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旅行——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路径四川远方研学为迎接全球化、信息化和知识经济的时代挑战,深入贯彻实施《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2016年9月,教育部课题组发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当今时代发展对教育目标的重新定位,从根本上回答了“立什么德、育什么人”的问题。
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归根结底需要通过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来实现,课程化研学旅行作为一种新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倡导学生在行动中探索,在实践中体验和感悟,从而获得知识和经验,契合了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主题要义,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一条重要路径。
1研学旅行:一种新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一)研学旅行的课程化嵌入研学旅行是以中小学生为主体,在旅行过程中以增进技艺、增长知识为目的的教育活动。
它是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的方式开展研究性学习并与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方式。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由知识核心时代走向核心素养时代,国家在研学旅行领域不断释放政策红利。
2013年2月,国务院印发的《国民旅游休闲发展纲要》明确要求“逐步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2014年8月,《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千意见》首次明确研学旅行要纳人中小学生日常教育范畴。
2015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支持研学旅行发展,把研学旅行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教育范畴”。
2016 年年初,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在工作要点中将加强研学旅行工作、建设研学旅行试验区和建立研学旅行统筹协调机制作为年度工作重点,并将之作为“坚持创新发展、深化育人方式改革”的重要举措。
同年11月,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颁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要求各中小学要把研学旅行纳人教育教学计划,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考虑,促进研学旅行和学校课程的有机融合。
至此,研学旅行由原先的“校外活动”上升到“校内课程”,实现了课程化嵌入学校教育的飞跃。
国家在研学旅行领域不断释放政策红利,实现了课程化嵌入学校教育的飞跃!(二)研学旅行的课程定位从形式上看,研学旅行是“研学”与“旅行”的合成,而实质上,研学旅行是教育与旅游的一次亲密接触,是两者深度跨界融合的产物。
研学旅行通过旅行的方式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学生的人生体验,让学生在直面现实社会生活、感悟自然万物的过程中受到教育和熏陶。
研学旅行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旅游,要做到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实现育全人的价值追求,就必须课程化。
而课程化研学旅行实质上是一种新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主进行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体现对知识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的生长点,旨在“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可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着眼学生实践意识的培养,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和亲身体验,指向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提升。
同时,综合实践活动还打通了儿童与生活世界的屏障,让学生在体验与探究自然中不断成长,在参与和融人社会中不断成熟,在认识自我中不断完善,即推进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谋求自我、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研学即“研究性学习”的简称,它本身就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模块。
课程化研学旅行是一种新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其符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特质。
有研究认为,“研学旅行的主体具有自主性、内容具有开放性、方法具有探究性、取向具有实践性,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征不谋而合”。
具体来说,课程化研学旅行强调学生在行动中探索世界,在实践中获得真知,在自然空间中去体验和感悟,是达成学生知识转化和情感升华的基本途径。
综合实践活动是在学生的直接经验或体验的基础上开发和实施的课程,其精神实质是坚持学生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为学生个性充分发展创造空间。
而研学旅行是让学生走出课堂物理空间的束缚,走进更加广阔的自然世界和社会生活,并在与自然和社会的交往互动中获取成长的养分。
因此,研学旅行不仅能有效地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与价值,而且在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和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课程化研学旅行强调学生在行动中探索世界,在实践中获得真知!2研学旅行契合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主题要义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综合表现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三个领域,具体划分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六大核心素养,十八个细目要点。
