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报2015年2月13日第8版金炳镐:相伴中国民族理论40年□ 本报记者李翠金炳镐给学生们授课。
2003年,金炳镐被授予“国家级教学名师”荣誉称号,成为全国民族院校首位获此殊荣的教师。
在他的学术生涯中,伴随着诸多“第一”:见证并参与全国第一个民族理论本科专业的诞生,牵头申报并获得全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专业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点,成为全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专业博士生导师。
在中央民族大学从教40年,他著作等身:在国内外出版学术著作83部,发表学术论文550多篇,编写全国性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材20多部。
在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关系研究领域,他提出了许多创新性的的观点和概念,构建了一套完整的学科体系,开拓了民族理论研究视野和研究领域。
他就是国家级教学名师、中国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学科的代表性人物——熟读经典著书立说1974年夏天,24岁的朝鲜族大学生金炳镐从中央民族学院(今中央民族大学)政治系毕业,被分配留在母校工作。
考虑到他学习的是政治理论专业,学校将他安排在政治系民族理论教研组做助教。
留校的头3年,金炳镐受到了我国当代著名的民族学家施正一的悉心教导。
3年后,学院干训部民族理论政策教研室和政治系民族理论教研组共同组建了研究部民族理论政策教研室,金炳镐转入该教研室,又得到了教研室主任白静沅和刘锷、何润等教授的指导。
这一时期在协助编纂《民族问题语录》、《民族问题著作选》、《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民族问题》、《毛主席关于民族问题的部分论述》、《民族问题文献汇编》的过程中,金炳镐埋头苦读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等人的经典著作,做了大量的积累。
1980年至1981年、1985年至1987年,金炳镐先后在中央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民族理论教师进修班、中央民族学院民族理论助教进修班在职学习,得到了老一辈革命家、老一辈民族理论工作者的当面教授。
这段时间,金炳镐在认真教学的同时,还刻苦钻研、勤奋写作,试图在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研究领域开拓一片新的天地。
在前人的基础上,金炳镐提出了一些新观点,得到了我国著名民族理论家牙含章等专家学者的肯定,并被推荐至中国民族理论学会兼职。
担任中国民族理论学会常务理事、办公室主任、秘书长、副会长等职务的30多年间,金炳镐参与组织了近40次全国性民族理论学术讨论会和青年民族理论工作者学术座谈会,连续16年编辑学会季刊《民族理论研究》。
1989年,此刊物被评为全国17种民族研究核心期刊之一。
“做编辑的16年使我收获颇丰。
我从来自全国各地专家学者的大量文章中吸取了不少养分。
”在金炳镐看来,如饥似渴地阅读理论大家的著作和文章为他奠定了理论的根基,而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也能擦出他思想的火花,点燃他研究的激情。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斯大林对于民族的这一定义,是金炳镐在课堂上必讲的内容。
而某一堂课上,这一定义却引起学生的疑问:“斯大林在定义民族的时候,为什么将语言放在首位,而不是地域、经济生活?”学生一个看似“钻牛角尖”的提问,让金炳镐陷入长时间的沉思。
对于多年来已烂记于心的概念,他第一次觉得其中还有很多值得深入研究的东西。
经过一个学期的资料查阅和深入钻研,金炳镐发现,斯大林的这一定义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是在继承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有关民族特征的论述的基础上,分析当时欧洲和俄国的民族实际,批判第二国际后期机会主义的民族理论过程中提出来的,有它的时代必然性。
解决学生的疑问,也是增长自身积累的过程。
1983年、1984年、1985年和1987年,金炳镐将对此问题的一系列思考写成了几篇文章《论马克思主义民族定义的产生》、《试论马克思主义民族定义的产生及其影响》、《有关民族定义的一些问题》、《试论斯大林民族定义的特点》,分别发表在《民族理论研究通讯》、《中央民族学院学报》、《民族研究》、《广西民族研究》上。
在熟悉金炳镐的学生眼里,他不仅是一位老师,还是一本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活字典”。
毕业后在机关单位从事研究工作的学生,写文章或者报告时,遇到不确定的理论概念,会第一时间给金炳镐打来电话咨询。
一般情况下,金炳镐都能在电话里立即给予回答。
“就算当时不能立即回复,我挂上电话后也一定能在半小时内查阅到学生想要的东西。
”金炳镐自信地说。
正是长期大量的阅读与研究,给了金炳镐这份自信,也奠定了他日后立言著书、创造经典的牢固根基。
金炳镐从事的民族基本理论研究,主要是民族实体理论研究,包括民族概念和民族形成研究,民族的基本属性、基本特征、基本结构、基本素质研究,民族意识研究,民族发展研究,民族关系研究,民族问题研究等,他提出的“民族分界意识”等新概念,被民族理论界不少人所接受并使用。
早期的研究方法与习惯,也促使金炳镐做了大量研究考证工作。
其中,对我国少数民族一词的出现及使用情况的考证成果被国家民委党组给中央主要领导的有关报告所采用。
他提出,我国开始使用“少数民族”一词是进入20世纪后,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使用“少数民族”一词是在1926年11月,而且“少数民族”一词所指的范围是逐渐扩大的。
这一观点还为中央广播电台和多种报刊杂志、书籍等摘要广播、转载和收录,其影响力可想而知。
打造学科完善体系动荡不安的国际形势突出地显示了民族问题的重要性,改革开放进入攻坚期的国内形势,要求在改革、发展和稳定中更加重视国内民族因素和民族问题因素。
”——金炳镐今天的中央民族大学中国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研究院,是一个拥有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专业本科、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体系的教学科研单位。
20多年来,1000余名学子在这里接收了一套完整的民族理论学科体系教育,还有数以万计的中央民族大学各层次学生接受了《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公共课教育。
学子们学成后,奔赴全国各地,成为民族地区高校和国家民委主管的民族院校、各级民族工作部门、民族地区研究机构的骨干,为我国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研究、民族地区的各项实际工作做出了积极贡献。
