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宇宙的熵增

宇宙的熵增

宇宙会消亡吗
主流猜想——宇宙”热寂”
宇宙热寂的由来
热力学第二定律:能量可以转化,但是无法100%利用。

在转化过程中,总是有一部分能量会被浪费掉。

这部分浪费掉能量命名为熵。

熵不断在增加。

热力学第二定律也叫熵增原理。

就是孤立热力学系统的熵不减少,总是增大或者不变。

用来给出一个孤立系统的演化方向。

说明一个孤立系统不可能朝低熵的状态发展即不会变得有序。

考虑到宇宙的能量总和是一个常量,而每一次能量转化,必然有一部分”有效能量”变成”无效能量”(即”熵”),因此不难推论,有效能量越来越少,无效能量越来越多。

直到有一天,所有的有效能量都变成无效能量,那时将不再有任何能量转化,这就叫宇宙的”热寂”。

结论宇宙就会进入一个死寂的状态。

我的观点,宇宙不会”热寂”。

宇宙是无限的,动态循环的。

这个宇宙是总称,不是有人提的这里一个宇宙,那里一个,多少年前或者远处还有一个宇宙。

这种分法应该叫天体,为什么还要叫宇宙呢?
宇宙存在自发的熵减的过程。

物质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基本微观粒子质子、电子、中子、光子等聚合原子、分子等物质,这种聚合靠物质自身的引力、电磁力等自发完成。

分子组成有序多样的宏观世界。

这种聚合可以在某处相对孤立系统中完成,不需要外部干涉。

这个过程是熵减的。

星系是宇宙的常见的单元。

星系的核心是恒星,恒星的质量足够大,引力也足够大。

最初恒星的物质含有的内能(主要是核能)充足,反应活跃与引力平衡,释放出光芒。

当能量消耗到一定程度,内能不足以抵抗引力,不能再向外释放能
量。

恒星不断收缩、坍塌,并且不断吸收外界物质,此时“恒星”只进不出,形成“黑洞”,黑洞缓慢吸收飞来的各种物质和能量,质量超大,大到吞噬星系的大部分行星和尘埃,甚至是相邻的星系的一部分。

黑洞也有生命周期,这个也许比恒星的生命更长。

黑洞碾碎了大部分物质(分子原子)分解成基本粒子,喷射出去。

这一过程是熵增的。

粒子聚合成原子分子直至形成新的星系或者被其他星系吸收,形成循环。

宇宙各处随机重复着这一过程。

每一个循环周期都是极漫长的。

物质的多样性是基本粒子聚合的随机性造成的。

如同生物的多样性,生物演化出动、植物、细菌等等。

生物的生成发展也主要是熵减的过程。

但是这种熵减的体量相对于星系的熵增是微不足道的。

生物不改变星系毁灭的历程。

星系中存在生物也许是偶然的。

智慧生命逃出一个星系的衰变毁灭,应该是概率很小的。

路过万丈红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