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儒学的发展
2[2019全国卷Ⅱ,25,4分]西汉初期①,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②。
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③
A.王国势力强大
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
C.现实统治需要
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本题从西汉初期道、儒吸收其他学派思想切入,考查汉代儒学与政治形势的关系,凸显了时空观念①、史料实证②和历史解释③等学科核心素养。
西汉初期,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百姓需要休养生息,所以采用以道家为主,吸收墨、阴阳等各家合理成分的统治思想。
汉武帝时期王国问题和匈奴问题严重威胁统治,董仲舒吸收法家、阴阳家等思想,形成了新儒学,维护了封建统治,故答案为C项。
王国势力强大是汉武帝改变统治思想的一个因素,并不是学术思想呈现材料中特征的主要因素,排除A项。
材料现象并不是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故B项排除。
汉武帝时期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排除D项。
C
名师点拨董仲舒的思想与先秦儒家思想有不同之处,董仲舒对君主既有维护,也有警告:他提出“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有“屈民而伸君”之意;他还提出“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进一步强调君主专制统治的合法性;但是他又明确指出“国家将有失道之政,而天乃出灾害以谴告之”,对专制君主进行权力限制。
3[2018全国卷Ⅱ,42,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表东汉史学家班固所撰《汉书·古今人表》②中的部分人物及相应等级
上上(圣人)
上中
(仁人)
上下
(智人)
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
下下
(愚人)
尧、舜周文王孔子孟子
屈原
荀子
子贡
范蠡
廉颇
老子
商鞅
韩非
齐桓公
吕不韦
荆轲
秦始皇
李斯
陈胜
宋襄公夏桀商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对上表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①③④。
(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本题从东汉史学家班固所撰《汉书·古今人表》对历史人物的分类切入,考查考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凸显唯物史观①、时空观念②、史料实证③、历史解释④等学科核心素养。
据材料提出自己的看法,如史学家的历史观受到主流思想的影响。
从表格中上上、上中人物的分布看,儒家思想的创立者与发展者都居很高的等级,被称为圣人、仁人,而不符合仁政思想的暴君夏桀、商纣等级较低。
同时也要看到,在汉代“重农抑商”的背景下,私商的代表子贡、范蠡被称为智人,受到肯定,说明班固对古今人物的评定有着多方面的考量。
综合来看,班固将古今人物分为九等,改变了先秦时期将人物分为上(智人)、中(中人)、下(愚人)三品的做法,进一步细化了人品等级,这对汉末魏初出现的九品中正制(人分九品,随品授官)有着极大影响,标志着中国古代人品思想的成熟。
示例看法:东汉史学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3分)
说明:班固把历史人物划分为不同的等级,体现了“礼”的思想。
等级划分的依据体现了“仁”、仁政的思想。
尧、舜、周文王都是儒家传颂的圣君,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列为“圣人”;孟子、屈原、荀子践行儒家君子人格,列为“仁人”;道家创始人老子尽管在历史上地位很高,但也仅列为“中上”;施行暴政的夏桀、商纣,等级较低。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其影响深入社会各个方面,材料中的现象正是对此的反映。
(9分)
解题反思表格是近几年全国卷试题常用的材料呈现形式,一般多是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本题与2016年全国卷Ⅱ第41题较为接近,虽材料呈现形式不同,但实质上类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