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地域文化三

中国地域文化三

移民,人类文明的一部历史,无论是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欧洲人涌向美洲,还是中国历代的大迁徙,人们总是在不断地变换着自己的生存空间。

中国历史上的人口流动相当频繁,而对今天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清代以后的移民潮。

其中又以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为最主要的移民流向。

所谓“关东”是指山海关以外,辽阔的东北地区。

当年清军入关以后,随着清王朝的建立,几十万满族人相继迁居中原,关外地区人口日渐稀少。

当时康熙皇帝还实行了封禁政策,禁止汉人进入清王朝的“龙兴之地”。

统治者甚至以山海关开始,在辽东地区修筑了一千多里长的柳条城墙,意在阻挡从关中而来的百姓。

全文:(沿着历史的轨迹,追根溯源;揭示不同的地域文化差异。

上海复旦大学葛剑熊教授将带我们领略地域文化的魅力,感受沉淀5000年的文明记忆。

移民,人类文明的一部历史。

无论是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欧洲人涌向美洲,还是中国历代的大迁移,人们总是在不断地变换着自己生存空间。

中国历史上的人口流动相当频繁,而对今天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清代以后的移民潮。

其中又以“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为最主要的移民流向。

那么历史上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迁移?这些移民对当地的文化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我们的根究竟在哪里?上海复旦大学葛剑熊教授将带你走遍中国疆域,为你讲叙中国的地域文化。

)在上面一讲,我已经讲到那个影响地域文化的最重要一个因素,它就是当地的自然环境。

那么因为中国的自然环境多样,所以就形成了多样的区域文化。

但是这是一个物的方面的条件。

那么第二个重要条件应该讲就是人的方面。

一个地方的文化说到底就是当地人他们在起作用的。

如果离开了人,那还叫什么文化呢?那么这个人如果他一点变化都没有的,也没有人迁进,也没有人迁出,那么它的文化一般来讲是不大会发生变化的。

那么要它变化,最重要因素是什么呢?那就是移民。

所以今天我要讲一下移民对区域文化形成的影响。

那么什么叫移民呢?比如说现在北京来来往往的人很多,好几百万,这些是不是都是移民呢?那还不是。

来来往往的人我们叫做流动人口。

这种现象我们叫做人口的迁移。

但是不是所有的流动人口他都会成为移民的。

要成为移民,一般来说,他就是定居下来。

比如在座各位,可能原来有的家乡不在北京,但现在做北京人了,定居下来了,生儿育女,有的成家立业都在北京了,那这就是定居下来了。

那么这两者有什么区别呢?就是流动的人口它对当地的文化并不一定有一种归属感。

而移民定居了以后,那就肯定会有一种归属感。

比如我到一个地方,我并不一定准备在这儿待下去,定居下去。

那么我对当地的文化如果跟我自己的文化有冲突的地方,我可以采取容忍的态度。

比如我听不懂当地话,我也不要学,过几天我要走的嘛。

我觉得当地什么好的,我接受;不好的,我也不接受。

也没关系。

但是如果我准备在这个地方待下来,定居下来,那么你想想看,你听不懂话不行,听不懂话你得学,即使不会讲,你至少要听得懂。

比如当地的饮食习惯,你也得接受,否则你怎么过日子呢?反过来,如果我有能耐去改变它的话,比如我在当地是个地方官,或者是有影响的人物,我认为这个风俗不好,我就想改变它。

因为什么?我是这里的一份子,有这种归属感。

所以移民跟流动人口,它对当地的文化所起的作用,是完全不同的。

(我国历史上曾经发生过无数次大的移民。

这些移民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主要是从黄河流域迁到长江流域、珠江流域。

这样就使中原文化最初南下,最后覆盖全国。

那么像这种大的迁移最早发生在什么时代?给中国的移民史造成最大影响的又是哪一次移民运动?)比如说历史比较大的一次移民,就是在西晋末年开始的所谓“永嘉之乱”以后的移民。