而研学旅行作为一种新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倡实践、探究、合作、反思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注重知识与经验的整合,注重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具有独特价值。
(一) 研学旅行夯实学生文化基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报告》指出:文化基础重在强调学生能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
文化基础夯实的着力点体现在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两大核心素养上。
研学旅行是通过组织学生集体旅行、集中食宿的方式走出相对封闭的校园,走进丰富多彩的自然世界和社会生活,去了解、感受乡土乡情、县情市情、省情国情;感受祖国大好河山,感受中华传统美德,感受革命光荣历史,感受改革开放伟大成就等。
通过活动,让学生能在旅行的过程中陶治情操,增长见识,体验不同的自然和人文环境,提高学习兴趣,提升中小学生的人文底蕴。
此外,研学旅行中的“研学”,是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领域。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在通过旅行的方式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和勇于探究的精神品质得以彰显和提升。
(二) 研学旅行促进学生自主发展自主发展重在强调学生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从而成就精彩人生。
学生自主发展目标的实现需要依托学会学习和健康生活两大核心素养的培育来完成。
研学旅行直面学生的现实生活,倡导学生在生活中,通过生活来获得教育。
正如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
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
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
在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里混的人是死人。
”字里行间透视出生活与教育及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教育是基于生活并为人的健康生活和意义生存护航的。
研学旅行让学生走出校园,走进鲜活的生活中去,通过自我管理、自我规划、自我约束等自主方式开展学习,对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及健全人格的修习具有重要的价值。
在学习方式上,学生摆脱了纯粹书本学习的束缚,学习伴随着活动自然进行,自然世界的丰富多彩、社会生活的五彩缤纷内在地驱动着学生去探究、追问,学习的兴趣油然而生,自主学习占据主导,此时,学生的学习超越了学会的层面,走向会学、乐学的更高境地。
可以说研学旅行很好地契合了核心素养中学会学习的主题要义。
教育是基于生活,并为人的健康生活和意义生存护航的!(三)研学旅行推动学生社会参与社会参与重在强调学生能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养成现代公民所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个人价值实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发展成为有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人。
学生社会参与集中体现在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两大核心素养上。
研学旅行过程中的山水游览、文化体验、民俗体验等将极大地促进学生对祖国文化、传统和山水的热爱,激发其爱国、爱乡情怀。
正如顾明远先生所言,“研学旅行是让学生走出学校、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走向世界,是拓展学生视野、增进学识、锤炼意识的好举措,也是让学生了解认识祖国的魅力山河、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好方式”。
”学生通过研学旅行,瞻仰革命圣地,考察社会民情,走进博物馆、博览会,用眼睛去观察,用心灵去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体会华夏文明的博大精深,了解祖国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眷恋之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研学旅行中的所闻所见能够深深鼓舞学生的斗志,激励学生担当责任。
同时,学生通过研学旅行,可以在参与社会实践过程中应对各种挑战,在问题解决中不断提升实践创新能力。
3基于研学旅行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现实路径秉承学校“育人要活动化、活动要课程化”的理念,基于研学旅行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可通过资源整合、教学改进及管理创新等路径来达成。
(一) 资源整合:主题统整多学科课程资源核心素养是一种跨界素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是多维度的,涉及人文、科学、生活、实践等多方面。
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无论是学校课堂教学还是社会实践活动,在实施过程中都需要设立明确的主题。
课程化研学旅行既是门课程,也是一项社会实践活动,它兼具知识传授和实践创新的双重任务。
针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可通过创设各具特色的主题活动,让学生在主题鲜明的教学活动中得到熏陶和发展。
比如,创设提高学生文化基础的主题,可通过设计专门的文化路线,包括参观博物馆、古城、古镇、历史遗址等具有深厚文化积淀的景点,让学生以史为鉴、以人为鉴,知兴替、明得失,在潜移默化中熏陶人文素养,汲取历史文化中的知识和智慧。
为此,要打破现有的文本常规格局,围绕主题整合多学科课程资源。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资源整合应当体现综合性、开放性、多样性等特点,使学生不只是“学习”知识,更要“学会”“学懂”,不仅要让其“知”,更重要的是促进其“智”的发展。
尽管现在的教材越来越精致,内容越来越充实,课堂教学形态也趋向多样化,但“纸上得来终觉浅”,局限于书本知识的学习并不能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可借助研学旅行的特殊性和趣味性,将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教学资源有机结合起来,拓宽和延伸学生的课堂学习,在学习内容中融人多学科、多领域、多视角的课程资源,让学生多样化、多渠道、多方面地汲取知识、经验,发展能力。
可见,适应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课程不再是一些简单的、既定的、被完全安排的学科(科目),而应该是走出固定的教室空间,丰富教材内容,将学科综合化、学习内容实践化。
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必须面向所有学生、面向独立的个体,关注他们发展的可能性与潜在性,为他们提供不同的观点,让他们有机会亲身感受书本之外存在的现实生活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