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本文是怎样紧扣“清”“静”“悲凉”来写故都的秋的,又是怎样通过联想来把故都的秋与南国的秋进行对比的。
2、理解本文的脉络结构。
领略故都的秋声、秋色、秋味。
3、让学生初步掌握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1、分析理解文中情与景的关系。
2、提高语言鉴赏能力及掌握运用语言表达的一些技巧。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教学方法讲析法、对比法、讨论法、诵读法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秋天,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骚人墨客。
从古到今,关于“秋”的诗文,可谓汗牛充栋。
历代名家描写秋的名篇和佳句是举不胜举。
有哪位同学能就这些名篇和佳句略举几例?(展示幻灯)这些名篇和佳句,有的描写秋天的萧杀和凄凉,抒发作者深深的悲秋之感;有的刻画了秋天。
有的刻画了秋天的绚丽多彩,寄寓了作者浓浓的赞秋之情。
而郁达夫却以自己个性鲜明的思想,选择了独特的角度,运用与众不同的手法,写出《故都的秋》这篇散文精品。
究竟郁达夫笔下的秋是怎样一种景象?“秋”景如何?“秋”意怎样?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郁达夫的《故都的秋》。
(板书课题、作者)二、听朗诵,抓住重点字词,初步感受作者情怀。
(超链接音频资料)三、引导学生从解题入手,初步欣赏,整体感知1.解题引入:本篇写于30年代。
“故都”指北平,作者为什么不以“北平的秋”为题而要用“故都的秋”?(学生浅谈自己的理解,教师作补充总结)明确:“故都”两字表明描写的特点,它不是新都,它是旧的,带有历史的厚重感,更带有作者深切的眷恋之情,“秋”字明确描写的内容,是秋天,而不是春天或者夏天,用“故都的秋”带有沉重的伤感和浓浓的眷恋之情。
2,、同学们阅读了这篇课文之后,有没有发现郁达夫笔下的故都的秋有什么样的特点?学生齐答:清,静,悲凉3、作者用哪三个字来概括南国之秋的特点?其作用是什么?学生齐答:慢、润、淡。
点拨:在作用上,实际作者是将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进行了对比,在对比中以南国秋的“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来烘托故都秋色的浓重。
4、读3-11段,思考:作者分别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哪几幅秋景图?(学生以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展示,幻灯片呈现)点拨:抓主要意象明确:小院秋色(色)秋槐落蕊(形)秋蝉残鸣(声)闲话秋雨(味)北国秋果(奇)5、你认为12段的中心句是哪一句?依据是什么?(幻灯片)6、阅读最后两段思考:(幻灯片)1)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最大的去别是什么?2)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四、深入探讨3----11段1、两位朗读比较好的同学分别朗诵3---7、8---11段2、这些段落中写了哪些主要的景?学生集体回答:第3段主要写了秋花(牵牛花),第4段主要写了秋树(槐树),第5段主要写了秋蝉,第6——10段主要写了秋雨,第11段主要写了秋树(果树)。
3、那么,作者在对这些景具体的描绘中,是如何体现故都秋“清、静、悲凉”的特点的呢?下面先请两名同学来诵读课文3——11段落,其他同学要眼耳手脑并用,一是圈出文中体现秋天色彩的词语,二是标出传递声响的物名。
我们将从“秋色”和“秋声”两个角度来品味一下故都的“秋味”。
(学生以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展示)板书:秋色青天(蓝绿)蓝朵(蓝色)秋草(黄色)落蕊(灰白)树影(暗灰)灰土(灰色)灰沉沉的天(灰色)青布(蓝绿)枣树(淡绿微黄)4、接下来我们来听听故都的秋声,主要有哪些声音呢?(学生勾画圈点,展示交流)例:“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秋蝉的衰弱的残声”“便息列索落的下起雨来了”“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说。
”。
雨后话秋有一句,“唉,天可真凉了”,作者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是出于什么目的?教师解释:目的在于渲染“清、静、悲凉”的气氛。
“了”字音抬得高,拖得长,好比是对着无边的大森林呼唤,呼唤的越响,回荡得越远,森林越发显得空寂。
明确:秋声鸽声帚声蝉声衰弱风雨声人声(板书)5、这么多声响交杂在一起故都的秋又是怎样的呢?静。
连鸽子的飞声、蝉衰弱的叫声,这些细微的声音都听得到,这就反衬了故都的静。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这是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
“静”,这就是故都秋的声音。