这个移民一直持续了100多年。

因为黄河流域发生战乱,西晋灭亡了,然后一些少数民族有的是做了中原的统治者,有的从外面迁移过来。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汉族的人口就大批地渡过淮河,渡过长江迁移过去。

那么这批移民主要定居在什么地方呢?主要定居在长江中下游这一带。

那么一开始去的时候,北方来的人跟当地的土著之间的冲突非常激烈。

南方人瞧不起北方人。

但是不管怎么说,北方来的人是政权的权力所在。

而且他们人也多、势也众,而且相对是都带着比较先进的文化从北方过来的。

因为当时主要的文化中心在北方,所以慢慢以后,南方的土著人不得不接受来自北方的文化。

那么南北朝的后期,经过一两百年的时间,当地的文化、当地的南方人,也成长起来了,也出了一些文化的名人。

但他们所接受的主要的已经是北方传播过来的文化。

所以经过这一次移民,到了隋朝唐朝的时候,长江流域的文化跟黄河流域的文化已经没有多大的区别了。

所以那个时候再去讲江南这一带已经不是秦朝汉朝眼光中文化落后的江南,而是开始涌现出一批批人才。

至少说它已经不比北方落后了。

所以这次大移民的影响非常大。

那么这种趋势影响最大的还是近代。

为什么影响最大的还是近代?比如说你到一个地方,你要了解它的文化特点,影响最大的是它最近这些年来或者最近一次大的移民是从哪里来的。

比如说你到一个地方,他说2000年前这儿有什么移民,移民到哪里去了,他已经土著化了。

可能影响最大的是近200年前迁来的。

这批人直接的后代现在还在,那么他们的影响应该讲更大。

那么中国近代的移民,应该讲对我们今天一个地方的文化特点影响最大的。

比如我们知道,今天的四川人,你去问他们哪里来的,包括四川分出来的重庆市,十之八九会告诉你们他们来自湖广麻城孝感乡。

甚至有的人说来自江西麻城孝感乡。

大家说麻城究竟在哪儿?麻城应该在今天的湖北,但为什么要讲江西麻城孝感乡?因为历史上面很多人是江西迁到湖广,湖广再迁到四川,所以他们后代的记忆就是把这两个概念混淆了。

(发生在清朝初期的这次移民运动,是中国移民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

从清朝康熙十年开始至乾隆四十一年,前后历时了105年之久。

其中影响最大的一次移民还是在清朝初年。

当时明朝末年发生了“张献忠剿四川”的农民运动,后来清朝政府占领了四川。

在这次战乱中四川的人口所剩无几,很多地方都成了无人区。

据当时的记载,整个成都地区老虎随处可见。

有些移民进去时,老虎可以把人吃掉一半。

面对如此荒凉的局面,清政府就下令组织大规模的人员迁移四川。

当时清政府还规定四川无主荒地任凭耕种,开垦的土地归耕者所有,免田赋五年,凡安插三百户移民者,可以提升一级。

在种种措施下,清朝初期从湖广地区涌现出大量的移民。

所以历史上称这次移民运动为“湖广填四川”运动。

通过这次大规模的移民,使当时的四川人口和经济得到了很快的恢复和发展。

)但是因为这些移民他都来自湖广,实际上就把湖广就是今天湖北包括湖南这些文化就传播到了四川。

那么以后其中的有些人他又进一步从四川迁到了贵州,迁到了云南。

所以今天我们去看四川重庆包括云南贵州它整个的方言,是西南官话系统,跟湖北没有什么区别。

所以通过这一次大的移民,实际上就把来源于湖广或者甚至于江西其他地方的文化就把它传到了四川,以后又传播辅导了西南的其他地方。

这个影响是相当大的。

那么在北方,很多华北地方的人都会追溯自己的老家到洪洞大槐树,都是山西洪洞大槐树来的。

其实这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你想,一棵树,这些人怎么会从这下面来的呢?那么开始我们想是不是在树下面集中、登记然后出发。

