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信息技术教学
摘要: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目标为培养和发展学生积极学习和探究信息技术的兴趣,养成良好的信息技术学习习惯,运用所学知识,为生活、学习实践提供有力支撑,将信息技术知识作为今后学习、生活的一种方式、一种思维。
本文就如何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进行浅要分析。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教学
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根据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的功能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弘扬学生的自主学习的主动精神,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给学生足够的活动空间,使其在知识、技能等方面得到全面提高。
因此,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1.根据实际,设计课堂教学
根据我对学生的了解,我们学校的学生基本来自农村,很少有人接触过计算机,刚开始学习时,我反复地对学生进行基础教育,包括:开机、关机、窗口和桌面介绍与操作,不断地进行强化练习。
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的主体性,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扮演的是助手、
指导者角色,为学生创造发现式学习环境,让学生作为主体参与到学习中来,使学生由被动式学习变为主动探索式学习,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挖掘了学生的潜能,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信息技术课中,老师同样应该渗透其他学科的教育,帮助学生提高各方面能力。
我在每一个班级里面都选出若干名学习基础比较好的学生,组成一个辅导小组,在每次上机的时候由他们负责帮助有困难的同学,这样既提高了总体成绩,又使他们获益不少。
例如,在讲到“动画”这一知识时,我在讲解完知识点以后,要求大家制作一个电子版的贺年卡,要有动画、声音、文字和图像。
一周之后,学生交上来的作品深深地触动了我,闪烁的大红灯笼、滚动的字幕、调皮的年画娃娃……这就是开放性学习的成果。
2.重点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1)信息获取的能力。
根据自己的学习要求,主动地、有目的地去发现信息,并通过各种媒体,如互联网、书籍、报纸、电视等,或者亲自调查、参观等,收集所需要的信息。
(2)信息分析的能力。
能够将获取到的信息进行筛选,鉴别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判断它们的可信度,然后对认为真实有用的信息进行分类。
(3)信息加工的能力。
将不同渠道获取的同一类信
息进行综合,结合自己原有的知识,重新整理、组织、存储,并能够简洁明了地传递给他人,以激发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我是小小打字王”游戏,提高学生的打字速度,练好学生的汉字基本功。
(4)信息利用的能力。
利用所掌握的信息,使用信息技术或其他手段,分析、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实际问题。
例如:互联网,它为小学生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学习途径,创造了一个不同于以往的学习环境。
借助于互联网,他们可以获取在书上学不到的东西,利用这些信息来分析、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
3.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结合信息技术课程特点,实施分组合作学习。
例如建立“互助学习小组”,小组内4人组成一个团队,在教学过程中,放手让学生去实践、去探索,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大胆地去想象、创新,在合作中分工,在合作中分享,在合作中成功,在互帮互学中共同进步。
4.自主学习,提高创新能力
只有在自主学习的环境里,学生才有可能发挥创造性,体验创新的乐趣。
例如,在讲Word图文混排时,需要用到绘图工具栏,我只是把工具栏上重点工具,如阴影、三维效果、填充、自选图形等提示了一下,让学生自己去操作、自己去发现、自己去运用。
学生凭着自己敏锐的观察、丰富
的想象,做出了一件件好的作品。
5.注重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当今社会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中,教师由“教会学生知识”向“教会学生学习”的角色转变,在掌握基础学科知识的同时,努力学习现代教育技术,掌握和运用教育技术的理论、手段、方法和技巧,把现代教育技术娴熟地融入课堂教学中。
结合语文教学,采用“计算机与语文识字教学整合”就是一个比较成功的例子。
它主要是利用多媒体识字教学软件,让学生观看生字的笔画、笔顺、部首、间架结构、正确读音和汉字编码,同时跟随教学软件进行听、说、读、写、打(打字)的训练,通过人机交互进行自我学习、自我检查和自我提高。
21世纪信息社会的发展,教育信息化的实现,对教育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信息技术教学要着眼于未来国民的基本素质,培养良好的信息技术素养,使之作为学生未来学习、生活、工作的一项基本的技能,所以,我们的信息技术教育需要更新观念,要寻求新的模式和传播手段,以适应终身教育、全民教育的需要。
(作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太仆寺旗第四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