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第十九讲语气词
▪ ①夫传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 (《吕氏春秋•察传》)
▪ ②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 则安之。 (《论语•季氏》)
▪ ③夫将者,国之辅也。(《孙子.谋攻》) ▪ ④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
(晁错《论贵粟疏》)
▪ (2)“且夫”“故夫”“若夫”“今夫”也 是表示要发议论。
策•赵策)
▪ ③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庄子•逍遥游)
▪ (3)“也”字有时用在分句或短语之后,表顿宕,舒缓语气。 ▪ ①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孟子•滕文公
上》)
▪ ②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礼运》) ▪ ③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战国策•齐策四》) ▪ ④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左传•僖公三十年》) ▪ ⑤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以为民先。(《韩非子•五蠹》) ▪ ⑥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公而告之。(欧阳修《五代史•
▪ 6、句末语气词的连用
▪ 表达一般的感情, 可以选择不用或单用语气词的 方式; 表达强烈的感情, 则可以选择语气词连用的方 式。
▪ “己(停止 )矣哉! 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 都! 既莫足与为美政兮, 吾将从彭咸之所居。”
▪
(《离骚》)
▪ 妈, 您的白头发又多了!
▪ 妈, 您的白头发又多了啊!
▪ ⑦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 上古汉语的句首、句中语气词还有“系”、 “伊”、“思”等,秦汉以后一般不再使用,这里 就不一一介绍了。
▪ 二、句尾语气词 ▪ 古代汉语常见的句尾语气词有“也”、
“矣”、“乎”、“与(欤)”、“哉”等。
▪ 1、“也” ▪ (1)“也”字一般用于判断句的句尾来帮助
▪ 2、其
▪
语气词“其”字用于句首或句中,表示委婉、揣测、祈使、反问等语气。
▪
①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
②吾其还也。
▪
③其是之谓乎?
▪
④君其问诸水滨。
▪
⑤吾子其无废先君之功!
▪
⑥一之谓甚,其可再乎?
▪
⑦其谁曰不然?
▪ 3、惟(唯、维)
▪
“惟”字用作句首、句中语气词时,也可以写作“维”、“唯”。用于句
▪ ②是鲁孔丘与?(《论语•微子》)
▪ ③子贡问:“师(子张)与商(子夏)也孰 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 “然则师愈(胜)与?”子曰:“过犹不 及。”
▪ 5、哉 ▪ “哉”字所表示的语气比较单纯,它的基本作用
是表示感叹,而且是比较强烈的感叹。另一作用是 表示反问。
▪ ①管仲之器小哉! (《论语•八佾》) ▪ ②楚国若有大事,子其危哉! (《左传•昭公二十七年》) ▪ ③快哉此风! (宋玉《风赋》) ▪ ④大哉!尧之为君! (《孟子•许行》) ▪ ⑤何有于我哉? (《论语•述而》) ▪ ⑥彼且恶乎待哉? (《庄子•逍遥游》) ▪ ⑦晋,吾宗也,岂害我哉?(《左传•僖公五年》)
受,投畀有昊(昊天) 。
▪ (《诗经.小雅.巷伯》)
▪ (3)还可以用于某些形容词前面。例如:
▪ 不我以归,忧心有忡。(《诗经.邶风.击鼓》) ▪ 2.其 ▪ “其”字用作词头,一般用于不及物动词和形容词前
面。例如:
▪ ①既见君子,云何(为何 )其忧?
▪ (《诗经.唐风.扬之水》)
▪ ②北风其凉,雨雪其雱(pāng,雪盛的样子)。(《诗经.邶
判断。古汉语的判断句一般不用判断动词, 而是在谓语后面用语气词“也”字来帮助判 断。
▪ ①制,岩邑也。 ▪ ②虢,虞之表也。 ▪ ③而母,婢也。
▪ (2)说话人对所说的事情的真实性表示深信不疑,也 用“也”字煞句。
▪ ①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 ②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战国
面。例如:
▪ ①位其不可不慎也乎!(《左传.成公二年》) ▪ ②何可胜道也哉!(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 ③女为周南、召南矣乎?(《论语.阳货》) ▪ ④岂特攫其腓而噬之耳哉!(《战国策.齐策六》)
▪ “乎”和“哉”也常连用,“哉”只能放在 “乎”的后面。例如:
▪ ①善败由己,而由人乎哉? (《左传.僖公二十年》)
▪ ①代翕代张,代存代亡,相为雌雄耳矣! ▪ (《荀子•议兵》) ▪ ②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 (《论语•学而》) ▪ ③唯求则非邦也与? ▪ (《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 ④何愚也耶!(李清照《金石录后序》) ▪ ⑤此是命矣夫!(赵壹《刺世疾邪赋》)
▪ (3)三个语气词有时也可以连起来用,最常见的是 “哉”放在另外两个语气词之后。例如:
