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巧借课堂常规细节,发展学生数学思维

巧借课堂常规细节,发展学生数学思维

巧借课堂常规细节,发展学生数学思维
摘要:本文从“审题”、“提问”、“点拨”三个方面提出了巧用课堂常规细节,发展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常规细节数学思维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人到学校里来上学,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主要的还是为了变得更聪明,因此,他的主要智慧的努力就不应当用到记忆上,而应当用到思考上去。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这门学科对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至关重要,因此数学课堂教学的灵魂就是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下面笔者就“巧用数学课堂常规教学细节,发展学生数学思维”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巧借“审题”,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思维的门户是观察。

数学观察力强的人,往往思维能力也比较强,往往善于发现图形的特点、数量关系的特征和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从而进行正确恰当的判断、合乎逻辑的推理和准确迅速的运算,进而较好地解决具体问题。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具体的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而审清题目是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前提条件。

审题是一个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会碰到的一个环节,教师常常发现学生审不清题目或者由于不会审题导致做错题目,事实上这就是学生观察力不强的一种表现。

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审题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第一种是用圈注法。

就是在具体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把题目
中的重要信息有意识地圈出,引发学生对这些信息的关注和思考,从而为正确解决问题做好充分准备。

如果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无法获得这些该注意的信息,学生可能就会失去正确解决问题的先天条件。

第二种方法是图画法。

在审题过程中,有些学生确实无法直接通过阅读理解题意,此时可以用图画法帮助学生审题,变抽象为形象,这也是提高学生观察能力的一种途径。

例如在“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教学中,有这样一道题目:一参观团有62人入住某宾馆,某宾馆二楼比一楼客房多3间,若全住一楼,每间住5人,就有人没处住,若每间住6人,就有房间没人住。

倘若他们全住二楼,每间住4人,就有人没处住,每间住5人,就余两间没人住,且有一间住不满,求一楼有多少间客房?在引导学生审题过程中,笔者要求学生运用“圈注法”标出关键信息,并从关键信息中进行提炼归纳,得出如下信息:
(1)从“求一楼有多少间客房?”这个信息中,学生可设房间数量为x;
(2)从“某宾馆二楼比一楼客房多3间”关键信息中获得:如设一楼有x间客房,则二楼就有x+3间;
(3)从“若全住一楼,每间住5人,就有人没处住;若每间住6人,就有房间没人住。

”这一信息中可以获得这样的结论:
①5x62
(4)从“倘若他们全住二楼,每间住4人,就有人没处住,每间住5人,就余两间没人住,且有一间住不满。

”这一信息中可以
得到下面的结论:
4(x+3)62
在这道题目的审题过程中,学生需要观察题目中提供的所有信息,否则很有可能因审题不清而做错题目。

二、巧借“提问”,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学贵有疑。

思维从疑问开始,学生有了问题才会主动探索,只有主动探索了才会有所创造。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常规细节,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几道有思维价值、能引发学生深入思考的问题,同时提供与之相匹配的学习材料,让学生在思考、自学、自探的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

例如在复习一元一次不等式相关知识中,运用提问法,可以引领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思考:
提问1:什么是不等式?
提问2:不等式有哪些性质?学生在老师的追问下,学生会进一步思考,得出下列结论:
(1)如果a>b,那么a+c>b+c,a-c>b-c。

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2)如果a>b,并且c>0,那么ac>bc。

不等式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3)如果a>b,并且cx和10-310-3,思维更灵活。

若在此基础上学生的思维还是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则教师需要进一步点拨:根据经验,在三条线段中只要看较短的两条线段的和是否大于最长边,就可以判断这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

同学们可
以依据“三角形中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看看能否列出更多的不等式?于是又有一些学生列出了x+3>10,10+3>x,x+10>3。

再如,还可以点拨学生利用“三角形中任意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也可以列出更多的不等式:10-3<x,3-10<x,x-10<3,10-x<3,x-3<10,3-x<10。

赞可夫有句名言:“教会学生思考,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

”可见发展学生思维对其一生的重要性。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发挥好课堂教学中这些常规细节的功能,注重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就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