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家“十一五”海洋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国家“十一五”海洋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国家“十一五”海洋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hyjww/zwgknew/zcfg/webinfo/2008/09/1221707761941638.htm为贯彻全国科学技术大会精神,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的海洋科技发展任务,统筹国家“十一五”海洋科技发展,提升我国海洋科技水平和能力,发挥海洋科技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作用,特制定《国家“十一五”海洋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本规划纲要的规划期为2006年至2010年,部分领域展望到2020年。

一、面临形势与发展现状1.面临形势21世纪是海洋世纪。

世界各沿海国家、国际社会对海洋事务高度重视,国际海洋科技围绕全球重大环境问题、经济社会发展和海洋安全的重大战略需求,发展迅速,呈现新的趋势。

一是重大综合性海洋科学研究计划的实施,催生着一些新的海洋科学研究领域,带动着海洋高技术领域的重大突破;二是以海洋生物技术和深海技术为核心的海洋高技术领域快速发展;三是海洋监测和探测向高分辨、大尺度、实时化、立体化发展,建设海洋环境业务化监测系统成为许多国家的重要举措;四是大量的海洋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支撑和引领海洋产业向高科技化发展,海洋经济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但不是海洋强国。

贯彻落实“实施海洋开发”的战略部署,实现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迫切需要加速发展海洋科学技术。

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向海洋拓展生存与发展空间,缓解国民经济发展中的资源瓶颈制约,对海洋调查和科学研究提出了新的任务;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加快海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保障海洋和海岸带资源可持续利用,保护海洋生态环境,防灾减灾,实现沿海地区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迫切需要海洋科技的支撑、服务和引领。

我们要切实把握国际海洋科技迅速发展的态势和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机遇,大力发展海洋科学技术,开创海洋科技发展的新局面。

2.发展现状“十五”期间,我国海洋科技显著进步,为今后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综合性海洋调查与考察取得重大进展,调查区域从海岛海岸带、近海向远海、大洋、极区扩展,积累了大量海洋基础资料。

国际海底资源勘探与研究和南、北极科学考察成果显著,环球大洋调查拓展了我国海洋科学研究的空间和领域。

海洋监测、海洋生物、海洋资源勘探高技术取得一系列自主创新成果。

海洋数值预报业务化系统、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技术取得新的进展。

海洋卫星实现零的突破,构建了系列海洋卫星框架。

海洋重大基础研究成果显著,提高了对我国近海环流、海陆相互作用、有害赤潮、边缘海形成与演化、海洋生态系统以及深海环境等的认识,部分成果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工作稳步推进。

同时,海洋科技体制改革初见成效,初步建立了“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运行机制,形成了以部门重点实验室为核心的重点学科群,创新和支撑能力有了明显提高;海洋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得到加强;国际海洋科技合作越来越深入。

但是,我国海洋科技的总体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与国家海洋事业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

主要表现为:自主研发的海洋开发技术有限,海洋技术推广应用与成果转化不足,产—学—研一体化体系不完善,海洋科技对海洋经济的贡献率较低;海洋基础研究不够深入和系统,对海洋自然规律的认知程度亟待提高;海洋科技条件和基础设施平台建设滞后,大型海洋科技装备能力明显不足,共享程度较低;创新人才、学术带头人和高层次科技人才较少;海洋科技投入不足;海洋科技体制及运行机制依然存在问题。

二、指导方针、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1.指导方针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方针指导下,围绕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目标和“数字海洋、生态海洋、安全海洋、和谐海洋”建设,深化近海、拓展远洋、强化保障、支撑开发,大力加强海洋科技自主创新,实现重点领域新突破,超前部署战略性海洋科技研究,强化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攻关,推进国家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扩大海洋科技国际合作与交流,加速海洋科技进步,为建设海洋强国奠定基础。

2.基本原则需求牵引,推进创新。

以国家重大需求为牵引,与市场需求相结合,从提高海洋科技的整体创新能力出发,注重原始性创新,重点实施集成创新;积极利用全球海洋科技资源,加强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优化整合科技资源,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进机制创新。

远近结合,超前部署。

近期安排与长远目标相适应,近海和远海相结合,超前部署具有前瞻性、先导性和探索性的重大海洋技术开发,以及能充分体现我国优势的海洋基础科学研究,发挥科技引领未来发展的先导作用,提升我国海洋基础研究的国际地位,创建具有我国特色的海洋科技体系。

3.发展目标“十一五”期间,海洋科技发展的总体目标是:海洋基础科学研究能力和水平显著提高,重大海洋核心技术自主研发实现新突破,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基本完善,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科技对海洋经济、海洋管理、减灾防灾和海洋安全的支撑能力显著增强;海洋科技对海洋经济的贡献率达到50%;海洋科技资源配置得到优化,海洋科技高层次人才数量增加30%,海洋科技成为支撑和引领海洋事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

到2020年,海洋科技总体水平达到中等发达国家同期水平,为建设海洋强国奠定坚实的科技基础。

三、重点任务“十一五”期间,海洋科技发展的重点任务是:大力发展海洋环境监测预报技术和海洋开发技术,积极开展海洋基础科学和海洋综合管理研究,组织实施重大海洋专项,着力推进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强海洋科技设施、基础条件平台和海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推动我国海洋科技全面快速发展。

