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惯性》教学设计
学生例举生活中的惯性现象 , 教师记录。 (汽车启动,甩水,魔术,拍灰尘。。。。) 分组选择实例分析,轮流发言。
四、教学反思: 1、惯性本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教师强调理解,可以用惰性比较。 2、本节课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从生活中发现惯性现象。 3、利用课堂有限的时间,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发言。
谁?显然这个问题无法回答。 因此, 汽车受到惯性力的说法是错误的。 物体的运
动并不需要力来维持。 汽车能滑行是因为汽车具有惯性, 如果不受任何力的作用,
它将做匀速运动。 如果受到力的作用, 它的运动状态就会发生变化, 如受到摩擦
力,它就会逐渐停下来了;而Leabharlann 果受到向前的推力,它就会逐渐加速。
5. 把“物体具有惯性”说成“物体受到惯性”。
更容易停下来。
4. 误认为:物体具有惯性,所以物体受到惯性力的作用。
运动的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 将保持匀速运动状态。 有的同学就认为物体的
运动是有力在维持的结果,而这个力就是惯性力。这里,我们要理解:力是物体
对物体的作用, 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 它们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 水平道路
上的汽车在关闭发动机后仍能向前滑行。如果汽车受到惯性力,那施力物体是
重点;哪一部分运动状态没有受到影响。
3、
由于惯性,没有受到影响的部分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
态,所以出现了一些特殊的现象。
案例分析:刹车时人向前倾
分析: 1、汽车行驶时,车和人一起向前运动
2、刹车时,车子受到刹车片的影响停下来,但是人没有受到影响。
3. 、由于惯性,人要保持原来向前运动的状态,而车停了下来,所以 人向前倾。
的理解。 教学重点: 1. 理解惯性的概念 2. 分析现象的本质 教学难点 : 惯性是物体本身的属性 教具 : 装有水的杯子、硬纸板、鸡蛋、木尺 教学过程:
一、演示实验
1. 在装有水的杯子上放一硬纸板,纸板上放一鸡蛋。迅速击打鸡蛋下 的硬纸板,鸡蛋竖直落入杯中,并没有沿水平方向运动。
问题:鸡蛋明明和纸板接触, 为什么纸板飞走了, 鸡蛋却没有一起运动? (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学生的发言,并引出惯性的概念。 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它的表现就是不愿意改变原来的运动状态。 有时候惯性 表现得很明显, 有时候不是很明显, 但是不能否认惯性的存在。 在生活中我们有 很多的现象可以说明惯性的存在,我们把这些现象称为惯性现象。 2、巩固实验: 叫两个学生跑步, 教师喊停。 学生从现象马上可以发现惯性的存在, 也可以 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总结惯性概念,排除误解 1. 误认为: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能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 状态,是有惯性的。当物体受到外力时,不能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了, 因而惯性也没有了, 要纠正这一错误认识, 必须先理解物体在受到外力时, 它的 惯性有何表现。举个例子:行驶中的汽车或火车,由于惯性不能立即停止运动, 即使紧急刹车, 也要向前运动一段距离才能停下。 可见, 对运动物体即使加上了 很大的阻力,要使它停下来仍需要一段时间, “惯性”在此表现为运动物体要保 持原有的匀速运动状态(力图反抗速度减小),“惯性”并没有消失。同理,要 使汽车从静止出发, 即使加大油门, 使牵引力很大, 也不可能立刻开得很快。 “惯 性”在此表现为原来静止的物体有保持静止状态的性质(力图反抗速度增大)。 从这两个例子可以看出, 受到外力的物体仍有惯性。 所以,“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应理解为:一切物体在任何时刻、任何状态下都有惯性。 2. 误认为:“惯性”就是“惯性定律”。 惯性定律指出: 一切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 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 止状态。而从第一点的论述中我们已经得到, 物体的惯性并不是仅仅在不受外力 时才具有,而是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的一种性质。因此, “惯性定律”所描述的 现象只是物体惯性在某一方面的表现而已,即只是物体具有惯性的一个特例。 3. 误认为:惯性的大小与速度的大小有关。
惯性是物体本身具有的属性,不是谁施加给物体的。所以,在分析“汽车刹
车后仍能继续向前运动一段距离” 时,不能解释为 “汽车受到惯性” ,应解释为:
汽车具有惯性,不能立刻停止运动。汽车受到阻力,速度逐渐减小。
三、分析剖析惯性现象
1、
明确物体本来的运动状态
2、
分析那一部分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至于为什么不是
速度大比速度小的同一物体更难停下来。 这一事实很容易让人产生 “速度大
的物体惯性大”的认识。从这个认识出发,就会得到“速度越小,惯性越小;速
度为零,惯性就消失”的谬论。所以,惯性的大小不能通过速度的大小来量度。
那么,惯性和什么有关呢?它只和质量的大小有关。 质量越大的物体惯性就越大。
如:静止的乒乓球比汽车更容易运动起来, 同样, 具有同一速度的乒乓球比汽车
《惯性及惯性现象》教学设计
樟市中学
邓生宝
一、基本说明 1、本教学设计参与人员基本信息 作者 喻柯 2、教学内容 1)所用教材出版单位:人民教育出版社 2)年级或模块: 九年级 3) 所属的章节:第十一章第五节 4) 教学时间 45 分钟
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知道任何物体在任何状态下都有惯性。 2、通过解释生活中的惯性现象,培养学生分析表达能力和应用知识解决实 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从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出发, 给出惯性的概念 (注意惯性和惯性定律 的区别) ;然后从生活经验的角度, 提供一些惯性现象来说明无论运动的物体或 静止的物体都具有惯性, 既帮助学生认识惯性现象的普遍存在, 又有助于提高学 习兴趣. 通过对交通事故的分析, 不仅使学生了解了惯性现象的危害, 还提高了 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最后通过“想想议议”的讨论,可使学生加深对惯性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