但是后来调查一下也不是一个地方,实际上都是来自山西。

但是可能大槐树这一带组织的移民数量最多,而这些移民一半都是没有文化的普通的平民百姓当时根本没有这样详细的记载。

等到后代发达了或者有了一定的人口了,他要修家谱的时候怎么办呢?家里总得有个来历。

那么大家都说哪里来的?大槐树。

那么他也是大槐树来的。

所以你看现在你去一般的家谱里面问北方的多数都是来自大槐树。

(山西洪洞大槐树的移民现象,使我们想起了两句流传了数百年的民谣: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

这两句民谣至今还在华北地区广为流传。

然而在中国移民史上辐射范围最广,影响最大的移民要数清朝末年一次被喻为空前绝后的大移民“闯关东”。

那么这些“闯关东”的移民来自哪里?他们对当时的“关东”地区造成什么影响?)那么到了清朝末年呢,又发生了几次大的移民,这个对今天影响更大。

一个是从1860年开始,清朝宣布取消东北的封禁。

原来是禁止。

东北相当多的地方是满族人留下来,给他们自己练武、打猎、采珍珠、貂皮、人参。

这样一些地方,汉族人是不能随便迁进去的。

当然也有人进去,但是这是非法的。

所以叫“闯关东”闯进去的。

(所谓“关东”,是指山海关以外辽阔的东北地区。

当年清军入关以后,随着清王朝的建立,几十万满族人相继迁居中原,关外地区人口日渐稀少。

当时康熙皇帝还实行了封禁政策,禁止汉人进入清王朝的“龙兴之地”。

统治者甚至以山海关开始,在辽东地区修筑了一千多里长的柳条城墙,意在组织从关中而来的百姓。

此后二百年间,人们要想进入东北地区,就只有“闯关东”了。

这些“闯关东”的移民大多来自于河北和山东地区。

他们当时是从长城沿线的古北口、喜峰口、山海关闯关而出。

鸦片战争之后,沙俄开始侵略东北地区。

清政府不得已开禁放垦,希望通过移民以补边陲。

所以关中的百姓像潮水般地向关东。

随着居民的增加,1907年黑龙江、吉林、奉天也就是今天的辽宁正式建省。

)所以今天东北人绝大多数人都是山东人的后代。

所以一开始的时候,东北的文化跟山东就非常相象。

东北人讲话也基本上就是山东的口音。

你说山东有什么文化特点,特别是底层的文化特点,在东北几乎都可以找得到。

那么近代还有几次大的移民也很有趣的。

它形成的现象也值得我们了解。

比如说太平天国起义以后,把南京定为天京它的首都。

后来清朝去镇压的时候,围攻天京,战争打得非常激烈。

天京占领以后,又有很大的破坏。

所以通过这一次战争,南京城里面跟南京郊区原来的人口差不多都没有了,留下来的不仅人数少,而且经过战乱都破坏得差不多,经济地位都很低。

与此同时,大批的移民从周围迁过来了。

城里的人很多都从安徽、江苏北部迁过来的。

城外的人,最大的来源是河南。

所以通过这一次移民,南京从城里到城外连口音都变了。

文化现象也变了。

所以我上次到南京,他们讲到南京是六朝文化。

我说六朝文化在哪里?不要说六朝文化,就是清朝前期的文化都变得差不多了。

变到什么程度呢?到民国年间,有的学者要收集河南民歌,到南京郊区去收集,因为南京郊区都是河南人。

所以现在的南京人其实主要是那一次太平天国战后移民留下来的,这是主要的人口。

那么当然,既然这些人都是外来的,那么南京的地域文化就通过这一次移民,那就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

(如果说南京文化是受移民影响的话,那么上海更是一个五方杂处、华洋混杂的地方,我们常说,上海是中国最大的移民城市,它的文化是“海派文化”,是中外移民共同的产物。

那么这些中外移民来自哪里?他们对上海的经济文化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那么这种现象在上海是有更加明显的表示。

因为上海在1843年开埠的时候,它还只是南方一个普通的县城。

当然它有它的优势。

相关主题