更何况蝉声是如此的衰弱与凄惨,更何况这声音如影随形让你无处藏身(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和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悲凉”,这便是故都的秋。
看来作者对故都的秋是:痛并快乐着。
五走进作者的内心,交流拓展思路:1、通过上边的分析,我们发现作者笔下的秋色明显带有一些冷色的气质,当代诗人梁小斌在《我热爱秋天的风光》一诗中这样写道:“秋天像一条深沉的河流在歌唱,河流两岸荡漾着我优美的思想”。
在故都秋天可选取的景物很多,火一样的香山红叶,秀丽的北海公园等,为什么作者偏要去选这些灰暗的景物?(学生浅谈自己的理解,教师补充。
幻灯片总结)点拨:个人经历写作背景个人经历:3岁丧父,7岁入私塾,家中有藏书4万卷,他在青少年时期全读过了,因此受到古典文化的影响。
青年时期又随兄赴日留学,十年客居他乡,期间饱受屈辱和歧视。
这些养成了他“沉静又有些忧郁的气质”,使他在文学上多提倡“静的文学”。
写作背景:他是一位爱国者,积极投身于抗日运动中。
1933.4国民党反动派的白色恐怖使作者从上海移居杭州,1934年从杭州赴北平写下这篇文章。
当时的中国连年内战,民不聊生,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
因此作者描写心中的悲凉已不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悟。
2、中国的文人从宋玉开始就对秋定下了调子“悲者,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历代秋的主题从杜甫“听猿实下三声泪”到马致远的“断肠人在天涯”乃至林黛玉《秋窗风雨夕》中“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秋雨助凄凉”都把秋当做一种人生的悲苦来写。
那郁达夫通过他的笔到底是在颂秋还是在悲秋?(学生讨论,整理本组的答案,派代表展示,幻灯片总结)教师明确:颂秋全文基调是忧伤的悲凉的,但作者对普通花草和景象都是信手勾勒,传达出作者心中美好的秋味。
举例: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这里写了视觉形象、听觉形象。
景物写得非常细致,如“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也写了观景、赏景的心态、动作,如“细数”“静对”,透露出悠闲、惬意。
总起来说,表现了作者热爱故都之秋的情怀。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这里写了视觉形象、触觉形象。
花铺满地,写视觉形象;脚踏花地,是触觉感受。
写触觉,给读者以逼真的感受。
这里寂静无人,斯人独徘徊,无人可与交流,便只有与自然相交融。
揣摩作者的心境,大约是欣喜的,又是寂寞的。
六:小结《故都的秋》像一首诗,深沉而隽永;像一幅画,美丽而又落寞;像一首歌,忧伤而又苍凉。
她是作者的闲情漫画,清水出芙蓉,闲笔出真情。
这就是郁达夫笔下的秋。
七、作业:以“夜”为话题,写一段文字,注意运用情景交融,以动衬静的手法。
八、板书:青天(蓝绿)蓝朵(蓝色)秋草(黄色)秋味:秋色落蕊(灰白)树影(暗灰)灰土(灰色)清静悲凉灰沉沉的天(灰色)青布(蓝绿)枣树(淡绿微黄)眷恋向往鸽声帚声蝉声秋声秋声衰弱风雨声人声反思:《故都的秋》是传统的散文名篇,但作为经典,《故都的秋》距离学生实际生活较远,学生在领悟上有一定的困难,所以我以文眼“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为突破口,结合背景资料,师生互动,以品读,联想等方式进入散文的鉴赏。
首先我先和学生一起理出文章的写作思路:作者通过对故都的秋的思念、描绘抒发了对故都的秋的眷恋赞美之情。
接着设置五个总纲性问题:①故都的秋最本质的特点是什么?②找出带有色彩和声音的词语说说作者描绘的秋声秋色有何特点。
③假如你是一个孤独的漂泊者,面对如此冷清的秋色,倾听如此微漠的声响,你的内心会有什么样的感受?④北京有最富有暖色调的香山红叶,有游人如织的颐和园,作者写没有写,为什么?⑤作者描绘了几幅画面?有什么特点?从教学流程看,我觉得设计的是较有特色的,目的是较明确的,但并没有完全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课后和其他老师及学生的交流过程中我才意识到,一则课前学生预习的并不充分,对课文内容并不熟悉,感伤、悲凉的情感没有较好的领出来;再则课堂品读的时间不够,学生没能很好的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打乱了学生的接受心理,所以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热烈。
其实教材只是一个例子,对学生真实水平的关注才是关键。
在教学过程中我应该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以学生为主体设置教学,多给学生品读的时间,让学生真正走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中去,才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与开放的思维,否则,就无法达到预设的教学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