▪ ④有吴则无越,有越则无吴矣。(《国语.勾践减
吴》)
▪ ⑤吾属今(将)为之虏矣。(《史记.鸿门宴》)
▪ ⑥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战国策.燕 昭王求士》)
▪ 3、乎
▪ (1)疑问语气词“乎”字,一般是表示纯粹的疑问。如:
▪ ①孟尝君问:“冯公有亲乎?” (《战国策•齐策》)
▪ ②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 (《论语•微子》) ▪ (2)还可以用在感叹句的句尾表感叹语气。例如: ▪ ①善哉,技盖至此乎! (《庄子•养生主》) ▪ ②天乎!吾无罪! (《史记•秦始皇本纪》)
▪ ②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孟子.梁惠王上》)
▪ 连用的语气词,仍然保留各自表达的语气。 不过语气的重点一般落在最后一个语气词上, 最后是“乎”的句子重点在询问,最后是 “哉”的句子重点在感叹或反问。
▪ (2)除“乎”、“哉”外,“矣”、“已”、 “与”、“邪”、“夫”等也可以放在其它语气词 的后面。例如:
▪ 第十九讲 语气词
▪
语气词作为虚词,既不能充当句子成
分,也不能表示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它
的作用就是表达各种不同的语气,如:提
顿、陈述、委婉、祈使、疑问、感叹等。
▪ 从语气词在句中的位置来看,可分为句 首、句中、句尾三类。句首和句中语气词 在现代汉语中已不存在,句尾语气词从古 到今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下面我们分别 简单介绍一下。另外将词头、词尾也在此 介绍一下。
▪ ①此天下之害与?天下之利与?郎必曰:“天下之利 也。” (《墨子.兼爱下》)
▪ ②是谁之过与? (《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 ③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 ④子何为者邪? (《庄子.外物》)
▪ (2)“与”和“乎”的分别主要是在表疑问 的同时,含有揣度语气。
▪ ①管仲非仁者与?(《论语•宪问》)
▪ 通过语气词连用可以增强语势、加重语气, 加大 情绪表现力度, 达到反映主体内心世界的目的。
▪ 现代汉语里的句末单音节语气词“的、了、吗、
呢、吧、啊”等在口语里是经常连用如:
▪ “那他一定是无药可救的了”、 ▪ “我是半夜里来的呀!” ▪ “你老婆那脾气可真够你受的啊!”等。 ▪ 古代汉语的句尾语气词也可以连用。 ▪ (1)最常见的是“乎”“哉”放在其它语气词后
▪ 可以肯定的词头主要是一个“有”字,可以肯 定的词尾是“然”、“如”、“尔”、“若”。还 有“其”、“言”、“于”、“薄”四字(在《诗经》 中用例很多,散文中却很少看到)也被看作词头,暂难作出 定论。下面分别作些介绍:
▪ 1.有
▪ (1)“有”字作为词头,最常用于专有名词 的前面。常见的有上古的朝代名、国名、部 族名。
▪ ①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 (《书经.召诰》)
▪ ②禹攻有扈(部落名 )。(《庄子.人间世》)
▪ ③号之曰有巢氏。(《韩非子.五蠹》)
▪ 朝代名词前面加“有”,一直沿用到后代, 如“有唐”、“有明”等。
▪ (2)“有”又用于某些普通名词前面。例如: ▪ ①予欲左右有民。 (《书经.阜陶谟》) ▪ ②豺虎不食,投畀(bì给)有北(北方大漠);有北不
▪ 三、词头,词尾
▪ 古代汉语有些虚字,古人一般把它叫作“发语 词”或“发声词”,现代有的语法著作把它叫作 “语首助词”、“语中助词”,有的语法著作则把 它叫作“词头”、“词尾”。
▪ 如王力就认为词头、词尾不是一个词,它们只 是词的构成部分,其本身一般没有词汇意义,只是 表示词性。有些词头也不专门表示一种词性。在这 种情况下,就真正是有音无义了。这些虚字的情况 很复杂,有待进一步研究。
▪ 一、句首句中语气词 ▪ 最常见的句首和句中语气词有“夫”、“唯”、
“其”三个词,“也”字也可以作句中语气词用。 现代汉语没有句首语气词,一般无法直接对译。 ▪ 1、夫 ▪ (1)“夫”(fú)字用于句首,表示要发议论。 它是从指示代词“夫”字发展来,变成纯粹的语气 词的。古代称之为“发语词”,现代有的语法书称 之为“提顿语气词”。例如:
▪ ①蚩尤惟始作乱。(《书经.吕刑》)
▪ ②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诗经.大雅.文
王》)
▪ ③厥土惟白壤。(《书经.禹贡》)
▪ ④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伪古文尚书•五子
之歌》)
▪ 例一是叙述句,例二是描写句,例三例四是判断 句,用“惟”字都是用来引出谓语,加强肯定的语 气。后代只在有意模仿上古文风时才偶尔一用。
▪ (2)“唯”字用作句首语气词时,有时是表 示希望。例如:
▪ ①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
(《左传•僖公三十年》)
▪ ②唯荆卿留意焉。
▪
(《战国策•燕策》)
▪ 这种语气一般都写作“唯”,不写作 “维”,写作“惟”的也比较少。
▪ (3)“惟”字用作句中语气词,主要起引出谓语, 加强肯定语气的作用,在《书经》和《诗经》中比 较常见。例如:
伶官传序》)
▪ 2、矣
▪ “矣”字是一个表示动态的语气词。它意味着 事物的变化和发展。在一般情况下,“矣”字的作 用是把事物发展的现阶段或将要发生的事作为新的 情况告诉别人,表示一种已然或将然的肯定语气。 例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