造具体事物,因此事物因摹 仿理念而存在。“木工根据理念来制造我们所使用的 床和桌子,按床的理念制造床,按桌子的理念制造桌 子。其它事物亦同样。” 例如有三种桌子的存在, 即作为理念的桌子自身,因摹仿理念而存在的可感的 桌子,以及因摹仿可感的桌子而存在的、画家所描绘 的桌子。
可见与可知
从认识论的角度看,两个世界就是可见的或可感 的世界,与可知的或可思的世界。前一个世界是 可感的对象,后一个世界是可知的对象。 存在是知识的对象 知识的对象,不存在是空无,是无知的领 知识的对象 无知的领 域,介于存在和不存在之间的事物,则是意见的 意见的 对象。 对象 我们对于始终处在生灭变化之中的感觉事物只能 产生个别、偶然、相对的意见,唯有超越于感觉 事物之上的真实的存在,才是普遍、必然和绝对 的知识的对象。
二、柏拉图的理念论
什么是理念
理念论是柏拉图的本体论或存在论(Ontology )。 本体论或存在论就是关于存在以及如何存在的学说。 它与形而上学(metaphysics )基本同义。形而上 学也称第一哲学。第一哲学研究宇宙及万事万物存在 的根本原因。 理念(idea,eidos)有七种意思。但更多指形式 (form)或 形状(shape)。 现代意义上的理念指一种观念。但柏拉图的理念是指 一种客观存在。这与柏拉图深受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影 响有关。 由于理念既有观念的意思,又不同于存在于人心的观 念;既是理想的,又是实在,因此中文无法直接对译。 理念论也可译为相论。
柏拉图理念论与知识论的评价
两个世界的划分,如理想与现实有别,这 是有意义的。但为此必须相信有一个真实 的理念世界的客观存在,这又为神秘主义 和宗教提供了借口。 柏拉图在认识论上是理性主义的。虽然他 没有完全否定感知经验的重要性,但是他 把感知经验贬低到意见水平,认为只有理 性才能获取真知,这在后世引起激烈的争 论。
Hale Waihona Puke 理念与事物的关系首先,理念是事物的共相。所以理念也是事物的 类概念或本质; 其次,理念是事物存在的根据。个别事物是由于 分有了理念而成为这一事物的,所以没有理念就 没有具体事物; 再次,理念是事物摹仿的模型。理念是完满的模 型,事物则是理念的不完满的摹本,事物是因为 摹仿了它的理念而成其为事物的; 最后,理念是事物追求的目的。因为理念是事物 的本质,事物存在的目标就是实现它的本质,从 而成为完满的存在。
回忆的两种途径
回忆不是凭空产生的,它需要由看、摸或其他感 觉来引起,尤其是看。虽然我们不可能通过感觉 经验来认识理念,但是认识理念却又必须依靠感 觉经验的诱导 诱导作用。 诱导 灵魂对理念的回忆,分为突发与渐进两种。突发 突发 表现为疯狂,那是一种忘我的直观状态。渐进 渐进表 渐进 现为理性的进展。“从显而易见的美开始,继而 为了最高的美而上升,就象在梯子的阶上一 样……最终知道美的本质”。
理念的性质
柏拉图的理念具有如下性质: 首先,理念被认为是客观存在的(实在的)。正如自 然界中看不到纯粹圆的东西,但纯粹的圆可以用几何 学的方法描述出来一样。 其次,理念被认为是比现实的存在更完美的、因而是 更真实的存在。正如现实世界中的圆是不完美的,但 几何学上可以有完美的圆、并且更精确一样。 再次,理念是对具体事物的形式特征的抽象。就像一 切数学的概念、图形,都是对具体事物的形式特征的 抽象概括一样。 最后,理念是只有在对事物进行理性地静观时,才能 看到的本质特征。感官只能看到事物的具体特征,不 能看到理念,因为理念是事物的本质特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