1.发展海洋监测预报技术,提高海洋环境保障能力围绕国家海洋公益事业需求,发展海洋监测、海洋环境和灾害预警报及其应急保障技术,提高海洋环境数据获取、海洋预警报能力和水平,为促进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维护海洋安全提供技术支撑。

(1)海洋监测技术海洋遥感监测技术。

大力发展卫星海洋遥感监测技术,以及卫星遥感监测信息提取、分析和应用服务技术等;开发海洋航空遥感监测技术和信息应用技术。

近海环境监测技术。

重点发展海洋赤潮综合监测,水质与污染多参数综合监测,新型海洋生态环境传感器与监测搭载平台技术,溢油综合监测,营养盐自动在线分析,以及近海海洋环境监测集成技术等。

中远海环境监测技术。

重点发展海洋动力环境和移动目标雷达探测技术,多功能新型锚系浮标、多参数剖面漂流浮标、实时传输潜标、水中自动剖面滑行器、水下智能动力平台,以及海洋水下检测和探测技术等,并建成2-3个海洋动力环境监测示范系统。

海底环境监测技术。

重点开展海床地震动态监测、海底泥沙运移监测、海底土液化和海底滑坡动态监测、海水入侵监测、海底深部地球化学要素监测、海床浅层气运移与释放监测、海床沉积物污染监测技术和海底管线监测等技术研究,并建成1-2个海底环境监测示范区。

海洋监测数据传输与信息应用技术。

重点开发海洋监测数据传输、多功能信息处理、信息安全、海量数据信息集成、开发与应用服务技术平台等。

(2)海洋环境和灾害预警报及其应急保障技术近海海洋灾害预警技术。

重点开发风暴潮、灾害性海浪、赤潮和海啸预警技术,发展海冰预报及灾害风险预测、海面风场精细化预报、海流高精度数值预报、海啸高精度快速数值预报、海岸带海洋灾害风险评估技术等;重视海岸侵蚀、海水入侵和滨海湿地退化等海岸带地质灾害的预警技术研究。

远洋及全球海洋环境预测预报技术。

开展厄尔尼诺海洋环境变异预测技术和全球海—气耦合模式研究,发展全球风场、海浪、大洋海温和声场数值预报技术及三维数据同化技术,拓展远洋航线安全保障技术。

海上突发事件应急预报技术。

重点开发溢油应急预报、水质污染应急预报、海上失事目标搜救应急预报技术等。

海洋灾害及海上突发事件应急保障综合集成技术。

重点开发海上突发事件应急指挥系统、海洋灾害预警和应急保障数据库系统、海洋灾害及海上突发事件应急保障辅助决策支持平台技术等。

2.发展海洋开发保护技术,推动海洋经济健康发展为提高近海海洋资源利用水平,扩大深海战略性资源储备,重点发展近海边际油气田、深水油气田、天然气水合物、大洋海底资源勘探开发,以及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等关键技术和重大装备;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技术研究,形成海洋开发与环境保护技术体系,积极培育海洋产业,为推动我国海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奠定技术基础。

(1)海洋能源与矿产资源开发技术近海油气勘探与高效开发关键技术。

重点开发近海海域油气勘探技术、海洋油气藏描述技术、采收率提高关键技术、边际油气田开采技术和海上油气田工程安全保障技术等,以及边际油气田水下生产系统、地质导向钻井系统、第二代钻井中途测试系统和近海油气田复合驱油技术等,建立具有我国特色的近海边际油气田开发技术模式。

深水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关键技术和装备。

重点开发深水复杂构造与高精度中、深层地震勘探技术,发展深水钻完井、采油和工程保障等关键技术及装备。

海底天然气水合物勘探开发关键技术和装备。

重点开发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勘探、钻探取样与装备、开采机理及开采模拟试验技术等。

深海探测及大洋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关键技术。

重点开发海底地形地貌和构造探测、海底直视探测和取样、水下运载、高精度地震勘探、数控测井、海底多参数探测、矿产资源综合快速评价、海底长期观测、深海环境模拟与样品保真技术等。

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

突破海岛及沿岸风力发电的关键技术;开发潮汐能、潮流能、波浪能和温差能利用技术,研建小型实用波浪能发电站、温差电站的实验样机以及万千瓦级潮汐能电站等。

(2)海洋生物资源开发技术海水养殖种子工程。

重点发展海洋生物细胞工程育种和分子育种技术、细胞和基因工程育种关键技术,以及若干种名贵海洋生物生殖调控和育苗扩繁技术、重要生物种质保护与保育技术。

同时,开展重要海洋生物生长、抗逆等研究,选育优质、高产和抗逆的鱼、虾、贝、参、藻新品种。

海水健康养殖技术。

重点开发生态养殖系统构建技术与养殖容量评价技术、海水养殖生物病害控制技术、海水养殖高效健康饲料开发技术、深海网箱养殖开发技术与装备、海产品安全检测技术,以及病原快速检测技术和食源性疾病监控技术、受损养殖区养殖功能修复技术等。

海洋生物资源高值利用与功能基因开发技术。

重点开发海洋水产品深加工技术,抗肿瘤、抗病原微生物等系列海洋生物制药技术和医用生物新材料技术,超高压、超临界、膜分离、挤压技术以及海洋活性天然产物高效筛选、分离、鉴定技术等。

发展海洋药用功能基因开发技术、海水养殖重要病原生物功能基因开发技术、深海和海洋动植物共生微生物培养技术、深海微生物“宏基因组”技术和一批防治重大疾病的海洋药物。

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技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