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初中物理学科教学基本要术(试验本)
第二单元运动和力
一、概述
本单元由匀速直线运动、力和牛顿第一定律等部分组成。
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运动,速度公式和路程一时间图像是描述运动的两种方式;力是物理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是学习压强、浮力等知识的基础;二力平衡的条件是高中学习力平衡的基础;牛顿第一定律是力学中的重要规律之一。
要认识参照物在运动描述中的作用,形成运动具有相对性的观点;通过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过程,建立速度的概念,感受控制变量方法;通过路程-时间图像的描绘,感受用图像表示物理规律的方法;要在生活实例、实验活动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力的概念;通过实验探究,归纳得到二力平衡的条件;在合力概念形成过程中,感受等效替代的方法;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实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科学想象和推理而得到的;要紧密联系交通工具、交通标志等实例,感悟运动和力知识的价值,懂得自觉遵守交通法规的重要性。
学习本单元需16课时。
二、学习内容与要求
(一)学习内容与水平
学习内容学习水平
2-1匀速直线运动
2.2力2.1.1机械运动
2.1.2匀速直线运动
2.1.3路程一时间图像速度
2.2.1力力的图示
2.2.2学生实验:用弹簧测力计测力
2.2.3重力
2.2.4摩擦力
2-2.5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
A
A
B
B
B
B
A
B
(续表)学习内容学习水平
2.2力 2.2.6学生实验:用DIS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2.2.7二力平衡的条件
2.3牛顿第一定律 2.
3.1惯性牛顿第一定律B B B
(―)具体要求
2.1.1知道机械运动。
①知道机械运动的概念;②知道一切物体都是运动的;③知道描述一个物
体运动必须取另一个物体作参照物;④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1.2知道匀速直线运动。
①知道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②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2.1.3理解路程-时间图像,理解速度。
①知道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②知道速
度的概念;③知道速度的单位:米/秒;④能用公式计算速度、路程或时间;⑤会画匀速直线运动的路程-时间图像,并能利用图像分析物体的运动情况。
2.2.1理解力,理解力的图示。
①知道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②知道力的三要素;③知道力的
单位:牛(顿);④能分析力的作用效果;⑤会作力的图示。
2.2.2学会“用弹簧测力计测力”的实验。
①知道实验目的;②能辨认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和分度
值;③会对弹簧测力计进行零点校正;④能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2.2.3理解重力。
①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②知道重力的方向和作用点;③知道重力的大小与质
量的关系;④知道g=9.8牛/千克的意义;⑤能用公式G=mg计算重力或质量。
2.2.4知道摩擦力。
①知道滑动摩擦力;②知道滚动摩擦;③知道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④知
道摩擦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利弊。
2.2.5理解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
①知道合力;②能计算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力大小,并能判
断合力的方向。
2.2.6学会“用DIS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的实验。
①能根据日常生活、实验观察,就物体处于
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时的受力情况作出猜想;②会依据实验方案组装器材;③会使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④能观察现象,搜集数据;⑤能分析归纳得岀二力平衡的条件。
2.2.7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
①知道物体的平衡状态;②知道二力平衡的条件;③能用二力平衡
的条件分析简单问题。
2.3.1理解惯性,理解牛顿第一定律。
①知道惯性;②能利用惯性,并能防止惯性造成的危害;③
能用惯性知识解释具体事例;④知道亚里士多德、伽利略和牛顿等科学家对“运动和力的关系”的探索历程;⑤知道牛顿第一定律;⑥能用牛顿第一定律解释简单问题。
说明:
(1)关于“用DIS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的实验,仅限于知道DIS的组成和简单使用方法,学会使用力传感器。
根据学校情况,本实验也可用弹簧测力计进行探究。