民族理论学科得以“开枝散叶”,与以金炳镐为代表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学者长期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上世纪80年代初,民族理论作为二级学科民族学专业的一个研究方向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
1986年,金炳镐参与创建了全国第一个民族理论本科专业,首届招生29人。
上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前期,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研室以民族理论系(筹)、民族理论政策教科部形式,与民族学系、民族研究院三分两合,最终以民族理论政策教科部形式成为独立的教学科研单位。
这一时期,金炳镐牵头申报并获得全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点,后来金炳镐又牵头申报并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点,而他本人,则成为全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专业博士生导师。
目前,我国民族地区的高校和国家民委主管的民院院校,都将“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作为公共必修课。
上世纪90年代开始,这门课程的通用教材《中国民族理论与实践》、《中国民族理论新编》,都是国家民委主管教育的副主任担任主编,副主编则是金炳镐,他也是编写教材的主要的组织者。
中央民族大学设有全国唯一的民族理论政策本科专业,我国民族院校和一些民族地区高校设有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专业硕士点和博士点。
金炳镐独著的《民族理论通论》成为这些高校首选的专业课通用性教材,也是全国民族院校“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公共课教师必备的参考书。
这本各民族院校通用的教材,凝结了金炳镐20年的心血。
第一届民族理论专业本科班开班前,民族理论政策教研室将编写“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基础”专业课教学大纲的重任交给了教研室里最年轻的教师金炳镐。
事实上,在上世纪80年代的民族理论界,虽然已经有大批梳理性的成果见之于世,但“民族理论”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金炳镐从小就对数学、几何感兴趣,辩证思维、逻辑思维能力能强。
从事大学教学工作以后,金炳镐还特意在职学习了哲学。
36岁的金炳镐已与民族理论结缘12年,他长期阅读的大量经典,与他思维中的理性、逻辑性一结合,便形成了他对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民族理论学科建设的一些独立思考与见解。
根据自己的想法,金炳镐拟出了十五章的《<民族理论基础>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每个章节后都附有思考题、学习参考书目以参阅文章目录等。
教研室的教师们讨论后认为,这一教学大纲在体例、内容上都有新颖、独到之处。
《大纲》中涉及的“民族结构是民族静态的存在形式”等观点,提出的民族属性、民族结构、民族素质等概念,都是以前未曾或很少提及的。
一位老同事评价道:“小金啊,你编的这个大纲出来后,民族理论才能真正成为‘理论’啊!”从1987年开始,《大纲》正式在教学中得到使用。
后因不少同行索要,《大纲》刊发于《民族理论研究》1989年第4期,印行2000册,社会评价良好。
在使用过程中,金炳镐和同事们又积累了精辟讲义,做了更深更广泛的有益探索。
1994年,以《大纲》为蓝本扩充的46万字的《民族理论通论》出版。
2007年修订版已经扩充为76万字。
这是金炳镐以民族理论学科总论的形式出版的一本独著,他还先后以分论的形式,将民族理论学科体系中的各部分研究以《民族问题概论》、《民族关系理论通论》、《中国共产党民族纲领政策通论》等形式展现出来。
如今,《民族理论通论》不仅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专业的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教科书作用,还在全国“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这门公共政治课教学中起到了重要的参考书作用,而在民族理论学科体系的建设中则起到了重要的学术探讨和理论建构作用。
该书于1995年荣获第二届全国高校优秀教材(民族类)二等奖,于2004年获北京市精品教材立项,2007年获“十一五”国家重点规划教材立项,20012年被列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图书学术影响力排行榜民族学论文引用国内学术著作第五名。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民族理论学科建设的加强和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硕士生、博士生的招收培养以及民族理论政策相关论著的面世,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民族理论学科得到了长足发展。
金炳镐等中青年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研究学者和老一辈民族工作者、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教学工作者一起,不断顺应时代进步和学科发展的要求,在民族理论研究领域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在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教学、研究、宣传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他们的努力下,中国民族理论学科体系和民族理论政策课程的教材体系逐步建立起来,诸多新观点和新命题得以提出,民族理论新领域得以开辟,国内民族理论研究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从教40年来,金炳镐不仅编写了民族理论民族政策专业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教材20多部,其心血还凝结成了20多部全国性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教材,如全国民族院校统编教材《中国民族理论与实践》、《中国民族理论新编》,国家港澳公务员培训教材《中国民族与民族政策》,全国民族预科教材《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辅导阅读材料》,高等学校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材《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辅导阅读材料》,全国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教材《中华大家庭》、《民族常识》、《民族政策常识》、《民族理论常识》、《民族政策常识教师教学用书》、《民族理论常识教师教学用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