(2)关于“力的平衡”的学习,仅限于讨论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平衡问题。
三、学习指引
(―)学习重点
本单元学习的重点是力和二力平衡的条件。
内容结构
(三)实验指要
学生实验一 用弹簧测力计测力
1. 主要器材:弹簧测力计、细线、钩码、木块等。
2. 注意事项:
(1) 使用之前要完成弹簧测力计的调零。
(2) 注意不要使拉力超过弹簧测力计的量程。
学生实验二 用 DIS 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1. 主要器材:力传感器(2 个)、木板、DIS (数据处理系统)、钩码、电动机、细绳、支架
和电 源等。
2. 注意事项:
(1) 电动机上的绕线轴做得细长些、绕线均匀,提升重物的线要细而结实。
(2) 宜选择较重的钩码。
(3) 调节电动机的转速,用眼睛观察重物上升快慢(可以不用位移传感器)。
(4) 釆集数据的精度调低些(小数点后 1 位小数)。
(四)应用示例
例题 1 甲、乙两车分别从 P 、Q 两点同时同向运动, 它们的路程-时间图像分别如图 2 - l (a )、 (b )所示,经过 6 秒甲、乙相遇。
甲、乙的速度分别为以v 甲、v 乙,P 、Q 间的距离为 s ,则( )
A.v
甲>v
乙
,s=16米 B.v
甲
>v
乙
,s=8米
C.v
甲<v
乙
,s=16米 D.v
甲
<v
乙
,s=8米
解答:D。
说明:本题给出甲、乙两车的运动图像,要求通过观察匀速直线运动的路程-时间图像,得岀物体的运动速度及路程。
学习水平为理解(B)。
例题2目前,地铁已成为上海人首选岀行方式。
若总长为140米的列车做匀速直线运动,以60千米/时的速度通过长1660米的平直隧道,求该地铁通过隧道所用的时间。
例题
3把一个重为2牛的苹果竖直向上抛出,苹果在空中受到重力和空气阻力的作用。
若苹果在上升和下降程中所受合力的大小分别为殆、已,则()。
A. F 1 可能小于 F 2
B. F 1 一定等于 F 2
B. F 1 可能等于 F 2
D.F 1 一定大于 F 2
分析:在分析本题时需用到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的知识。
苹果在上升过程中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
G 作用,还受到竖直向下(与运动方向相反)的空气阻力 F 阻作用,因此这时的合力 F 1 大小等于(G+F
阻
),方向竖直向下。
苹果在下降过程中同样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 G 作用,但这时空气阻力 F 阻的方
向是竖直向上的(与运动方向相反),因此这时的合力已大小等于 (G-F 阻),方向竖直向下。
所以
F 1 一定大于 F2。
解答:D 。
说明:本题考查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要求能求同向与反向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
学习水平为理
解(B )。
四、评价示例
(一)
评价建议
本单元评价包括日常作业评价、单元测试、实验评价和实践性活动评价等几个部分,其中日常
作业评价和单元测试的方式与方法具体可参考第一单元 ,实验评价如“用弹簧测力计测力”和“用
DIS 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实验器材与照片、实验数据及分析过程)等可由学生和教师共同完成评
价;实践性活动评价如“交通标志与城市交通”等可由学生、家长和教师根据活动过程中的表现等方 面,完成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学业成果等维度的评价。
(二)
活动示例
1. 观察与分析——匀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观察“乒乓球在管内的运动”的演实验,描述经过相等的时间间隔乒乓球位置的变化情况,利
用 DIS 位移传感器记录小车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情况,选择其中的某一段时间和路程,分析小车的实际
运动情况,得出结论。
2. 观察与体验——重力
观察、讨论生活中与重力相关的现象,得出“什么叫重力”;通过实验和阅读等活动,感受重
力的方向和作用点;动手探究生活中常见物品受到的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将数据绘制成 G-m 图像,分
析数据和图像,得出物体受到的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3.体验与归纳——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
固定橡皮筋的一端,分别用一个力和同时作用在一条直线上的两个力拉橡皮筋的另一端,使其发生相同的形变,得岀一个力的作用效果和两个力的作用效果可以等效替代;作岀假设、搜集实验数据、讨论交流,归纳得出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的规律。
4.阅读与交流一一运动与力的关系研究的历程
以小组合作的形式,阅读相关材料,了解亚里士多德、伽利略和牛顿等科学家对“运动和力的关系”的探索历程,制作演示文稿进行交流。
4.搜集与交流-----交通标志与城市交通
进行“交通标志与城市交通”的专题研究,利用网络、图书馆等搜集资料,整理、筛选后,完成学习随笔,制作演示文稿进行交流。
6.搜集与交流——利用惯性,并防止惯性造成的危害
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确定研究的主题,如“交通法规与惯性”“安全带、安全气囊和头枕等汽车设施的作用”等,利用网络、图书馆等搜集资料,整理、筛选后,制作演示文稿进行交流。
(三)测试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